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5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人類語言的起源取決於20萬年前的一個關鍵時刻。那時候人類的喉頭位置下降,聲道拉長,舌頭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直到現在,這種生理上的創新仍被認為是人類具有的獨特的語言交流能力的根源。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對於該觀點提出了挑戰,研究人員認為此前的估計可能至少有幾百萬年的誤差。
發表在本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中,對於包括長達數十年的人類和動物研究以及聲學模型進行了綜和論述,它不僅將語言的起源追溯得更早。而且徹底顛覆了人類語言學的傳統理論。
論文中的數據揭示了三個關鍵的結論: 第一,喉部下降並不是人類特有的具備語言能力的生理適應。第二,喉部下降並不是用來發出對比元音,而元音是人類語言的關鍵要素。第三,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也會像人類一樣發出不同的聲音。
這些發現幫助研究小組確定,在更早的類人猿祖先中,語言的發展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該論述的主要作者,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路易斯·讓·波伊研究員表示,語言是一種神秘的特性,是人類物種的基本特徵和獨特之處。了解它在進化過程中是如何出現的,與了解我們這個物種如何出現以及世界的起源一樣重要。
之前科學家認為猴子缺少合適的喉頭,不能發出如此多的聲音。然而它們能夠產生的呼嚕聲、吠叫聲和交配聲,對於這些聲音的最新分析讓人們對過去的觀點產生了懷疑。新的研究表明,它們能夠「非常明顯地發出人性化的聲音」。路易斯·讓·波伊博士表示,這意味著語言的出現不是20萬年前,而是2000多萬年前。
沒有了喉頭下降所帶來的時間限制,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考慮其他各種關於語言出現的假設。該研究團隊回顧了最近關於靈長類動物行為、發聲和交流的研究並建立了聲學模型的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由於喉頭的下降而導致的聲道延長是語言出現的第一步。由於這一特徵在解剖學上被認為是現代智人所獨有的,該理論將語言的發展限制在過去20萬年。
波伊博士說,言語交流現在可以被認為是語言發展的驅動力。對於人類來說,舌背的下彎可以為說話時的聲道技巧提供更多自由空間。這種輪廓和移動的特性使其產生高度協調的運動,進而產生輔音和元音。
了解人類和動物系統之間的鴻溝,特別是語言是如何從我們祖先的小系統的已經滅絕的原始人進化而來,這被稱為科學上最困難的問題。該研究團隊認為現在可以用壓倒性的三個證據來反駁「語言的起源」是在大約在20萬年前的說法。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靈長類動物也能發出類似於人類的對比元音。而這些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狒狒,可能不能像人類一樣說話,但它們確實表現出人類語言中最基本的聲音表達。
總之,這些發現顛覆了喉頭下降理論。他們證明,至少在2000萬年前,早期人類可以發出對比元音,作為語言的基礎。他們還認為,語音和語言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的,而不是像理論所主張的那樣是突然出現的。
因此我們現在有理由有信心認為人類語言的起源實際上更接近2000萬年前,比之前認為的要早100倍。就完整的語言而言,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並且在人類中普通通過語音進行傳播。雖然動物的交流方式確實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發聲,但人類在結構上的複雜性、靈活性以及語音和語言的融合遠遠超過其他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