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的冰川,開始融化了!
冰川融化的新聞,並非今年才有,早在2006年時,《自然》雜誌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論文中指出隨著全球變暖,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開始融化,永久凍土層中的甲烷釋放量將會加倍增加。
時隔10多年後,就連作者本人也沒有想到,她預測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隨著北極越來越多的冰層以及永久凍土層融化,甲烷釋放點也變得越來越多。
原來她認為甲烷釋放只會造成資源浪費,造成環境破壞。但現在有證據表明,甲烷也可能導致全球變暖。
據了解,北極是天然的甲烷儲存庫,冰川以及永久凍土層之下有大量的甲烷,這些甲烷可能是之前的植被死亡後由微生物分解所產生的。由於北極的溫度低,所以甲烷可以和水結合在一起,形成固體的甲烷冰,同等體積下以固態形式儲存的甲烷冰是氣體的164倍。
北極甲烷大爆發,是指整個北極地區的永久凍結帶正在快速融化,到處是由冰水化成的湖泊,甲烷冒著泡從湖水中汩汩湧出。隨著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速氣候的變化。有人預測,到2030年的時候,北極將可能再無夏冰。過去30年間,地球平均升溫不足1℃,但北冰洋大部分地區卻上升了大約3℃;一些冰原消失的地方,氣溫甚至上升了5℃。北極的迅速變暖意味著,很可能在本世紀末,地球最北端將升溫10℃。
這些甲烷不僅僅會造成安全問題,更是會讓全球變暖的情況更加嚴重,從而使更多的甲烷被釋放出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索爾估計,按照標準情況,本世紀將有1000億噸的碳會被解凍釋放出來。如果這些碳都以甲烷的形式出現,那麼,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以二氧化碳年排放水平計,相當於270年的排放量。「這是一種緩慢運轉的定時炸彈。」
已有40000年歷史的東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是一個熱點。「全球碳項目」是一個分析碳循環的研究網絡,共同主持該項目的菲利普·西艾斯說,僅東西伯利亞這一個地方就含有5000億噸碳。他還指出,2007年的夏季,東西伯利亞時有比正常氣溫高7℃的情況。
高溫意味著上層土壤的季節性融化延伸到超過正常的更深區域,永久凍土的下層開始融化。微生物能夠分解任何融化層中的有機物質,不僅釋放出碳,還會產生熱,從而導致更深層的融化。西艾斯說,由有機質分解腐爛所產生的熱是另一個加快凍土融化的正反饋。
融化在永久凍土中的碳既能以二氧化碳也可以甲烷的形式進入大氣,後者是更強效的溫室氣體。在這些地區典型的沼澤土壤和湖泊的低氧條件下,有機物質會分解出更多甲烷的形式。
甲烷是什麼呢?
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廣,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是天然氣,沼氣,坑氣等的主要成分,俗稱瓦斯。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也是天然氣、沼氣、油田氣及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它可用來作為燃料及製造氫氣、炭黑、一氧化碳、乙炔、氫氰酸及甲醛等物質的原料。
甲烷有哪些危害?
甲烷對人基本無毒,但濃度過高時,使空氣中氧含量明顯降低,使人窒息。當空氣中甲烷達25%-30%時,可引起頭痛、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濟失調。若不及時遠離,可致窒息死亡。皮膚接觸液化的甲烷,可致凍傷。
危險特性:易燃,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熱源和明火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五氟化溴、氯氣、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強氧化劑接觸反應劇烈。
燃燒(分解)產物:碳(極不完全燃燒)、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燒,有害)、二氧化碳和水(完全燃燒)。
北極甲烷釋放,意味著什麼?
甲烷釋放,不僅會造成海平面上升,還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假如甲烷釋放,全球溫室效應可能會造成全球氣候失控。再者在北極的永凍層中可能包含著病毒,如果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這些病毒可能會隨冰雪融水匯聚到當地的生態系統中,威脅生物及人類的健康。
地球沒有人類只會更好,而人類離開地球無法生存,人類是否已經出觸發了地球的免疫系統,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杞人憂天。
針對這種情況,有美專家表示:如今人類對於全球變暖的情況必須重視起來,不然除了海平面上升會造成沿海地區被淹沒以外,不斷上升的溫度也將使整個地球的生態圈受到極大的影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