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理論,都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按道理來說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是因為實驗條件苛刻,沒辦法完成,才沒有獲獎。幫助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光電效應理論,愛因斯坦成功用實驗證明了。科學實驗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思想實驗,一種是可操作實驗,前者基本是沒法動手完成的。
愛因斯坦
不過科學家們樂此不疲,時不時地提出一些「腦洞大開」的思想實驗,經典例子就是薛丁格的貓。在物理學領域中,沒有哪只貓比它還有名。疊加態是量子力學的核心理論,薛丁格的貓是專門用來描述它的。簡單地說,這隻貓生死不明,不把箱子打開誰都不知道它的狀態。薛丁格曾經說過,量子力學就是這麼的荒謬。
薛丁格的貓
麥克斯韋妖也是個「荒謬」的存在,它和薛丁格的貓齊名,它描述的是熱力學領域。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下它的提出者麥克斯韋,這位物理學家可是不亞於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存在,電磁學便是他統一的。
麥克斯韋主要的研究領域是電和磁,在將兩者統一後,麥克斯韋又把目光對準了統計力學和熱力學,他想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像電和磁一樣。統計力學研究的對象是粒子的運動規律,空氣分子就是典型。
空氣分子
空氣無處不在,空氣分子肉眼不可見,它們在做無規律的運動。如果觀察一個密閉空間裡的空氣分子運動,你會發現溫度高的區域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的區域分子運動速度慢。正常情況下,我們是不知道空氣分子的分布情況的,它們在運動中,位置不斷改變。所以高溫區域中,也會有運動速度慢的分子。麥克斯韋卻想用理論來解釋空氣分子的分布規律,麥克斯韋妖誕生了。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說它是一個「妖怪」,它可以自動識別出一個空氣分子的速度,如果速度快,它會送空氣分子去高溫區域,反之亦然。按照這樣的設定,空氣會被麥克斯韋妖分成兩塊區域,一個高溫區,一個低溫區。看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麥克斯韋妖的本領了,好像也沒什麼厲害的。但是在科學家的眼中,麥克斯韋妖可以改變宇宙的結局。
麥克斯韋妖
關於這個問題,估計大家都不會想到答案是「毀滅」,然而從熱力學領域出發,宇宙最後的結局就是毀滅。熱力學有個概念叫「熵」,它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宇宙也是個系統。而根據熵增原理,系統中的「熵」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混亂。當「熵」達到極限時,宇宙便走向了「熱平衡」,不管在哪裡,溫度都是恆等的。
溫度恆等的宇宙不會再有生命出現,所有的運動也將停止,宇宙走向了「毀滅」。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宇宙結局的依據之一,贏得了科學家的支持。
宇宙的結局是走向死亡
想改變宇宙的結局,就得找到麥克斯韋妖。麥克斯韋妖將空氣分子分成兩塊區域,它的行為是「有序」的。前面說過「熵」是用來描述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增」代表了系統內部變得混亂。想終止這一過程,需要讓系統朝著「有序」的方向發展,麥克斯韋妖是唯一的辦法。
不過科學家們對此不抱希望,麥克斯韋妖已經超脫了認知,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想找到它就得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難度和推翻相對論有得一拼。麥克斯韋妖能自動識別空氣分子的速度,說明它是動用某種力量才成功的,動用它必然要消耗能量。這已經遵守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內的「熵」還是增加了。所以麥克斯韋妖註定是個「猜想」,麥克斯韋說它是個妖怪一點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