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墨子沙龍「以『稀』為貴:稀土資源的儲備和開發」活動(2020年10月17日)沈保根院士的報告視頻和內容。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稀土與磁性材料,主要是稀土。稀土的相關話題非常寬廣,我們將以磁性材料作為重點,來介紹稀土為何重要,以及它的意義。
稀土是重要的戰略性資源
稀土被稱作「戰略性資源」,而磁與稀土是不可分割的,40%的稀土用途與磁相關。
說到磁,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具有磁性,每一處空間都存在磁場。從大腦的磁場到宇宙空間中中子星的磁場,他們的強度相差了10^30倍。磁學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寬廣,我是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凝聚態所涉及的幾乎所有領域都與磁學相關。從應用的角度來說,磁性材料與磁技術的廣泛應用,關係到我們的工業、農業、國防。
磁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學科,迄今為止產生過的216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截至到2020年),其中32位與磁學有關。要談論稀土,我想重點談論稀土元素與鐵族元素材料的物理性質,以此來探討稀土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有人說它們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到了21世紀,稀土有關的產業發展得非常迅速,稀土的用途也非常廣泛。稀土元素跟磁、光、電等物理化學性質都息息相關。而且它的一些獨特性質被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新能源、軌道交通等諸多領域和行業。特別重要的是,對於中美、中歐關係,稀土資源會成為一個焦點,主要是因為它跟飛彈、雷達、潛艇、衛星這些國防應用有關鍵聯繫。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雖然我們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真正要做稀土應用的時候,反而把稀土出口出去了,到頭來一些技術還要被歐美卡脖子。從總書記一直到我們的基層研究人員,一直很重視這個問題,並且想要改變現狀。2019年,總書記視察贛州的時候,說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不可再生,要不斷提高研發水平,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由於稀土關聯甚廣,美國、日本、歐盟等都把稀土作為一個資源爭奪的核心,尤其是美國,不斷出臺一些戰略報告。一些重要的研究報告、清單,都是跟稀土有關的。他們希望不用自己的,用別人的,並卡別人的脖子。
我國的稀土情況如何?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稀土的特點、優勢是資源豐富,在全球是舉足輕重的。早的時候,大家總說稀土是我們國家一個王牌,說我們有稀土,能不能在中美對抗的過程中,以稀土來反制。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只是稀土資源佔的總量比較多。
早期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的稀土儲量非常大,但實際上在2012年中國出臺了一個稀土狀況白皮書,其中提到,2009年我國的稀土儲量佔了世界的23%。美國也有不少稀土資源。我們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稀土的產量、出口、消費,都是世界第一。這對我們有利嗎?其實是一點都不利。我們以23%的儲量提供了全世界90%的市場供應,相當於我們把稀土資源賣出去了。
這個狀況我特別覺得需要改變。在1950、1960年代,尤其是1960年代以後,在開採、冶煉、分離稀土這些方面長期性的積累,使得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有絕對的優勢,具有話語權。但我們主要還是賣原材料給別人。
大家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全球稀土分布報告, 70多個國家都有稀土,報告給出的稀土礦床非常非常多,全球將近800個稀土礦床。我們中國在其中佔的數量相對比較大。現在大家還認為稀土太稀嗎?其實稀土一點都不稀,稀土的儲量是非常豐富的。
白雲鄂博礦區丁道衡塑像
我國的稀土發現者應該是丁道衡先生,他在1927年的時候組織了一個中國和歐洲的西北考察團,發現了鐵礦。後來在鐵礦中發現了叫獨居石的礦石。自那個時候起,我們國家的稀土漸漸被發現。從發現到後來想辦法應用,形成了現在著名的白雲鄂博稀土礦,位於包頭。幾乎可以說,現在全世界稀土的絕大部分就是由包頭的白雲鄂博礦供應的。
關於稀土礦床資源和原材料,請大家看上面這個圖。早期的時候,大家不太重視,一直到1960年代,美國人對這個事情特別重視。我們國家白雲鄂博礦發現利用起來以後,當我們的提純、冶煉水平提高了以後,白雲鄂博礦佔了世界上的非常大的份額和話語權。但是從那時起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直到2000年左右,基本上都是以資源為主:在那裡利用和開採。
我國稀土分布的特點是「南重北輕」:北方是輕稀土,南方是重稀土。所謂輕稀土,就是鑭、鈰、鐠、釹這一類。白雲鄂博、山東的微山、四川的冕寧,基本上都是以輕稀土為主。南方五省,也有人稱六省或更多,以重稀土為主。釓、鋱、鏑、釤,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後面的鈥、鉺、銩,都是重稀土。重稀土是離子型稀土,實際上不是一個礦,現在的開採方式跟北方的輕稀土開採不一樣,造成了許多環境上的問題。
我國的稀土資源雖然主要集中在剛才說的北方的包頭、山東、四川,還有南方的幾個地方,但在全國的22個省區都有分布。
白雲鄂博礦的稀土儲量佔到全國稀土的83%左右,是第一大稀土礦。但許多礦都是共伴共生的,這裡鐵的含量很高,佔的比例也特別大,稀土一般情況之下只佔到6%到7%左右,四川的涼山大概3%不到,山東的微山8%不到。還有南方離子型的中重稀土,大概佔比也就是3%。但不要看南方的重稀土的含量這麼低,在全世界看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中重稀土,尤其是重稀土,在應用方面,尤其在一些關鍵的戰略性應用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雖然量比較少,但是它的重要性,和其他的元素比起來更加重要。
一個稀土礦中,稀土元素分布是不均勻的,而且跟鐵、鈮等伴生在一起。稀土有17個元素,許許多多都是混在一起。像包頭礦中,鑭和鈰這兩個元素佔了差不多3/4,其他的那麼多元素,包括重稀土只佔1/4。但是南方又反過來,重稀土又特別多。
有時候,有多達70種元素混在一起。之前我們的開採利用率很低,主要是從中選鐵了。
我們知道在包頭有一個包鋼,它就是從稀土礦裡煉鐵的。早期,煉鐵的時候,因為當時我們認識不高,就把好多稀土都扔在尾礦裡了。現在我們重視起來了。
如果說綜合性利用的話,70多種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稀土以外,鈮、鈦、鋯,當然還有放射性的釷,如果都加以利用的話,在許許多多的領域都能夠起到作用。甚至於最後大家覺得再也沒有利用價值的廢渣,也可以把它做成微晶玻璃,在電力、化工、建築、冶金等方面得到應用。所以稀土礦資源是一個寶貝,它的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的,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國家的國防建設發揮關鍵性的核心作用。
我國稀土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稀土這麼重要,但是我們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一方面,總採收率還是比較低、現在的技術生態破壞還比較嚴重,汙染比較大。如果你去北方參觀一下,從一個礦裡把稀土挖出來,這樣還比較好。南方開採稀土就是在山頂上挖一個坑,把酸倒下去後,就在山底下接稀土。這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因此我們的資源出口,在早期都是付出了重大的生態代價的。
另一方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如同我剛才所說,這麼多的元素,許多都沒利用起來。稀土尚且沒有很好地利用,其他的元素有的現在還扔在尾礦中。當然,我們最大的問題還是高端的產品不足,產品的附加值低。稀土賣給日本、賣給美國、賣給歐洲,他們開發了後端的技術,有的用的比我們還要好,這是我們面臨的嚴重問題。
我們國家在稀土上,資源我們是領先的,環境問題是不少的,應用總體上是比較落後的。
從上圖可以看到,稀土幾乎涉及任何一個領域和行業,20大行業門類中間的9個門類, 90多個大類中間的60多個大類,都是跟稀土應用相關的(關於這一點,不同的人看法可能不太一樣)。所以我們把稀土叫做戰略性資源,一點都不過分。
在稀土應用方面,我們國家有很多開發區,但是它們大多還是進行前端開發(資源的開採利用),聚焦於後端應用的還是不夠。
現在我們要解決什麼?
從原材料開始,稀土原材料採礦、選礦、冶煉、分離,這是最基本的需要。然後我們拿原材料做成新材料,磁性、光學、催化等等,這就上升一點,價值高一點。再把這個材料做到元器件,然後再到終端的應用。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走向終端應用。為了做好這樣一件事,中國科學院在江西贛州要建稀土研究院。
稀土從資源角度來說這麼重要,但問題也不少,那麼怎麼把資源利用好,把材料做得更好,應用做得更好,它到底涉及到哪些重要的領域?從我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我來舉幾個例子,主要是講稀土磁性,特別是永磁性。
稀土磁性(永磁)材料與應用
稀土元素有一些獨特的特點,這與它的電子組態、能級、自旋軌道耦合、磁矩大小,還有稀土元素和過渡族元素的組合等等有關,有的性質產生的效果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它的一些特點,可以產生許多特殊材料,比方說可以做成非晶的材料、做成結構穩定的材料、可以伸縮的材料,可以製冷的材料,還有信息產業中間用的吸波材料等等。我們稱之為「稀土磁性材料」。
從功能性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材料可以做儲能還有換能,比方說機械能和電能互相轉換,磁能跟熱能轉換,還有信息存儲傳輸。尤其是信息存儲方面,也就是磁性的存儲,到目前為止的用量非常大,全世界70%的儲存信息是用磁存儲的。我們計算機中的硬碟是很典型的例子。還可以利用它做高頻性能的材料,後面還會講到。
從應用方面來看,它跟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和高效動力(我們叫磁動力)、衛星通信、無人機械,還有城鄉醫療健康、固態製冷等等直接相關。
所有的磁性材料中,用量最大的是什麼?就是永磁材料。我們兒童拿的一塊吸鐵石,就是一種永磁材料。當然自然界中間也有永磁材料,比如四氧化三鐵。但是如果用稀土來做,永磁體性能就可以非常好。這樣的材料不是用來吸著玩的,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到現在為止,在稀土的應用中,新材料領域佔到60%以上,永磁又在新材料中佔應用的60%以上。所以說到稀土的應用,我們說40%的開採出來的稀土都用於做永磁材料。
我們是一個稀土永磁大國,原來我們的水平很低,但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佔了全世界總產量的85%,有的人認為還要更多。這麼大的產量裡,原來我們做的主要偏中低端,現在我們已經轉向高檔汽車、電子轉向、核磁共振成像等等的高端領域。甚至我們做的磁體,現在供應了美國一些非常重要的領域,包括他們一些核心領域。現在我們認為我們國家已經是稀土永磁的一個生產、加工出口大國,但是在這個領域我們還算不上一個強國。
永磁材料領域,我們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繼續提高性能,二是對各種元素高效均衡利用,特別是把低成本的鑭和鈰用起來,使稀土資源的應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最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稀土磁性材料極其重要,「沒有磁性材料就沒有現代化國防」,因為雷達、制導、電子戰、艦船都要用到磁性材料。從陸軍、海軍、空軍、炮兵,現在電子對抗都用信息戰,都需要這樣的材料。這下圖就可以看到,美國的坦克、戰艦等都用到了這樣的材料。
永磁電機等應用
大家不要小看永磁電機。現在廣泛應用的大多數是線包電機,比永磁電機的效率差很多。如果永磁電機的效率能夠提高三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新增加的電機都是永磁電機的話,節約的能源將等同於一個三峽發電的總量,是非常可觀的。
最近我們還新開發出來一種永磁電機結構,電機中間沒有了線包,完完全全用永磁材料,做成轉子或者定子電機。這樣一來,效率提高了,並且重量降低、體積縮小。效率最高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八點幾。這非常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國家可以實現這樣的技術。
那麼這種技術有什麼應用?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風力發電,我們看到的一個風車的葉子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幾十米到100米。如果用永磁電機把體積縮小,帶來的安裝成本下降、維修方便都會非常重要。特別是應用到海上風力發電,如果體積減少,尤其是中間永磁電機的部分,那就會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就是目前的新技術。
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要跑得快、跑得遠,需要永磁電機作為驅動電機。可能這一項技術實現以後,汽車就跑得更好。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往往是400公裡左右,能不能到500公裡、600公裡?我想這完全有可能,那就要把永磁體技術應用上。
還有我們的C919大運輸機,這裡也有永磁體的應用,比如說起落架的回收,還有一些運動部件。
軌道交通,它是驅動電機使用大戶。如果以後我們把線包都取消掉,我們就完全可以用這樣的一些新的技術來推進350公裡/小時的高鐵。
我知道上海有電磁的磁懸浮列車,永磁其實也可以用來做磁懸浮。在江西贛州那裡有一個學校,他們做了一個試驗,就是懸掛式的磁懸浮,當然也可以做軌道的,完完全全用永磁體實現磁懸浮。像這樣的開發都用到我剛才說的永磁材料。
永磁在大科學裝置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它裡面的好多磁鐵都是電磁體。但是以後的建設,比如說北京再要建散裂中子源的話,他們現在正在考慮用一些永磁。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裝置建起來了以後的耗電量非常大,一個裝置的運行,一年的電費達到幾千萬,一個億,甚至更多。如果說一部分使用永磁材料的話,運行的大科學裝置的能源成本就會大幅度的縮減。
另外,永磁材料還可以用在醫療方面,以前可能不為人知。外科手術用了永磁這樣的技術以後,可以大幅度地節約時間。比如原來一個外科手術需要30分鐘,用了永磁技術以後10分鐘就可以完成了,而且癒合要比原來好得多。這樣的技術都是我們國家開創的。這一幅圖是西安交通大學呂毅教授給我的,他們現在做的永磁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在全世界非常領先。
稀土高頻磁性材料與應用
除了稀土永磁,還有一類材料叫稀土高頻磁性材料。這樣的材料,它可以應用的「頻段」非常高。剛才我前面介紹的永磁材料,用的稀土元素是以鐠、釹、鋱、鏑這一類為主,剛好高頻磁性材料可以用釔、鑭、鈰這些成分,實現稀土資源的綜合、平衡、高效、節約利用。從稀土元素的運用角度來說,高頻磁性材料在平衡利用,高效利用,節約利用方面有非常大的優點。
高性能的高頻材料主要應用在5G通訊、物聯網領域。尤其當工作頻率要求越來越高,現在甚至希望達到6GHz左右時,這些電子元器件的性能要求也相應提高。現在我們的手機做得很好,但是元器件多數還是依賴進口。那麼能不能用我們的稀土材料使得這些元器件應用的頻段更高,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高性能的高頻材料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比如說天線、電感、電磁兼容、吸波材料、隱身等等。它們的市場佔有率也非常高。
現在我們5G手機,它的應用頻率一般在3GHz左右。之後我們一定要把體積越做越小,並且帶寬還能增加。現在為什麼要開發稀土高頻磁性材料呢?原來我們用鐵氧體做磁性材料,鐵氧體材料工作頻率超不過3GHz,相對稀土高頻磁性材料而言要低很多。稀土面向異性材料的優點是飽和磁化強度高,磁化強度大,因此工作頻率理論上可以非常高。理論上能夠達到20GHz,但實際上目前我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但是從理論的計算的角度它是能夠實現的,因此這是一個我們努力的目標。
所以,稀土的高頻磁性材料同永磁材料一樣,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對信息通訊,尤其是在國防安全、航空航天兩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另外,這些材料的開發,可以平衡有效利用我們的稀土資源。
磁製冷材料與磁製冷技術
「製冷」這個詞家喻戶曉,製冷相關的材料和技術使用得非常非常多。有人說,製冷佔我們國家GDP的5%左右。5%是非常大的數,這足以說明它涉及的面非常廣。製冷不僅與日常應用密切相關,還跟科學研究、工業生產,甚至交通等領域關聯緊密。
舉個例子,天然氣液化。大家知道「西氣東輸」項目,如果只有一個大氣田,鋪根管道是合理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有大量的氣田,它們是星羅棋布的,之間互不連通,鋪設管道成本太高。還有海上的天然氣資源,如果開發海上天然氣,怎麼運輸天然氣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運輸天然氣需要液化天然氣,這就涉及到了製冷,也就是把天然氣液化以後用船運輸回來,再還原成氣體。我們原來沒有這樣的技術的時候,天然氣的運輸是個難題。
在航空航天(我們現在要建國際空間站)、軍事、低溫系統領域,製冷技術的應用就更多了。還有熱核聚變實驗堆,它也需要低溫製冷。在醫療領域,製冷技術的應用也至關重要,比如人體器官的冷凍,甚至於在低溫下生命體的有效保存。
在科學研究領域,我們大量的儀器都需要製冷技術,我們每一臺主要的測量儀器中,基本上都涉及低溫製冷。
為什麼需要磁製冷?
製冷的用途這麼廣泛,現在用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去開發磁製冷?傳統的製冷有這麼一個問題:用到的工質會產生溫室效應。之前全世界都在使用的製冷劑叫氟利昂,氟利昂破壞臭氧層。我們國家要參與的幾個協議,從理論上來說,宣布到2025年,全球要禁止使用氟利昂。往後我們要逐步減少使用氟利昂的替代工質,越來越少地使用強溫室效應的材料。而且我們不能把製冷停下來,這是停不了的。比如說乘飛機,沒有製冷怎麼行?汽車沒製冷,家裡沒有製冷都不行,那就得使用替代的辦法。
而磁製冷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穩定可靠。我們現在製冷系統最大挑戰就是要解決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這樣的一些問題。還有,製冷系統得整天開著,空調在夏天也一直工作,因此要克服能耗高、噪聲大等弊端。如果用磁製冷,這些問題就會得到非常好的解決。
但是要做磁致冷,就需要用到一些特殊材料。磁熱效應發現得很早,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在低溫環境下的磁製冷也做得非常成功,那麼能不能做室溫的磁致冷?我們的冰箱、空調能不能用這個技術?
1970年代,美國人用稀土中的釓做材料來實現室溫磁製冷。他們做了一個樣機,但這個樣機不能實際使用。直到2000年左右,一級相變材料的發現推動了室溫磁製冷的研究和發展。
一般材料都是二級相變的,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合成出一級相變的稀土磁性材料LaFeSi。這是目前最有優勢的室溫磁製冷材料,這個發現後來催生了國內外許許多多的課題組這方面的研究。
以上是室溫製冷,還有低溫製冷,磁製冷在其中也有關鍵應用。在科學研究領域、軍事領域、航空航天,以及民用領域,都已有應用或有應用前景。
在低溫製冷材料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新材料,叫銩銅鋁。它的相變溫度特別低,是到現在為止,磁製冷材料中我們能夠找到的最低的一個相變溫度。如果把這樣的材料用到制冷機中,我們現在複合的一種制冷機,做到了頻率0.6的時候,最低溫度到3.9K。這已經是往前走了一大步了。
中科院理化所團隊後面還要把它一級一級接起來,混合工質、脈衝管、磁製冷、絕熱去磁,最終的目標是做到50mK。50mK已經是很低了。
我們開展這項工作主要是因為現在有個目標,我們國家要在阿里地區建一個引力波探測設備。阿里一號是建在地面上的,正在建設中。如果溫度降得不夠低的話,解析度就會受影響,如果我們能夠做到50mK,就能把解析度提高一個數量級。我們還可以想辦法把溫度降的更低一點,可能能夠做到10mK,看應用平臺的要求。
還有空間軟X射線的探測,我們國家擬建的HUBS衛星,也需要50mK的低溫。除此之外,量子計算領域中也需要這樣的一些製冷裝置。
製冷主要有兩種手段,一個是稀釋製冷,另一個是磁製冷,即一級一級的絕熱去磁達到製冷目的。現在,我們和武漢理工大學提出熱電磁多功能這樣的一個想法。熱電材料原來都是迴避磁的,後來發現熱電材料如果跟磁的元素結合起來,就能產生一個特殊的性質,還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那麼有沒有可能把熱學、電學、磁學這三方面聯合起來?磁熱效應,就是剛才我講的,利用這個效能去做室溫的製冷設備。磁電效應以前用得很多,熱電獨立用的也很多。這樣幾個現象,我們怎麼能夠把它們聯繫起來,即熱電磁,這是一個新的提法,我覺得應該是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稀土固態製冷」,也是研究上需要我們發展的方向。稀土固態製冷需要實現工程化、模塊化,一旦實現,有望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沈保根: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委主任等職。長期從事磁學與磁性材料研究工作,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嘉庚技術科學獎等。
演講者 | 沈保根
文字整理 | 馬瀟漢、王佳
排版 |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