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樁惡性殺人案震驚美國——
田納西州一男子布萊德利(Bradley Waldroup)與妻子發生爭執後,向其友人連開八槍,然後又抄刀砍向妻子,致一死一傷。在法庭上,他對自己所犯罪行供認不諱,田納西當地法院也指控其犯謀殺罪。若成立,布萊德利將被尋求死刑。然而,就在案件看似鐵證鑿鑿時,被告辯護團隊突然要求對被告進行科學評估。據評估結果顯示,布萊德利攜有非同常人的MAOA基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暴力基因」。最終,布萊德利被定為一般殺人罪,免除死刑。
結果一出,輿論譁然,陪審團成員也都因此遭受到強烈的質疑。人們不禁發問,基因和神經檢測,真的能成為犯罪的「免死金牌」嗎?如果這樣的判決成了慣例,會不會有更多暴力狂犯案後藉此「金蟬脫殼」?
實際上,布萊德利殺人案反倒成為了一個契機——很多專家和研究團隊自此開始進行各種模擬試驗和調查,企圖弄清基因檢測和精神檢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陪審團的最終判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試驗結果,竟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基因檢測往往不會作為獨立證據
「或只是五十個變量因素之一」
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男性體內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發生變異,暴力傾向就會明顯增加。法醫發現,布萊德利本人的基因組成異常,而且他在童年時曾遭受虐待,這讓他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暴力犯罪的兇手。
在許多外行人看來,這一鑑定結果對於布萊德利的最終判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隨後的判決也佐證了這一判斷——布萊德利最終被判處較輕的故意殺人罪,而非謀殺罪。
但實際上,事情並非這麼簡單,證據和量刑,並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關係。
「刑事案件非常複雜,捲入的因素很多。」福特漢姆大學法學院教授黛博拉稱,「神經評估可能是最終判決決定因素中,50個變量中的一個而已。」即便對於布萊德利案來說,基因證據看似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現場的法官仍表示,不可輕易下結論。
▲基因圖譜,可能只是量刑的50個變量因素之一 圖自BBC
其中一名陪審員表示,她確認基因證據納入了「一般殺人罪」的定罪考量之中——但是,她又補充道,布萊德利對於孩子的撫養義務也是陪審團的重要量刑因素。因此,在這一層面上來說,很難界定基因鑑定在判決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而與此同時,基因和精神分析作為證據,一般是和其它證據共同發揮作用——比如,被告人在童年時受到虐待,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有社交方面的障礙。所以,要確定基因和精神分析是否在判決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真的無法知道,人們如何做出決定。」黛博拉教授說,「即便是陪審團自己,可能也並不能完全知道。」
模擬陪審團不因基因檢測而從寬量刑
「精神報告令人費解,或難以置信」
為了弄基因分析對陪審團在量刑心理上的影響,加州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文共同邀請了640名志願者作為「陪審團」成員,進行模擬辯護,讓他們選出他們認為最影響他們判斷的辯護條件。
研究人員為志願者提供了各種量刑考慮因素:例如被告人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襲擊的強烈程度、以及被告人是否攜有暴力基因等。
▲研究人員邀請640名志願者參與模擬法庭 圖自BBC
對於這些條件,「陪審團」給出了相似的判斷——大多數人對於未成年犯罪人表現出明顯的寬容,會為其謀求更短的刑期。然而,他們並不會對攜帶「暴力基因」這樣的說辭,給予更短刑期。
那麼,在真實的法庭庭審中,情況又是怎樣?
研究人員在英國公開資料庫中調取了84起因提交基因或精神檢測報告而提起上訴的案件,研究後發現,只有22起案件因精神檢測證明而得以改判,另外59例都維持了原判。
對於這一結果,黛博拉表示並不奇怪,在此之前,她已研究了美國法庭中數百起與精神檢測有關的案件,「即便研究了800起案件,我也很難下定結論,精神檢測報告真的會令案件結果發生改變?」
那麼,模擬陪審團及59例維持原判案的陪審團又為何沒有充分考慮這樣的檢測報告?
加州大學兩名教授表示,有可能是因為精神報告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過於費解,陪審團成員在短時間要求快速得出結果,很多人可能直接選擇忽略這些令人費解的證據;而猶他大學哲學系教授詹姆斯則認為,大多數人可能對這一科學檢測結果仍然抱有疑問。例如,對很多人來說,人類在現實中的殺人惡行,要用不確定的基因變異來解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基因檢測對判決結果的影響仍未知
「各方試驗結果出入較大」
除了不會對審判產生影響,也可能存在減輕審判或加重審判的情況——
如果,檢察長或陪審員被告知,被告人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其精神或基因問題導致的,他們則可能因為理解同情而予以更短刑期。如果,被告人天生便具攻擊性,那麼他們就有理由儘量讓被告人遠離人群街道,更長時間地待在監獄裡。
猶他大學哲學系教授詹姆斯認為,這兩種導致結果互相平衡的情況,都有機率發生。但實際上,在更大程度上,可能會對被害人造成不良影響。
2012年,詹姆斯與同事做了一項類似研究:假設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男子被指控襲擊他人,美國181名州級法官對此又會做出怎樣的量刑?
其中,一部分法官只被告知了傷害事實,他們給出了平均9年的刑期;另一部分法官被告知兇手患有精神病,他們給出了平均14年的刑期;而被告知兇手患有的精神病與「暴力基因」相關的法官,則表現得稍微緩和,給出了平均13年的刑期。
「精神問題的診斷明顯對判刑造成了影響。」詹姆斯說,「儘管有關基因的解釋會稍微緩和這一問題,但是它背後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
最終,詹姆斯及其同事得出結論:在特定的情況尤其是被告人只會在監獄中待短暫的幾年時間,就能重返社會的情況下——基因及神經檢測會對法庭結果造成重大影響,而且會加重被告刑期。
很顯然,詹姆斯的試驗結果與之前的試驗相悖。他承認,試驗可能還有值得商榷的空間。但他堅持認為,此前的試驗,志願者都是毫無經驗的「吃瓜群眾」,而他對於美國法官的調查更具有現實意義,更能體現這一檢測報告在實際法庭審判中可能產生的作用。
所以,布萊德利案的改判究竟在多大層面上能夠證明,基因檢測能使被告從輕發落,仍然懸而未決,因為,各方的試驗結果出入較大。
但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運用布萊德利案的改判案例,以圖證明危險罪犯「往往能夠」借基因或精神檢測的結果逃脫法律制裁,則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言論。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翟佳琦 編譯報導
編輯丨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