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期刊《AFM》再獲理論新突破 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概念(股)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蘭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學科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總的來說,該論文提出的超均勻概念及其系統理論和實驗論證,對納米晶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及指導意義。

2014年隨著國家電網推廣節能變壓器,非晶材料迎來一波需求爆發,但2017年起國家電網配網招標總量大幅下滑,非晶合金變壓器隨之陷入低谷期。近年來隨著研發推進,使用非晶定子鐵芯的非晶電機已實現量產化,其成本較高的問題有望隨著規模化生產逐步解決,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非晶電機未來具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另外,摺疊屏手機有望推動非晶結構件需求。目前華為、柔宇等手機製造商已正式採用非晶合金作為鉸鏈的關鍵材料,隨著未來摺疊屏手機滲透率逐步提升,非晶合金在結構件領域的需求有望穩步增長。

相關上市公司:

安泰科技:納米晶材料龍頭。2014年即擁有板帶材4萬噸年產能。近年來通過縮減與調整,非晶產能下調至2萬噸,而納米晶帶材產能達到3000噸,產能位居全球首位。隨著納米晶下遊逐漸培育成熟,公司納米晶業務有望推動業績穩步增長;

橫店東磁:生產的軟磁鐵氧體和非晶納米晶各有其優勢,公司有能力供應。

相關焦點

  • 頂刊《AFM》傳統理論新突破!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概念
    導讀:在納米晶材料研究中,很多工作致力於如何獲得細小的平均晶粒尺寸,對微結構均勻性卻鮮有研究。本文提出的超均勻概念及其系統理論和實驗論證,對納米晶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及指導意義。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蘭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
  • 非晶材料新突破,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概念,關注2股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蘭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學科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然而,為了構建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通常都需要添加大量的促進形核和抑制晶粒長大元素,這些非磁性元素的添加大大降低了磁化強度,提高了生產工藝要求,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宏觀材料的失效通常發生在微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因此減小晶粒尺寸分布,獲得均勻的微結構,對於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體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極為重要。近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建功教授團隊與國內外多家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這對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 清華材料學院唐子龍課題組在高倍率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再獲突破
    清華材料學院唐子龍課題組在高倍率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再獲突破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12月3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唐子龍教授課題組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題為「具有類玻璃-陶瓷相的高倍率釩酸鹽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Glass‐Ceramic‐Like
  •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突破理論極限 中國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突破理論極限 我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最新發現與創新  納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靈敏探測技術,對環境監控、醫學診斷和防恐安全等諸多領域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而目前,靈敏度最高的光學傳感器可檢測10納米的微粒,已逼近理論極限。近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突破靜態腔探測理論極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轉環形光學微腔,可使靈敏度達到目前最好的靜態腔的3倍,從而探測到更小的納米顆粒。這一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的旗艦期刊《光學》上。該工作不僅對靈敏探測技術有明顯實用價值,也為研究新型旋轉腔人工量子器件技術開闢了道路。
  • 國際頂級期刊聚焦西科大新型超浸潤材料應用研究成果
    國際頂級期刊聚焦西科大新型超浸潤材料應用研究成果 2020-05-17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納米晶具有尺寸形貌單一、晶面組分可調、元素分布均勻等優勢,以及具有一些特殊的物化性質。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等人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150.full)已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創下國際首次,上海這所高校多項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積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科研創新,近段時間上海大學在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滑坡預測方法、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子刊在內的多個國際期刊上發表——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論文
  • 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 「人造太陽」獲突破 超導概念受追捧(附股)
    據悉,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意味著「人造太陽」再次獲得突破。分析人士指出,超導電纜導體再獲突破,二級市場上與核聚變相關的超導電纜導體已出現了集體的上漲;更何況,早在10年前,中國政府就正式參加了iter計劃談判,並成為該計劃合作的成員之一,而根據協議,我國將承擔70%的管裝電纜導體生產量,因而預計與超導電纜導體相關的上市公司寶勝股份(600973)、沃爾核材(002130)、百利電氣(600468)、江蘇神通(002438)將繼續獲得資金青睞。
  • 前沿 | 首次提出「鐵電化學」!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該科研團隊嘗試從化學的角度來理解鐵電性,經過不懈努力,將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的尋找轉變為靶向的化學設計,並首次提出「鐵電化學」的概念。相關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Design Principles for Ferroelectrics: Ferroelectrochemistry」(鐵電體的分子設計原理:鐵電化學)為題,以Perspective(展望)的形式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Ce3+ in {100}-faceted Cr-substituted
  • 中科院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製備出效率倍增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
    據大連日報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日前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
  • 前沿 | 首次提出「鐵電化學」!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該科研團隊嘗試從化學的角度來理解鐵電性,經過不懈努力,將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的尋找轉變為靶向的化學設計,並首次提出「鐵電化學」的概念。該文提出了主要的挑戰和解決的思路,例如原子尺度的缺陷雖然可以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或者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等手段直接觀測,但將其與二維材料的宏觀性能直接聯繫仍顯不足。通過可控引入均勻分布的缺陷、研究缺陷輔助的超快載流子動力學過程都會有助於兩者建立更好的聯繫,也將對高性能二維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Nature》、《Scienc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在上面的論文通常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重要意義。我國近年來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發表的NS論文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傳統金屬材料領域相關科研人員都深有體會,想要做出新的重大成果非常困難。從發表論文來說,Acta Materialia是傳統金屬材料的頂刊,想發在Nature、Science則十分困難。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廣州大學陳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正處於6.7GHz甲醇脈澤閃耀階段的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G358.93-0.03)中發現了3種新分子脈澤(HDO、HNCO和13CH3OH)。隨後的甚大陣(VLA)高解析度觀測證實了它們的脈澤輻射屬性,同時VLA觀測獲得的這三種新脈澤的高精度(約10 天文單位)空間分布,清晰地描繪了由盤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積流結構。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文新教授團隊研製了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ac-SPLEEM),其研究成果論文「Aberration corrected spin polariz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發表在電子顯微學頂級期刊《Ultramicroscopy》並被推送為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