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上盛開的鮮花(5月15月攝)。 蘭嶼位於臺灣東部,約45平方公裡,是由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島嶼,島上因盛產蝴蝶蘭而聞名,所以稱之為「蘭嶼」。島上丘陵起伏,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滿目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蘭嶼島上的海上日出(5月16月攝)。 蘭嶼位於臺灣東部,約45平方公裡,是由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島嶼,島上因盛產蝴蝶蘭而聞名,所以稱之為「蘭嶼」。島上丘陵起伏,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滿目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晨曦下的古舟(5月16月攝)。 蘭嶼位於臺灣東部,約45平方公裡,是由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島嶼,島上因盛產蝴蝶蘭而聞名,所以稱之為「蘭嶼」。島上丘陵起伏,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滿目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美麗的蘭嶼海灣(5月16月攝)。 蘭嶼位於臺灣東部,約45平方公裡,是由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島嶼,島上因盛產蝴蝶蘭而聞名,所以稱之為「蘭嶼」。島上丘陵起伏,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滿目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美麗的蘭嶼海灣(5月16月攝)。 蘭嶼位於臺灣東部,約45平方公裡,是由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島嶼,島上因盛產蝴蝶蘭而聞名,所以稱之為「蘭嶼」。島上丘陵起伏,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滿目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探秘飛魚的故鄉蘭嶼
蘭嶼是距離臺灣臺東縣陸地90公裡太平洋海域上一座面積約46平方公裡的小島。島上生活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居住在離島的海洋少數民族,保留著很多古老神秘的習俗。
遊客體驗達悟人的拼板舟。 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飛魚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使蘭嶼在大陸聲名鵲起。記者近日來到蘭嶼,探秘飛魚的故鄉。
飛魚擁有如滑翔翼般的胸鰭,依靠尾部的迅速擺動,可以蹦出海面、展「翅」滑行。每年2-6月飛魚魚汛是蘭嶼達悟人的飛魚季,也是一年中最神聖、禁忌最多的時候。
生活在蘭嶼的達悟人夏曼阿樂本向記者介紹說,達悟人的傳統糧食是地瓜、芋頭和飛魚。飛魚季是蘭嶼生產糧食的高峰期,也是達悟人獲取蛋白質的重要時節。飛魚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部落所有的男性穿著傳統丁字褲,帶著自己的拼板舟面對海洋一字排開,舉行招魚祭禮。「部落的老人會念祝福今年豐收的咒語」。
夏曼阿樂本在蘭嶼做旅遊服務,經營民宿、餐飲、環島遊覽、浮潛、機車出租等業務。他說,「在蘭嶼,紅綠燈就是山羊、螃蟹等生物」,「一些遊客偷採海芙蓉,達悟人在導覽同時還兼職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為沒能趕上一年中最精彩的飛魚季節,錯過了達悟男性身著傳統丁字褲舉行儀式而遺憾。但夏曼阿樂本卻說:「飛魚季有很多禁忌,並不適合遊客上島遊玩。」
蘭嶼「東清」部落的拼板舟。 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飛魚季節,達悟男人們駕著拼板舟出海抓飛魚。在夏曼阿樂本所在的「東清」部落,飛魚季以外的時間,拼板舟可以供遊人體驗。「按照部落的古老傳統,拼板舟只能自己家人碰,外人不能碰船,會帶來厄運,打不到魚」。
蘭嶼島上有6個達悟族部落,約四五千人。其中「紅頭」部落被認為是飛魚文化的發源地,因此飛魚季的招魚祭也從「紅頭」部落開始,依次進行。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只能捕捉飛魚等洄遊魚類,禁止捕捉底棲魚類,飛魚季結束,達悟人也不再捕捉飛魚。
蘭嶼的人文與生態合為一體,泛靈信仰的達悟人認為,綠蠵龜、蘭嶼角鴞、海漂植物「棋盤腳」等動植物,都來自「惡靈」一方,部落長老堅持著諸多禁忌。但像夏曼阿樂本一樣的「80後」卻很「開明」。「現在島上的民宿都提供夜觀生態的旅遊項目,可以帶著遊客看島上生物」。
在島嶼東側面向太平洋的緩坡上,集中了30多處地下屋,是達悟人的傳統建築。「『野銀』部落很聰明,完整保存了地下屋。這裡有些地下屋已經140多年了,現在還有人住。」夏曼阿樂本指著路邊半穴居的木石結構房屋向記者介紹說,雖然這些地下屋低矮,與山坡融為一體,但是迎風而建和獨特的排水管道,讓它能祛除炎熱、抵禦颱風。
達悟族是沒有文字、倚靠語言延續傳統的族群。至今達悟人還用把動物耳朵剪缺角、把樹用顏料畫標記的方式確認歸屬權。在島上耳朵不缺角的羊、豬、雞等動物可以在節慶時被任何人抓捕、宰殺。
多年來,壓在蘭嶼居民心頭,揮之不去的一個沉重負擔是存放在蘭嶼南部的10餘萬桶核廢料。這引發了居民長期的抗議行動,在貯存場的圍牆上塗鴉著很多反核、讓核廢料離開蘭嶼的標語。
達悟語稱蘭嶼為「Ponso No Tao」,即「人居住的島嶼」。夏曼阿樂本說,雖然存放核廢料的補償金給當地帶來水泥、電器和設施建設,但蘭嶼人仍然覺得可怕。
蘭嶼曾經的落後,讓夏曼阿樂本等達悟人告別小島,到臺北等大城市求學謀生。「最近10年,島上的旅遊業才開始發展,我們也陸續回到島上」,夏曼阿樂本說,「很多部落禁忌,讓蘭嶼依然保存了最原始的生態」。傳統文化和現代商業也可以維持平衡,「蘭嶼的原生態和神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都是小島最好的旅遊資源」。
探尋蘭嶼飛魚季
曬飛魚乾。陳曉星攝
魚船準備出海。陳曉星攝
明明是魚的外表,卻擁有如滑翔翼般的胸鰭,依靠尾部的迅速擺動,可以蹦出海面、展「翅」滑行……飛魚與蘭嶼以及島上的少數民族達悟人,有著一年一度的約定——飛魚季。資料顯示,蘭嶼的飛魚魚汛一般在陽曆2月至6月間。按照達悟人傳統,捕魚工作由男性完成。在飛魚季前期,同一個家族的男性成員會組成捕魚團隊,齊心協力捕捉飛魚。而在飛魚季到來前,魚團成員要集中居住。蘭嶼飛魚文化館館長、達悟人瑪拉歐斯(漢文名鍾啟福)說,此時是禁慾期,以保證捕魚者體力充沛。
蘭嶼位於臺東東南的太平洋海域中,面積約45平方公裡,猶如遺世獨立的秘境。冬去春來,萬物復甦,從南向北的洋流將大批飛魚帶至蘭嶼附近,預示著飛魚捕撈季的到來。
「按照傳統,飛魚季是蘭嶼生產糧食的高峰期,是達悟人獲取蛋白質的重要時節,因此也是一年中最神聖而禁忌最多的時候。」瑪拉歐斯介紹,飛魚季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是達悟人最重要的漁獵活動。
隨後,達悟人將根據陰曆及月相,迎來一年飛魚季中最重要的時刻——「招魚祭」。當天,捕魚者將佩戴傳統飾品,盛裝聚集在自己所屬的漁船邊,由船長殺雞獻祭,捕魚者以食指蘸雞血觸碰海邊礁石,呼喚飛魚來到漁場,祈求今年獲得豐收。
蘭嶼上的達悟人分為六個部落,其中的「紅頭」部落被認為是飛魚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招魚祭也從「紅頭」部落開始,依次進行,標誌飛魚季正式拉開大幕。
飛魚季前期,捕魚團隊乘坐大型的十人船出海,捕捉到的魚由各家平分,大船成為維繫家族關係、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到飛魚季後期,各家各戶可乘坐小型的四人船、二人船乃至單人船捕魚。而在飛魚季中期,當地女性要製作芋頭糕,並在上面鋪滿蟹肉和臘肉,以此慰勞辛勤捕魚的男性。
達悟人乘坐的傳統漁船,正是蘭嶼島上特有的拼板船。這種漁船並非原木挖空而成的獨木舟,而是以蘭嶼島上的番龍眼等堅硬木材一片一片組合而成。拼板船外型獨特,兩端高高翹起,主要由紅白黑三色組成,使用天然顏料塗繪;船身還有波浪紋、人形紋及太陽紋等圖案,其中位於兩端的同心圓太陽紋被稱為「船之眼」,具有驅邪祈福之意,是蘭嶼島的圖騰。
直到6月底左右,飛魚季漸入尾聲,此時達悟人也將迎來「終止祭」。當天,漁民將捕獲的大魚尾巴穿串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已經結束,從此不再捕捉飛魚,改抓其他食用魚。「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只能捕捉飛魚等洄遊性魚類,禁止捕捉底棲性魚類,讓這些魚類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體現了永續發展的理念。」瑪拉歐斯說。據他介紹,飛魚季是貫穿達悟人生活的重要時序,因此十分強調人的約束。在飛魚季期間,當地人不能朝大海扔石頭,因為有「驅趕飛魚」之意,是對魚的不尊重;不能做罪惡的事情,不能跟人爭吵、打鬥、罵髒話。與此同時,拼板船是達悟人的「聖物」,因此他們也不希望遊客隨意觸碰,甚至進入其中拍照。
此外,對於飛魚的食用也有很多講究。瑪拉歐斯說,在飛魚季的頭三個月,可以對飛魚採用煮或蒸的烹飪方式,但不能燒烤,盛裝飛魚需使用專門器具,不能混用。
蘭嶼當地漁民夏門·呢時格時(漢文名顏進溢)說,飛魚季第一個月捕捉的飛魚必須當時吃完,不能用來製作魚乾;之後的可以製作魚乾,但必須在當年11月的「終食祭」前吃完,不能留到隔年,以此迎接下一個飛魚季。
蘭嶼雖然被大海隔絕,但不能隔斷人類社會的發展,海浪和輪船將現代化的衝擊一波波送來,飛魚季的傳統也在悄然改變:油漆代替了天然顏料,燒柴油的現代船代替了純人力的拼板船;冰箱的出現讓飛魚的保存更加容易,也讓「隔年」的界限開始模糊;隨著老一代的逝去,飛魚季本身的流程也有變化……
說起這些,夏門·呢時格時有些感傷,擔心達悟人獨特的文化正在流失。而瑪拉歐斯也表示,隨著蘭嶼觀光業的不斷開發,他很擔心飛魚季會變得過度商業化,甚至淪為遊客獵奇的景觀,不再是達悟人生生不息的生命驅動,「要讓文化精髓、而不是商業利益成為生態遊的主導者,這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