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冠病毒天然免疫的都是什麼人

2021-01-09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入秋以來,多個國家的新冠疫情又開始了新的一波激增,包括美國和之前淡定的瑞典。我們國家最近也陸陸續續開始有了散發案例。

然而,包括新冠病毒在內,歷史上的任何瘟疫,總有一部分人天然免疫。

這也是遠古到古代,雖然歷次瘟疫流行都曾屍橫遍野,卻沒有讓人類滅絕的原因。

新冠病毒感染自然也不例外,總有一小部分人,即便是經歷了高危的暴露時間,也沒有感染,或者雖然感染,但症狀輕微乃至沒有症狀。那麼這群幸運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科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似乎幫助揭開了這個謎題。小編帶大家一窺究竟。

這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原本是開發一種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靈敏度抗體。所使用的血清樣本部分來自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人。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些人的血清中發現了能夠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

科學家們推測,這些人之前感染的其他常見人類冠狀病毒可能與新冠病毒形成了交叉免疫。

之前人們就知道有四種常見的季節性冠狀病毒,可以讓人產生類似感冒一樣的輕微症狀。而且眾所周知的是,這些冠狀病毒產生的免疫力並不持久,所以一個人一生中可以多次感染同一種冠狀病毒。那麼是不是近期感染的普通季節性冠狀病毒保護了這些人免受新冠病毒感染呢?


四種季節性冠狀病毒的年度感染情況(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介紹說,冠狀病毒的主要致病因子是一種叫做針刺蛋白的東西。這個蛋白有兩個亞基,S1和S2,S1負責結合人體細胞,S2負責將病毒成分注入人體細胞內。S1在不同冠狀病毒之間差別較大,無法形成交叉免疫,而S2在不同冠狀病毒之間相差不大,可以產生交叉免疫。

針刺蛋白的三維結構圖(圖片來自於Science)

並不是所有感染季節性冠狀病毒的人都會對新冠病毒產生交叉免疫。通過分析新冠疫情之前的302份血清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只有5.29%的血清存在交叉抗體,意味著這些人可能對新冠病毒存在交叉免疫。這個結果解釋了,為什麼季節性冠狀病毒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只有部分人對新冠病毒可以天然免疫,關鍵之處就在於這些人針對針刺蛋白的S2亞基產生了交叉抗體。那麼容易產生這種幸運抗體的是哪些人呢?專家預計,可能是那些感染季節性冠狀病毒比較頻繁的人,比如兒童。

初步的檢測結果似乎支持這個假設,在46份1-16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血樣中,有21份檢測到交叉抗體,在另外一批17-25歲青年的血樣中,則只檢測到一例有交叉抗體。


不同年齡段血清樣本交叉抗體陽性情況(圖片來自於Science)


至於為何兒童更容易產生交叉抗體,以及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交叉抗體逐漸消失,目前還不知道。至少,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警告說,不能因為近期感冒過就認為對新冠病毒免疫。

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季節性,免疫,抗體,血清,感染,兒童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感染的模式生物:倉鼠還是小鼠?
    最後,研究確定了先天應答是免疫發病機制的關鍵參與者,其中STAT2信號傳導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造成嚴重的肺損傷,另一方面又限制了系統性病毒的傳播。這些研究結果都支持倉鼠作為臨床前模型,評估新型抗病毒藥或免疫調節劑治療COVID-19患者。
  •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怎麼回事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什麼意思
    近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新冠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所有科學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而非人為製造。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關於從動物傳染到人的病原體的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如果不知道其源頭和中間宿主,就有可能再次傳播給人類。
  • 新冠病毒原子圖是什麼情況 新冠病毒原子圖長得什麼樣
    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  新冠病毒原子圖是什麼情況?  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研究人員在開發新冠病毒(COVID-19,WHO)疫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繪製出了該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首個三維立體原子結構示意圖。
  • 鍾南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課題
    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研討會並提出一個新課題: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他說,「這是一個新問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是什麼關係?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有記載的冠狀病毒研究始於1937年,最初由研究病毒的科學家從雞身上分離出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單鏈RNA(核糖核酸)病毒,因該類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日冕的棘突或者是王冠而得名,在病毒中屬於體型的大塊頭。
  • 外媒: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是什麼?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發表記者胡安·迪利翁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感染我們的新路徑是什麼?》直至不久前,人們知道的是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病毒和新冠病毒都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作為宿主受體。經過這一步後,病毒進行繁殖。不過,科研人員發現了另一個「入口」,它與一種存在於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神經纖毛蛋白-1(NRP1)有關。
  • 找到新冠病毒死穴,快速戰勝新冠病毒
    上述各種能量,都存在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相生相剋關係。作為地球生物圈裡的生命,新冠病毒也會受限於相生相剋規律。因此,新冠病毒「被相剋」,完全有可能。事實上,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源頭也都指向冷鏈,進口三文魚、厄瓜多冷凍南美白蝦等冷鏈產品也屢次被檢出攜帶新冠病毒。9月下旬,青島港曾裝卸過冷凍海鮮的2名工人感染新冠病毒。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福建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8Y9064)的資助。
  • 新冠病毒原子圖長什麼樣子 新冠病毒原子圖有什麼用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根據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3D構造,解析度達到0.35納米。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非常相近,都將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作為侵入細胞的關鍵受體。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但病毒重組是什麼?新冠病毒是如何重組的?重組意味著什麼呢?重組是一種自然現象病毒之所以難以對付,最大的難題是變異快。病毒變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因突變,即病毒DNA或RNA在複製過程中產生錯誤,形成單鹼基或多鹼基突變。
  • 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是什麼?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有各自的天敵,例如,鳥類是蝗蟲的天敵,青蛙是蚊子的天敵,噬菌體是細菌的天敵。既然如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否也有天敵?能否通過找到天敵的方法來殺死新冠病毒呢?到了2003年,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會引發致命的疾病,死亡率約為十分之一。在2012年,人們發現了一種致命性更高的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由此引發的致命疾病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到了2020年,能夠導致致命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更是蔓延到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感染,超過6萬人喪生。
  • 大多數人仍易感染 新冠病毒
    據新華社日內瓦12月7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強調,儘管這些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但其結果相當一致,即世界上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世衛組織還在研究不同人群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有多強以及這種免疫反應會持續多久。他同時強調,在推廣新冠疫苗的最初階段,由於每個國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種疫苗,因此各國政府、社區和個人應繼續使用已經過驗證有效的新冠應對工具,這一點至關重要。
  • 千萬水貂遭撲殺,新冠病毒「貂傳人」意味著什麼?
    各國對水貂疫情的重視,不僅源於水貂對於新冠病毒的易感性,更是由於荷蘭出現的 「貂傳人」 的研究報告。荷蘭病毒學家對今年4至6月間水貂養殖場新冠疫情的研究顯示 [3],的確存在新冠病毒從人傳染到水貂,又從水貂傳染回人的現象。這也是動物向人傳染新冠病毒的第一次正式報導。需要注意地是,此研究在9月1日刊發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 bioRxiv,尚未經過同行審議。
  • 最新:這種血型的人,新冠病毒「見了都怕」
    近期,丹麥和加拿大發表的兩項研究均發現,血型不僅可能影響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還可能影響感染者的病情,而O型血的人相對來說不易感染且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更低。丹麥的研究發現,在7422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者中,僅38.4%為O型血。而在另一組未檢測的220萬丹麥人中,O型血人數佔比達到41.7%。
  • 最新研究發現,這種血型的人新冠病毒「見了都怕」
    近期,丹麥和加拿大發表的兩項研究均發現,血型不僅可能影響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還可能影響感染者的病情,而O型血的人相對來說不易感染且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更低。丹麥的研究發現,在7422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者中,僅38.4%為O型血。而在另一組未檢測的220萬丹麥人中,O型血人數佔比達到41.7%。
  • 鍾南山敲響警鐘: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本次學術研討會中,鍾南山提及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等話題。在研討會上,鍾南山院士向世界敲響警鐘,稱:「新冠病毒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環境傳人』。什麼情況下人通過環境就會感染新冠病毒?環境中的新冠病毒濃度達到多少時才會出現感染,以及新冠病毒在環境中存活時間有多久?這些問題的規律需要我們這一行業的人來一一解答並找出規律」。
  • 半數健康群體已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 意味著什麼?
    不同的媒體也對這一亮點進行了解讀,有的認為這些預先存在的免疫力能幫助我們抵抗新冠病毒;有人推測這些預先存在的免疫力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新冠病毒感染;甚至還有人把這近50%的有預存免疫反應的人和群體免疫聯繫起來,覺得這可能會大大加快群體免疫的進程……那麼,這篇令人矚目的研究究竟發現了一些什麼?這些發現又意味著什麼?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抵抗新冠呢?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能維持半年以上是怎麼會回事 新冠病毒抗體有什麼...
    近期,上海的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其中,抗新冠病毒IgG抗體相較於病毒感染後2個星期至1個月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
  • 抓住新冠病毒的尾巴
    2020年6月,武漢完成了全民核酸檢測,北京出現疫情反彈後迅速組織對新發地市場有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核酸檢測成為了一個高頻詞,核酸檢測陽性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重要標準。核酸檢測的原理到底是什麼?核酸檢測為什麼會出現假陰性?除了核酸檢測,還有哪些技術可以檢測新冠病毒呢?
  • 全球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新華社電 世界衛生組織12月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