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晚八點,愛上深閱讀。
大家好,這裡是八點引讀。
我是引讀教師李速。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書目為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紅豺》。
家破豺亡
真北高原日曲卡雪山腳下,灌木野草叢中,有一個口小腹大的橢圓形石洞,形狀很像彌勒佛的肚子。
相傳在明朝年間有個苦行僧曾在這裡面壁十年頌經修行,因此這個石洞也叫大肚佛洞。
一隻母豺,將小小的洞穴佔為己有,產下一雌一雄兩隻幼仔。
也許是受神靈的保佑,兩隻幼仔健康活潑,出生才五天就睜開了眼睛,第七天就會在石洞裡蹣跚爬行。
豺是日曲卡雪山常見的中性走獸,當地的山民稱之為豺狗,因為體毛偏紅,也有叫做紅狼的。
可見豺的外貌特徵介於狗與狼之間,體型比普通的狗大些,又比狼小得多。
那隻剛剛做了媽媽的母豺,體毛濃密,脊背、尾巴和爪子上的毛色澤鮮紅,走動起來,就像天邊的雲,因此,她的芳名就叫做火燒雲。
母豺火燒雲今天運氣不錯,下午外出狩獵,剛到古納河邊,就碰到一隻紅頰獴與一條大青蛇的生死搏鬥。
紅頰獴銳利的牙齒咬住大青蛇的頭頸,大青蛇兩米多的身子勒著紅頰獴的脖子,在河邊沙灘上打滾。
它不會去幫大青蛇,當然也不會去幫紅頰獴,誰輸誰贏與它都沒有多大關係,它只是蹲在河邊的一棵樹樁上,免費看了一場獴蛇大戰的好戲。
過了一會兒,大青蛇的七寸被咬斷了,蹦彈了幾下,像根爛草繩一樣癱軟在地。
紅頰獴呢?也筋疲力盡,趴在沙土上大口的喘氣。
這時,它從樹樁上跳了下來,衝著紅頰獴叫了數聲。
紅頰獴本來就不是豺的對手,又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搏鬥,元氣大傷,哪還敢接招,委屈的叫了幾聲,夾起尾巴逃走了。
它不費吹灰之力,就白得了一條大青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大自然中經常上演這樣的悲喜劇。
一段精彩的開場白,把我們的內心帶入到了動物的世界裡去。
沈石溪的書中除了寫出了動物的生活習性,更多的表現動物的內心世界。
那些動物有如一個個需要被關愛的靈魂,它們有它們的喜怒憂愁,動物小說體現人內心的愛與感動,折射出動物的渴望與可愛,折射出作者對動物的愛,折射出人類的真善美。
談到創作體會時,沈石溪說:
「十五年的創作實踐,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動物小說之所以比其他類型的小說更有吸引力,是因為這個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禮儀的粉飾、道德的束縛和文明社會的種種虛偽的表象。
可以毫無遮掩地直接表白醜陋與美麗融於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會盛衰,禮儀會更替,道德會修正,社會文明也會不斷地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因此,動物小說更有理由贏得讀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之所以吸引讀者,也是因為他有自己的創作特色。
在兒童文學當中關於動物的童話、寓言以及一些動物的紀實性文章不勝枚舉,在小學語文課本上也有很多入選的動物文學。
比如《小馬過河》、《小蝌蚪找媽媽》、《狐狸與葡萄》等等。
通過一些文化媒體,我們對於一些動物形象有了模式化的印象,如:狐狸是狡猾的代表、蛇是陰險的代表、大象是忠實、溫和的象徵。
動物在這些故事中有了自己的思維,但其實是對於人的傀儡,失去了自身的「自由」。
在讀了《斑羚飛渡》、《在被狐狸騙一次》、《老象恩仇記》中對於動物小說、動物文學的界定又更加的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