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That is why I am suffering as I am. Yet I am not ashamed, because 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and am convinced that he is able to guard what I have entrusted to him for that day.
—— 提摩太後書 1:12
01查經資料參考
(提摩太後書第1章)
福音的使命(1~7)
作為耶穌基督的使徒,我們的使命是宣揚神在基督裡賜人新生命的應許(1~2)。保羅以此勉勵提摩太,要將個人生命所領受的恩典與人分享,使別人也得著生命的福分。
◇ 有根的信心(3~5):保羅想到提摩太心裡無偽之信心,首先在外祖母及母親那裡得來的。這個「先」字可能指提摩太的祖母羅以最先接受基督,他母親隨後也皈信耶穌,繼後影響第三代的提摩太。這個家庭原本信奉猶太教(徒十六1),嚴守猶太律法、道德與禮儀,如今皈信基督,必定經過信心爭戰的歷程。羅以和友妮基的信心,大概源自猶太教背景,後來因基督的救恩,便得著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在敬虔的母親帶領下,生發無偽的信心。這信心是有根源的,是個人生命的體認,此信心現已結出果子,確屬難能可貴。所以,保羅想到提摩太的時候,內心自然湧流出滿足的喜樂。
◇ 信心加上恩賜(6~7):有了信心也需要屬靈的恩賜。提摩太所領受的恩賜,是在接受傳福音和牧養的職分之時,由保羅及眾長老按手傳給提摩太的。這恩賜並非一種天賦的才幹,而是神照祂的恩典將恩賜給予服事祂的人。提摩太的個性可能是柔弱的,但是經過保羅的提醒與鼓勵,他的恩賜又再如火挑旺起來,不畏艱難,不怕威嚇,靠著聖靈的能力,漸漸建立起剛強、仁愛、謹守的力量,甚至為傳道而受苦。
不以鎖鏈為恥(8~18)
一般人不以羞辱為榮。鎖煉原是羞恥的記號,但是保羅卻不以此為恥,反而以被囚的經歷來勉勵提摩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它表面是否美麗,而在乎怎樣活出生命的意義。
◇ 同受苦難(8):保羅勉勵我們,不要因為主受苦而畏縮,總要靠著神的力量,同受苦難(參二3)。
保羅甘願受捆鎖之原因何在?
◇ 恩召與拯救(9~10):保羅引述對以弗所人所說的話──「我們得救是本乎神的恩典」(參弗二8)。人原本不配接受這份恩典,但神本著祂的慈愛,在萬古之先,已定意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將新生命賜給我們,使我們脫離罪和這朽壞的生命。越能體驗神恩典的人,越會報答神的恩典。
◇ 受託作福音使者(11~12):故此,保羅甘願奉派作傳道的……,也不以為主被囚的為恥。因他深知身體雖然被囚,福音卻永不會被捆鎖;反正,福音因而更得釋放(參腓一12~14)。無論身處什麼景況,或遭遇重重壓力,作為神的使者,傳福音是生命的目標,為福音受苦是值得的。最可貴的是,保羅確知所信的是誰,也確知神必保守自己所交付祂的,並深知所傳的,是祂所交付自己的。這是一種互相委託的關係。意思是保羅將一切(包括生命與事奉)交託給神,神亦託付保羅傳福音的使命和教訓,一直持守到底,直到主耶穌再來的日子。
◇ 持守善道(13~14):神的真理是一切原則的標準。這種標準不是以人為本的經驗,而是因認識神而持守的教訓。然而,持守真理的人,應靠著聖靈的幫助與指引,運用神的權能,作無愧的工人。
──《新舊約輔讀》
02提摩太後書 Timothy
《提摩太後書》是《聖經》新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4章,是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所寫,記載了末後的艱難時期、對聖經的尊重、以要來的獎賞鼓勵、對工作之交代等。
在第1章中,保羅肯定地告訴提摩太自己對他永不止息的愛,並且常常不住地在禱告中紀念他。他熱切激勵提摩太毫不妥協地忠於福音,殷勤持守真理並且效法自己的榜樣。在第2章中,保羅殷切囑咐提摩太恆心保守信仰,把真道交託給那忠心又能教導別人的人 (2:2)。他告誡這位年輕的牧者應當像精兵那樣忍受苦難(2:3), 勤勉事奉主和正確分解真理的道(2:15),遠避那些偏離真理的人(2:18~21),保守自己的聖潔(2:22), 並且忠心教導眾人(2:23~26)。在第3章中,保羅向提摩太指出儘管罪惡和離經叛道的事將日益增多 (3:1~9),但是他仍然必須忠心持守自己從前輩所得的寶貴信心和聖經真理 (3:10~17)。在最後一章中,保羅殷切囑咐提摩太務要傳道,竭儘自己侍奉的職分(4:1~5)。末了,保羅告訴提摩太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催促他趕緊過來(4:6~22)。
雖然提摩太後書並不包含保羅最後的遺言,但這是保羅寫給提摩太以及基督徒最後為人知的作品。坐在陰暗的羅馬監牢中,天花只得一孔光線透下,正等候處斬。這位屬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腸的使徒,已經老了,他為神奔走這又長又艱辛的競賽後筋疲力竭了。他拿著筆寫信給他曾經教導過的提摩太,呼籲他要在真理和生命上站立得穩。
註:部分文字內容來源於網絡,如發現有誤,敬請聯繫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