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宇宙科學中,最讓人著迷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尋找地外文明(即地球之外的智慧文明)。從人類學會思考開始,這個話題就一直懸在人類的頭頂,引起無數的人大開腦洞。
講到尋找地外文明,就不得不提到「費米悖論」。顧名思義,費米悖論是由一位名叫費米的科學大佬提出來的。
這位大佬在上世界50年代腦洞一開,認為宇宙中的恆星(即太陽這樣的天體)數都數不清、行星(即地球、火星、土星這樣的天體)更是無數。
而人類智慧文明的出現,也意味著宇宙中演化出智慧文明的機率大於0,既然智慧文明的出現機率大於0,不管這個機率有多低,在基數如此大的前提下,不可能茫茫宇宙中只有人類一個文明!
最後費米大佬仰天長嘆,問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至今的難題——Where are they?翻譯成中文就是「他們在哪?」
既然存在,為什麼人類找不到?這裡形成了一個悖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費米悖論」。
面對費米悖論這道難題,許多人嘗試著給出解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老師,在他的系列小說《三體》中,用「黑暗森林法則」做出了他的理解。
劉慈欣老師認為:宇宙就像是一片黑漆漆的森林,在這片黑暗中,每一個文明都是手握獵槍的獵人,大家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位置,只要有人敢發出一聲響動,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敵視攻擊。
攻擊的理由只有一個——害怕對方會傷害到自己。
看似有些蠻橫不講道理,但裡面涉及的道理完全能讓人心服口服。
比如A文明發現了B文明的存在,A會怎麼辦呢?
即使A是和平文明,但A並不能判斷B也是和平文明,A輕易不敢向B發出友好邀請。
就算B也是和平文明,A文明會想:我是個老實人,但是B文明能判斷出我是老實人嗎?要是B認為我不是和平的,等他發現了我,主動先手對我發起攻擊怎麼辦?
最後A文明為了保全自己,一定會主動攻擊B。
打得過最好,趁B還沒成長起來就把他消滅掉。就算打不過也不要緊,往B的位置放上一槍,暴露出B的位置,剩下的交給周圍其他「獵手」就好了。
這就是黑暗森林法則!在這條法則的約束下,宇宙中的文明全部蟄伏不動,不敢現身,所以人類始終找不到他們。
只有人類比較憨憨,在1977年,人類大張旗鼓的發送旅行者一號飛向太空,飛行器裡存放著人類地球文明的信息和坐標。要是根據黑暗森林法則的理論,這將是人類未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這件事一直被部分人詬病,認為飛行器裡面的信息會毀了人類文明,實在難以想像飛行器被地外文明截停的那一天。
不過,這只是一家之言。也有人認為黑暗森林說法只是人類醜陋的狹隘思想,宇宙中的高度智慧文明並不能以人類的思維去猜測,這些互相猜疑啊、自保啊、戰爭啊,實在是太low了,簡直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造成費米悖論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並沒有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有人的看法完全和黑暗森林法則相反,他們認為宇宙中的主基調應該是烏託邦式的社會環境,一切醜陋的惡,只會發生在人類這樣的低等文明身上。這種低等文明要麼在將來被宇宙淘汰,要麼摒棄掉這些壞毛病,才能接觸到高等文明的注視。
也有人認為,科學的發展是有極限的。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再也無法邁出下一步,而這個極限並不能滿足文明進行星際旅行,各個文明都被困在原住地。
那麼,對費米悖論的猜想還有哪些呢?你認為哪一種最合理?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