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李的果實 張先生攝
    6月,江岸區興業路上,機動車道中間綠化帶裡的紅葉李結出果實。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吸引人們觀賞。把時間回溯,2018年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紗帽街附近,道路兩側的銀杏樹上結出銀杏果,人們觀賞之餘甚至採摘。在武漢,類似興業路上、紗帽街旁行道植物結出果實的情景並不少見。城市道路兩邊種植的喬灌植物開花結果似乎已經成為城市標配。不同季節走過城市的大街小巷,橘、柚、枇杷、石榴等果實都能映入眼帘。武漢,園林工人專門把部分果樹用作行道樹。四季有花,街頭有果,正在成為武漢的新常態。
    街頭有果成為城市新常態
    6月10日,江岸區興業路上,市民張欣經過這裡。道路中間的綠化帶上,紅彤彤的果實正懸掛枝頭,有的甚至將枝頭壓彎。「看,好多果實,像李子。」和張欣一樣,不少路人關注到紅色果實的成熟。
    紅色果實產自於紅葉李,夏季到來,本來用作為城市增添一抹紅色的紅葉李結果,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欣賞外,還有了見證自然變化的樂趣。
    觀果的樂趣不止於漢口興業路,更不止於夏天。2017年秋天,名為《大樹掛上黃金果》的照片引發人們的注意。道路兩旁,綠色的樹木上掛滿了黃橙橙的果實,如同一個個小燈籠,掛上黃金果的大樹在武昌積玉橋前進路。2012年,武昌區前進路作為武漢首條觀賞果樹示範路,在車行道兩側種植了33棵香櫞。秋天,結出的金花色果實成了城市點綴。
    如果把目光從行道樹擴展到公園,果實的品種將更加繁多,桃、楊梅等果實也都會出現。6月11日,月湖公園,有人甚至看到了楊梅結果。
    約10年前的「花香果樹」設想逐成現實
    武漢行道果樹的種植起源於2010年前後。當時相關部門在徵求人們意見後提出「花香果樹」的初步設想,即在城市道路中種植一些開花結果植物,豐富城市綠化。
    為此,園林部門選擇了柚子樹、橘子樹、枇杷樹等具備一定高度和抗性的果樹種植在街頭綠地,或者作為喬木下的植物層進行配置。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級專家董立坤說,果樹種植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美化環境,讓人們對季節交替自然變化切實可感,另一方面是為提升城市生物的多樣性。
    「城市不僅有人類,還有包括動植物在內千千萬萬的其他生物。」董立坤介紹,種植了不一樣的植物能夠淨化空氣,也能夠給一些鳥類和昆蟲提供食物,這樣更加有利於城市的生態環境向好發展。以樟樹為例,武漢有約26.8萬株樟樹,它的果實人們雖然不能食用,但是能夠觀賞,更重要的是樟樹果實為越冬鳥類提供食物。
    現在,約10年過去,不少果樹已經成熟,這也就是人們越來越多看到果實掛在枝頭的原因。
    果實出現,有少數市民選擇摘取,園林部門並不推薦。「首先樹木上可能噴灑藥物,人一旦食用可能給生命安全帶來威脅。」這位負責人還表示,果樹種植的條件較高,作為景觀樹、行道樹時在種植條件上比不上果園,因此人們食用的口感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好。
    《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禁止偷盜、損傷、踐踏樹木花草;禁止擅自採摘花果枝葉、採收種條、採挖種苗等行為。
    未來城市綠化還將打本地牌
    一方面果樹在增加,另一方面簡單的綠化在減少。
    「以前,武漢的植物配置比較簡單,道路綠化多為簡單的『三段論』。」董立坤所說的「三段論」是綠化呈現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懸鈴木,中層為廣玉蘭,下層為草本植物。現在,武漢道路綠化則更多體現出了多種類多配置的特點,即植物種類與配置方式更加多樣化。
    多種類多配置指不同街道按照自身特點種植不同行道植物。這樣一來,雖然一條街道的行道植物相同,但是在不同的路段植物種類上也有了一定變化。例如解放大道,原先只有主幹樹種懸鈴木,現在不同路段的喬木層還增加了銀杏、水杉等樹種。
    此外,多配置還表現為在同一家街道的道路中央綠化帶種植不同植物,實現植物多樣化。在花山大道,這樣的嘗試已經開始,一條道路不為追求完全的行道植物統一,更重視的是植物的自然之美與多樣性。
    「現在,武漢也在進一步種植包括無患子、櫸樹、烏桕、樸樹等鄉土植物,讓綠化在美化城市,增加武漢特色,在提升城市多樣性的基礎上融入城市文化。」董立坤說,隨著園林綠化水平的提升,武漢市民不僅能享受身邊的「花香果樹」之樂,更能享受到和諧自然的園林生態之美。記者姚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