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千島湖水上保潔員在打撈垃圾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條具有四條腿、身子胖胖的「怪魚」。
後來,經過專業人士鑑定,確認這條四腳「怪魚」就是大鯢,別名娃娃魚(其叫聲似嬰兒啼哭)。
娃娃魚實際上並不是魚。它名之曰魚而非魚,是我國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它的外形比較獨特,有點象壁虎。
當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測量完,發現這條娃娃魚居然長達一米左右,體重大概15斤。據悉,娃娃魚在千島湖裡很少發現,以前也基本上沒有碰到過這麼大的。
由於這條娃娃魚健康狀況良好,所以當天下午,娃娃魚就被重新放歸千島湖。
在我國,大鯢是二類保護動物。大鯢經濟價值很高,在美食、保健、醫藥、觀賞等方面,均具有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因此大鯢頗受社會各界關注。
大鯢是隱腮鯢科。大鯢屬有尾兩棲動物,體大而扁平。成鯢常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內的巖洞、石穴之中,以灘口上下的洞穴內較為常見。
大鯢的食性很廣,主要以蟹、蛙、魚、蝦以及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
用一個詞來形容「大鯢」非常的合適——原始。
大鯢是由3億6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的,非常古老的兩棲類動物。這也就是說,大鯢的祖先比生活在2.3億年前中生代的恐龍還要早上一億多年,也正因為非常古老,所以大鯢堪稱動物鼻祖。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我國大鯢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
大鯢的視力不好。它主要通過嗅覺和觸覺來感知外界信息,它們還能通過皮膚上的疣來感知水中的震動,進而捕捉水中的魚蝦以及昆蟲。
我國大鯢在它所處的生態系統中,佔據了食物鏈頂端的位置,是生物鏈重要的一環。
我國大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因而食物來源也略有不同。
大鯢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魚類、甲殼類、兩棲類及小型節肢動物等,此外在大鯢的胃中也發現有少量植物組分。
當前我國大鯢的野生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物種資源幾近枯竭。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大鯢對水的環境非常依賴,遷徙能力非常弱。它們的棲息地被山澗、湖泊、河流分開,因此造成了我國大鯢的基因在每個區都不一樣,這也就造成了大鯢互相之間的繁殖變得非常困難。
二、自身的生物學因素,諸如自然繁殖困難、幼苗成活率低等。
三、自然棲息環境被破壞,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設施等。
四、人為過度捕撈和偷獵。
關於大鯢的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
二、增殖放流:對大鯢人工繁殖群體的放流應持謹慎態度,必須科學地進行增殖放流,從而提高放流效率。
三、推廣大鯢仿生態和原生態馴養繁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