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龍玥】在英國、德國與歐盟相繼允許或不反對華為參與5G建設之際,美國政府卻仍在不斷想方設法抗衡華為及再度詆毀華為。
據《華爾街日報》12日報導,美國官員表示,從2009年開始就注意到華為的「間諜活動」,並且(中國)執法部門為華為提供了「後門」。儘管這一次他們言之鑿鑿的表示,「有證據證明華為有能力獲取用戶信息」,但這些官員們對於所謂的證據卻含糊其辭,無法提供任何細節。
華為方面表示,堅決否認這些毫無根據、沒有任何具體證據的指控,「華為從未、也永遠不會做任何危及客戶網絡和數據安全的事情」。一直以來,華為也在不斷重申,不會也沒有法律責任為政府提供數據。
然而,近日美國卻一直不斷在「憋招」對抗華為,先是美司法部長提議由美國控股諾基亞和愛立信,以抗衡華為;之後美國又準備召集本國一流運營商和科技公司研發開源5G軟體,以替代華為的產品;這個月美國還將召開會議討論進一步對華及華為的技術出口管制,且美國防部當前已扭轉態度準備支持這些對華為的限制。
華為門店 圖自IC photo(下同)
「華為擁有『秘密能力』」
周三(12日),美國商務部、國防部等部門舉行會議,美國官員表示,華為可以通過執法部門設計的「後門」秘密訪問世界各地的行動網路,以便(中國)相關部門獲取信息,並且華為這種「秘密能力」已擁有十年以上。
美國官員稱,華為製造的設備在(電信)運營商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地保留了通過這些接口訪問行動網路的能力。這些官員還將這樣的接口稱之為「合法接聽口」,只有(中國)執法人員或授權人員才能進入。
這些官員們表示,從2009年早期4G時代觀察到這一情況以來就一直在關注。德國、英國與美國相關官員透露,直到去年晚些時候,美國才將這一情況列為「高級機密」,並向英國、德國等盟國提供了相關細節。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與以往「不需要拿出確鑿證據證明華為對各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口徑不同,這一次美國針對華為的「戰術」有所轉變。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 'Brien)表示:「我們有證據表明,華為有能力秘密獲取其在全球維護和銷售的系統中的敏感信息和個人信息。」另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說:「華為沒有披露其對當地客戶或東道國國家安全機構的秘密訪問。」
然而,儘管美國方面言之鑿鑿,但他們所謂的證據似乎仍是含糊其辭、子虛烏有。
報導稱,這些官員並沒有提供華為通過什麼接口、入口訪問網絡的細節和其他相關細節,也沒有透露美國是否觀察到華為正在使用這一入口。他們只是辯稱,其他電信設備製造商無法做到這一點,沒有這樣的「秘密能力」。
對於美國諸如此類莫須有的指責,華為一直表示,從未也不會代表任何國家進行「間諜活動」,並且華為沒有法律責任向政府提供數據。
報導稱,此次華為表示:「華為從未、也永遠不會做任何危及客戶網絡和數據安全的事情。」「我們堅決否認這些最新的指控。又一次,毫無根據的指控一再出現,卻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證據。」
華為一名高管駁斥了美國官員關於「後門」的說法。「合法使用截取接口受到嚴格規管,只有經認證的網絡運營商才可使用。」沒有網絡運營商的明確批准,華為員工是不允許進入網絡的。
這名高管表示,沒有運營商許可的網絡接入是「極其不可信的,會立即被發現」。
華為門店
美國「操碎心」
除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詆毀華為,美國近日可以說是為華為「操碎了心」。
據路透社13日消息,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或將改變原有立場,支持美國商務部提出的擴大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最初,美國國防部擔心對華為的限制將損害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利益。
消息人士透露,川普政府計劃本月開會,討論進一步限制對華和華為的技術出口。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表示,這一會議將於2月28日召開,預計美國商務部長、國防部部長等美國高級官員將參加。
此外,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William Barr)表示,「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政治和經濟理念上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
本月6日,巴爾針對「中國威脅」這一話題發表了半個小時的主題演講,並提議由美國取得諾基亞和愛立信的控股權,以抗衡華為在5G領域的影響力。他表示,「中國已經建立起領先的5G技術,包攬了世界上40%的(電信)基礎設施市場。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美國沒能引領技術時代。」
8日,美國政府又召集本國一流運營商和科技公司AT&T、微軟、戴爾等研發開源5G軟體,以替代華為的產品。對此,華為方面稱,如果沒有該公司的專利授權,這些軟硬體將比其同類產品落後1-2年。
儘管美國一直以來經常以「國家安全」為由,長期遊說其盟友抵制華為參與5G建設。然而,背負美國壓力的英國、德國以及歐盟紛紛都在近期宣布,允許或不反對華為參與5G建設。
1月28日報導,英國政府周二表示,將允許中國企業華為「有限」地參與英國5G網絡建設;1月30日歐盟發布指引明確不會禁止任何廠商參與5G建設;2月11日,德國主要執政黨基民盟與其姐妹政黨基社盟通過一份文件,表明不反對華為參與該國5G基礎設施建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