據悉,在社區醫院檢查發現左側下頜骨偏後方有一巨大囊性病變後,魏女士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找黃志權教授進行手術治療。黃志權接診後,經初步檢查,發現這是一例較為典型的下頜骨囊性病變,但病變範圍較大,術式的選擇值得進一步考量。
據黃志權介紹,目前就下頜骨巨大囊性病變的治療,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頜骨病灶完整切除後行腓骨瓣修復和開窗引流術。前者會在患者頸部頜下區及一側小腿上留下疤痕且手術創傷較大,而後者則需要患者術後長期對囊腔進行衝洗換藥(通常需1年半至2年),且要定期往返醫院複診,耗費患者大量的時間精力,並且大多數這類患者需行二次手術對縮小的囊腔行進一步刮治。
除上述兩種手術方式外,傳統的頜骨囊腫刮治術雖創傷小、療程短,但在巨大下頜骨囊性病變的刮治中,往往會因手術視野受限而導致病灶的殘留及刮治過程中下牙槽神經的損傷。
在經過一系列術前評估和討論後,黃志權及其團隊決定創新性地應用內窺鏡,在其良好視野的輔助下進行巨大下頜骨囊腫刮治術。
這種術式的優點包括,結合0°內鏡和70°內窺鏡能夠讓醫生對囊腔的各個邊界進行徹底地刮治,不留死角;在內鏡輔助下,術中能準確地定位並保護下牙槽神經;由於有內鏡輔助,可減少頜骨開窗的大小,減少創傷;囊腫刮治完畢後,在內鏡輔助下行人工骨粉充填,能夠確保骨粉充填到位不留死腔。
手術當天,黃志權及其團隊從魏女士的左下後牙頰側牙齦黏膜進行切口,翻開頰側牙齦後即在內鏡觀察到下頜骨膨大部位,用磨頭行骨開窗後看到完整囊壁,打開囊壁後發現內部有大量豆腐渣樣組織。
黃志權在內鏡觀察下把囊腔內容物清除乾淨,在使用內鏡的情況下,不僅僅能觀察到囊壁軟組織有無殘留,更能清楚地觀察到病灶牙的位置及下牙槽神經的位置,更好地避免手術中神經的損傷。清除完整個病灶組織後,在內鏡輔助下,黃教授更直觀地把異體骨粉充填進囊腔,使其更加密實,最後生物膜覆蓋後縫合切口,手術順利完成。
魏女士術後康復良好,僅口內存在切口,鬆動的牙齒也得以保留,並於術後7天順利出院。看到自己面部完全沒有疤痕,魏女士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黃志權介紹,魏女士術後康復良好,但仍然需要定期複查。
口腔頜骨的疾病前期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主要靠影像學發現,所以廣大市民朋友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儘早發現和阻止頜骨骨質的破壞。一經發現,務必及時到正規醫院相關科室,如口腔科、口腔頜面外科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患者術前、術後X光全景圖對比
黃志權,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 2001年自中山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畢業就職於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至今。擅長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綜合治療,特別是頭頸部惡性腫瘤,如舌癌、牙齦癌等口腔癌的根治及缺損的同期修復的手術治療。年均收治口腔頜面外科病人500例,完成頭頸部惡性腫瘤和放射性骨壞死病例切除同期顯微游離皮瓣修復等高難度手術近百例,其中近70%為疑難危重病例。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 編輯: 【記者 黃麗霞】【編輯 崢輝】通訊員:張陽、黃睿、王嶽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