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的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這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上,這就是薛丁格當年提出這個思想實驗想要達到的目的。薛丁格試圖以這隻「既死又活」的貓讓人們明白,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是多麼的荒謬,然而時至今日,薛丁格的貓儼然成為了量子力學的代名詞,這是薛丁格萬萬沒有想到的。
物理學中有四大神獸,分別為「芝諾龜」、「拉普拉斯妖」、「麥克斯韋妖」以及「薛丁格的貓」,可以看到「麥克斯韋妖」與「薛丁格的貓」齊名,那麼它有什麼本領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
先簡單介紹一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比肩牛頓,當年的牛頓統一了天上和地下,而麥克斯韋統一了電磁領域,這兩人的成就交相輝映,成就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經典物理學時代。好的,現在我們進入正題。
空氣的溫度本質上是空氣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這是一種具有統計意義的物理量,當我們說一個封閉容器裡的空氣溫度時,其實指的是這個容器裡空氣分子熱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際上對於這個容器裡的每一個空氣分子而言,它們的速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它們有的快有的慢。
麥克斯韋指出,假設將一個充滿空氣的封閉容器分成兩個區域(A區和B區),並在分界線設置一個一次只能讓一個空氣分子通過的「小門」,再假設這道「小門」有一個生物,這個生物就是所謂的「麥克斯韋妖」,它的本領是能分辨單個空氣分子的快慢程度,並且還能極快地打開或者關閉這道「小門」。
「麥克斯韋妖」要做的事就是,當「小門」A側的某個較快的分子接近「小門」時,它就打開「小門」讓這個快分子移動到B,而當「小門」A側的某個較慢的分子接近「小門」時,則關閉「小門」不允許這個慢分子通過,對於「小門」B側的空氣分子,「麥克斯韋妖」卻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可以看到,在「麥克斯韋妖」的幹預下,這個封閉容器最終會形成一個A區空氣的溫度比B區低的結果。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這個「麥克斯韋妖」的本領似乎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然而事實卻是,如果真有「麥克斯韋妖」,它將會拯救整個宇宙,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看。
「熵」的概念是熱力學的主要奠基人克勞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簡單地講,「熵」就是指一個系統內部的混亂程度,某個特定的系統內部的混亂程度越高,「熵」就越高,反之亦然。
克勞修斯指出,在一個孤立系統中,其實際發生的過程總是會令這個系統的「熵」增加,而對於整個宇宙而言也是這樣。隨著宇宙「熵增」的過程,所有的運動如物理、化學、機械、生命等等都將慢慢地轉變成熱運動,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的時候,宇宙中的溫度將處處相等,整個宇宙將會一片死寂,再也不會出現任何的變化。
這就是著名的「宇宙熱寂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在遙遠的未來,宇宙將會是這樣一種令人悲傷的結局,由於有著熱力學定律的支持,該理論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認同。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麥克斯韋妖」能夠按空氣分子的熱運動速度,將混亂的空氣分子自動劃分成兩個溫度不同的區域,其本質就是將一個孤立的系統變得更加有序,也就是說「麥克斯韋妖」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這個特定系統的「熵減」過程,它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個孤立的系統最終變成一潭死水。如果將「麥克斯韋妖」擴大宇宙的層面,那麼整個宇宙就不會像「宇宙熱寂論」所預言的那樣走向終點,從而得到了拯救。
需要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科學家們都認為「麥克斯韋妖」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簡單,「麥克斯韋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真有「麥克斯韋妖」,那就可以做出第二類永動機,而事實上第二類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麥克斯韋妖」看上去卻似乎無懈可擊,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也許有人會說,「麥克斯韋妖」在開關「小門」的時候會消耗能量,這無疑增加了系統的「熵」,但理論上來講,「麥克斯韋妖」開門「小門」時所需的能量可以非常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這種說法不足以反駁「麥克斯韋妖」。
事實上,在1871年麥克斯韋提出這個假設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們都為此困惑不已,直到20世紀中葉「信息熵」的概念提出之後,「麥克斯韋妖」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該理論認為,信息就是「負熵」,想要獲得信息,就必須產生額外的「熵」,「麥克斯韋妖」依靠信息來幹預系統,如果要獲取信息,就必須要利用某種方式來完成(比如說利用與環境溫度不同光來照亮空氣分子),很明顯這是要消耗能量的,這就說明了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麥克斯韋妖」讓這個系統的「熵」增加了,而這個增加的「熵」是永遠不會低於「麥克斯韋妖」在這個系統中減少的熵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孤立系統中的「麥克斯韋妖」已被科學界主流認定為不可能存在的,但是還是有一些科學家對此大感興趣,2007年2月還有科學家提出一種「人造麥克斯韋妖」,試圖利用「信息擒縱閥」來實現孤立系統「熵減」的過程,但由於受困於能量源的問題,這個「人造麥克斯韋妖」最終沒有成功。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