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遠大徵途上,離不開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及應用。
智能製造網訊 我國對工業網際網路的布局,幾年前就已開始。早在2017年,國家、省、市相繼出臺工業網際網路的相關政策,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提前謀劃、搶先布局。經過幾年的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體系化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網絡覆蓋範圍規模也在逐步擴張。
從整體來看,基礎電信企業積極構建面向工業企業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高質量外網,已延伸至全國300多個地市。與此同時,針對「5G+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研究與場景應用的探索也已取得了有效進展,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啟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接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工業網際網路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其布局速度加快是必然趨勢。例如,中央企業工業網際網路融通平臺為促進中央企業資源共享和產業鏈生態建設提供支撐,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正在成為長三角產業合作的核心和智能製造的驅動器。
8月19日,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發布《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白皮書(2020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據《白皮書》顯示,據測算,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增加值規模達到3.41萬億元,名義增速達到22.14%,佔GDP的比重為3.44%。預計今年,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3.78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將升高至3.63%,成為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動力。
5G與工業網際網路的融合應用,也是業內人士關注度高的一大熱點。毋庸置疑,「5G﹢工業網際網路」的融合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為企業提質增效帶來了全新路徑,浪潮基於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利用一體化的融合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自身、合作夥伴以及更多行業的轉型升級賦能。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5G出現之前,礙於技術的限制,受限於實時傳輸、連接數量等方面的問題,工業網際網路遠遠未能發揮自己的「威力」。正是5G高穩定性、超大帶寬、海量數據、超低時延的特性,讓它成為工業互聯的通訊管道,開闢了萬物泛在互聯、人機深度交互、智能引領變革的新徵程,催生了諸多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為數字經濟釋放出無限潛能。
國內工業物聯網建設,可以用「優劣並存」來形容。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缺乏關鍵核心技術、製造支撐產業薄弱、跨行業構建平臺能力不足、標準化體系不完善、工業數據採集和分析能力不足、開源社區和工業網際網路APP開發隊伍建設滯後等問題,但制度優勢是在於統籌規劃下的目標導向和精確發力,已經政企合作、企業重視的良好環境。
工業網際網路在各行業的落地,也進入了「加速跑階段」。例如,安得智聯、美雲智數、KUKA中國等不斷深化完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融合發展IoT和工業生態圈等路徑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美的工業網際網路矩包含價值鏈企業雲、機器人與數位化、「雲+數+智」一體化智慧物流等多個方面。
當然,作為網際網路、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體系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智能化、數位化發展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是網際網路+、智能製造兩化深度融合的必然演進成果。尤其是在經貿全球化的今天,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升級和應用拓展無疑為傳統製造業實現新的「盛放」吹來了一股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