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課程」:項目化學習的校本實踐

2020-11-29 中國教育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季課程」緣起與實踐流程

杭州市時代小學作為浙江省課程改革試點校,學校的課程由基礎類課程和拓展類課程兩部分組成,其中基礎類課程基本上就是國家課程,拓展類課程分為體藝類拓展課程與實踐類拓展課程。體藝類拓展課程由各種體藝課程以社團的方式供學生選擇,實踐類拓展課程主要有四個板塊:走遍杭城、節日課程、經典活動和「四季課程」。

「四季課程」是學校在深化課程改革背景下新開設的實踐類拓展課程。課程以大自然中兒童熟悉的自然現象和事物為主題,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可以探究的小項目,開展持續的跨學科或單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每一次時間跨度一個月以上,一個季節一次,一年四季,故名「四季課程」。

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學校制訂了嚴格的項目學習流程。我們也尊重學生在項目開發中的意願與選擇。下面就以「四季課程」第一個主題項目「秋天的葉」為例來闡述課程實踐的關鍵環節。

釐清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主題內容進行「頭腦風暴」,按照學習目標層次,確定自己的研究項目,尋找合作夥伴,共同收集資料,然後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綜合等,最終形成學習產品或解決一個真實問題。在此過程中,課程目標定位不再是傳統課程聚焦的知識、概念,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習產品的展示等。

規劃學習單元。在大主題下學生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小的項目選題,再通過同伴學習,找到與自己主題相同或是相似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單元組,一個單元組裡面可以有一個或幾個學習小組。全校一共組成55個單元組,每一位教師負責指導1至2個單元組。單元組研究項目有人文藝術類的——葉脈書籤、樹葉水彩畫、樹葉拓印畫、樹葉工藝品、落葉水粉畫、落葉的剪貼畫,也有自然百科類的——樹葉重量,測量「葉」的周長面積、落葉小船承重、樹葉疊疊高、標本展覽、製作葉的美食等。

規範學習過程。「四季課程」每一個項目須經歷以下五個學習過程:確定目標、擬訂計劃、實踐研究、產品評價、展示交流。

一是確定項目:在大主題範圍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確定選題,提出學習目的或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選擇,但不強制。當然也允許學生自行組合學習小組,選擇指導教師。

二是擬訂計劃:學生按項目單元小組分組討論制訂完成項目的行動計劃,包括材料問題、工作任務分配、實施步驟、量規選擇等。擬訂計劃由學生承擔,教師對學生的計劃實施情況進行指導。

三是實踐探究:學生根據計劃步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各方面與項目相關的信息與材料,並對信息、材料進行交流、選擇、處理。

四是產品評價:師生共同討論提出評價的標準和方法,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定,如是否按照原計劃進行,預定的目標是否實現,學生從項目中學到了什麼,產品是否還可以提升等。

五是展示交流:確定統一時間,對主題項目學習活動進行成果產品的匯報交流,通過展覽、報告會、表演等方式在全校範圍內匯報交流項目學習的成果。最後組織成果展示。每次項目學習接近尾聲時,我們都會安排一天用於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樣,有靜態的作品展示、動態的節目展演、過程性的問題解決等。

課改實踐中項目化學習嘗試

我們經過三輪「四季課程」的實踐探索,嘗試了單學科與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學科項目化學習不是學科的活動化,而是學科觀念在情境中的再建構與創造;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也不是幾門學科的疊加,而是需要綜合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知識解決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創造出新的成果。

「四季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試圖打破以教科書為中心的一元化內容來源,拆除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藩籬,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使學生能夠接受多元知識的滋養,從而能恰當應對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挑戰。

在「春天的花」項目學習中,數學組的教師組織了「數學之花——釘線畫」項目,學生從花瓣數量入手,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到花王國神秘的數學特性——花瓣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角度排列,與神奇的斐波那契數列相符。這樣螺旋形的序列可以讓植物最充分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吸引蜜蜂、蝴蝶這些傳播花粉的昆蟲。學生在動腦創意和動手操作中,調配色彩,優化造型,既需要數學的圖形和空間觀念,又有美術的創意設計思維,也有如何在釘子板上呈現作品的工程問題,最後呈現出來的是名符其實的綜合素養。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怎樣用褶皺紙設計花裙子」「怎麼用廢舊的紙箱設計房子」等主題的項目學習,都跨越了學科,需要多元素養的支持。

基於學科的項目學習實踐

每一次學校推出「四季課程」的大主題後,各個學科教師也會創生適合的小主題,如圍繞「春天的花」主題,語文教師帶領的小組就研究古詩詞裡的花,數學教師會組織學生探索花的形狀,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創作「花的畫」,音樂教師則組織「花的歌曲賞析」。

這些基於學科的項目學習雖然會偏重於某方面學科素養,但在整個項目學習流程中,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還是需要跨學科素養的參與,例如「鳥窩」製作涉及工程設計等,「古詩詞裡的花」涉及花季與花時等。基於項目的學習,不是為了鞏固學科的事實性知識和技能,我們是在創設一個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個完整的運用各學科知識、概念、策略等去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過程。

項目學習方式的遷移。最初,我們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嘗試僅限於「四季課程」。後來,我們慢慢發現一些教師從拓展類課程中總結出經驗,遷移應用到了基礎類課程中,用到了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這樣的學科活動跨越了兒童經驗與教材知識之間的鴻溝,創設出了真實的問題情境,真正按照兒童真實生活狀態來解釋並豐富學科教材,將教材知識與兒童生活聯繫在一起,並應用於兒童的日常生活。

實施效果:對師生的有益影響

對學生合作創新能力的有益影響

在項目學習中,採用了跨學科、跨年級的分組方式,選擇相同項目的4至6名學生成為一個項目研究小組,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各自收集相關資料,利用集中學習時間進行討論交流,還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與支持,不斷修改和完善作品。在真實的情境中,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與教師進行直接的交流和合作,能發展自己的溝通交流、創造批判等綜合素養。

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有利影響

通過三年多的實踐,我們真切感受到項目化學習與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正向聯繫,尤其是對學業中等或不良的兒童更加有效。在「四季課程」實踐中,我們的數學教師觀察中發現:那些在傳統環境下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居然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找到了自信,甚至找到了優越感,動起手來比那些平時學業成績優秀的孩子還要敏捷。也許孩子們的潛力沒有發掘,是因為我們沒有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最適合他們的個性化方式。

對教師課程研發能力的有效影響

有了四年項目學習的成功體驗,學校教師對課程研發的態度已經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創造」,有了更強的研發意識和組織能力。教師們再也不排斥這種遠離工作舒適區的「新嘗試」,也不再擔心下一季研究的主題,而是更好地調節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做主角做配角,做好合作者和促進者。

教師們還共同討論總結基於項目的學習內容的生長點:基於學科、基於活動和基於生活,熟悉了項目學習的流程和方法,讓課程的研發具有可持續性。項目化學習,讓教師在探索項目的過程中減弱了重複教學帶來的煩瑣和平庸感,增強了教學的幸福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時代小學 唐彩斌 於孔慰 王雲英)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8日 第11版

相關焦點

  • 泰安教育「校本課程」篇:「山裡娃」創客大賽摘桂冠
    泰安市教育局秉持「國家課程開足開齊,地方課程求精求實,校本課程突出特色」的原則,全力推動學校開發特色課程,書法課、剪紙課、陶藝課、機器人實驗課、steam課程、3D列印課程、電腦動漫課程、航模課程等在校園裡百花爭豔,萬木崢嶸!
  • 珠五實驗小學整合英語和編程課 特色校本課程培養孩子創造力
    12月20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獲悉,這堂名為《遊戲英語—Scratch編程》的校本課,讓該校以皇姑區排名第一的成績,榮獲瀋陽市優秀校本課程評選一等獎,同時榮獲遼寧日報社評選的最具人氣學校獎。  據珠江五校實驗小學校長鄭斌介紹,該校結合學科教師專業特長,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抓手,整合相關學科課程資源,探索實施特色教學,「以學定教」,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2015年,該校聶佳寧教研團隊開啟基於編程軟體Scratch來進行的遊戲英語課堂,就是在常規英語課堂基礎上,跟隨信息化教學的浪潮開展的STEAM課程與創客課程的英語校本研究。
  • 【群論】建設適性課程 促進陽光成長
    學校自然地以此為延伸,因「平」諧音為「蘋」,學校也就幻化為「蘋果園」,沐浴在濃鬱的地域文化下茁壯成長起來的學子----蘋果娃,寓意在「生存與健康、生活與藝術、生命與創新」三個維度上的和合陽光成長,成為身體最棒、習慣最好、心態最佳、學習最行、創新最強的新時代「五最」蘋果娃。課程是學生發展的跑道,我們在夯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同時,積極探索校本課程特色化研發。
  • 人大附中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與電子製作》-(10/11)
    人大附中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與電子製作》由吳月江、王玉麗老師授課。本課程主要包括趣味性物理實驗和趣味電子製作兩部分,以實踐動手為主,同時穿插相關的理論知識介紹。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趣味性物理探究實驗和電子製作,增強初中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 「自然生長」課程建設實踐
    基於學校、為了學校、面向師生的學校課程建設是推動學校向優質階段發展的核心動力。學校課程的建設需以學校特色為文化基點,改變以往單點獨立地建設一份份課程的做法,從培養目標出發,整合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為一體,使每一份課程都成為學校課程肌體中的一部分,並體現學校的文化基因。這就需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通盤考慮、整體架構、統整設置。  一、建設基點,從學校特色出發。
  • 工作總結範文:校本培訓總結(共5篇)
    本學期繼續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師資研修的重點任 務來重點學習。加強通識研修,做到課前反思新舊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課改的理念如何滲透、 三維目標如何落實、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等等;課中根據教學實際,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課後反 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等,幫助教師尋找課堂 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
  • 探尋綜合素質評價「落地」的校本化實踐路徑
    由此可見,國家對學校校本化、常態化、規範化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然而,儘管該評價制度的構築意義重大,但當其真正「落地」時,人們對它的理解、洞察與認同卻有著諸多的困擾和疑惑。實踐調研發現,由於受傳統學生評價觀念的規約、束縛與禁錮,部分學校對該制度價值訴求的整體認識較為混沌與模糊,進而在實操環節出現了諸多「不宜」施行的做法和傾向,有待做進一步的辨析與澄清。
  • 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開展「課前五分鐘」微型校本課程驗收工作
    2020-12-31 06:32:11 來源: 教室裡那颱風琴 舉報   小課程
  • 用數學領域的校本課程為學校增添特色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了課程實施環節的責任主體和要求,從課程標準、教材、課程規劃、教學管理,以及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對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學校分別提出要求。並明確指出:學校應依據國家課程設置要求,結合辦學目標、學生特點和實際條件,制訂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實施規劃……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
  • 個人工作總結範文:教師個人校本培訓工作總結(4篇)
    本年度的校本培訓已經結束了。做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一個又一個新的要求。本學期我努力工作,為了使自己在校本培訓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小學部開設STEAM特色課程 打造開放式學習空間
    STEAM特色課程 供圖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年來,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小學部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s)特色課程致力於打造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注重互動式與浸入式教學,讓同學們從興趣出發,在「玩中學」、在「做中學」,人人都是小主人,享受跨界知識學習的快樂。
  • 棒壘球成為北京市豐臺區中小學校本課程 - 國家體育總局
    棒壘球成為北京市豐臺區中小學校本課程 發布時間:2017-05-24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蔣亞明 胡博 字體:
  • 來了解一下項目化學習
    9月27日晚,上海教育博覽會「區域教育大直播」關注徐匯教育,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錢佩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學習素養課程研究所所長夏雪梅,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播新聞中心首席主持人秦暢齊聚直播間,圍繞「讓孩子學會學習——項目化學習的徐匯實踐」這一主題,深度探討了徐匯區在項目化學習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 內江桐梓壩小學黃小路:實踐夢想課程 揚起夢想之帆
    2010年11月30日,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營運總監胡斌老師,不辭辛勞調研夢想課程行徑萬裡,來到我校與內江市教科所領導和教研員深入夢想課堂實地調研、指導夢想課程。(內江教育頻道12月3日報導)  內江桐小實踐夢想課程揚起夢想之帆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內江桐小實踐夢想課程,以愛心啟航、引領教師領悟愛,傳遞愛,點燃愛,延續愛。
  • 平潭三中將鄉土文化寫進校本教材
    設置校本課程 打造學生課堂讀物課堂上,老師輔導學生學習平潭奇巖怪石知識「平潭奇巖怪石以象形巖石為主體,而且其中一大部分象形巖石是直觀象形,似人狀物,無奇不有……」當天下午3點15分,在高一年(2)班教室裡,地理老師林琦正拿著校本教材《世界級石景奇觀
  • 棒壘球成為北京豐臺校本課程
    今年以來,豐臺一邊制訂和完善推進棒球進校園方案,一邊選取區內8所小學作為試點,將棒壘球加入校本課程進入體育課堂,通過學校的棒球特色社團組建球隊,同時以組織參加各類比賽促進校園棒球的開展,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區更多學校加以推進。
  • 教育部:保證「形勢與政策」課覆蓋所有在校本專科生
    《意見》稱,要保證本、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本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2學分;專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1學分。各高校還應結合實際和學生需求,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類的選修課。  教學內容上,《意見》明確高校要重點講授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重點講授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開設好全面從嚴治黨形勢與政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政策、港澳臺工作形勢與政策、國際形勢與政策等專題;依據教育部每學期印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安排教學。  《意見》強調,要保證課程覆蓋所有在校本專科生,學生聽課要涵蓋教學內容中的四大類專題。
  • 【聚焦】​HEMTS課程:建設科學特色高中的課程探索
    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HEMTS課程的教與學,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有助於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有助於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積極思考,增強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素養。
  • 名師分享英文戲劇教學的課堂實踐和校本融合
    「中小學校英語教研共同體」 第二期線上教研活動邀請到洛陽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內蒙古包頭高新一中、陝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的姚臻臻、梁辰、張磊三位老師圍繞「英文戲劇教學課程的課堂實踐與校本融合」進行專題分享,集中探討英語戲劇教學在大班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經驗。
  • 曠視AI天團線上開講《深度學習實踐》 快來get北大同款課程
    最近,曠視研究院與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機器學習實驗室聯合出品的《深度學習實踐》課程已經正式在B站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快來get北大同款課程,成為「學霸」吧!圖:曠視推出《深度學習實踐》課程 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事實上,以往的深度學習課程,不管是斯坦福CS系列,還是deepLearning.ai,雖然講得好,但基本上是英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