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到底講了啥?看後才知道楊教授的偉大

2020-12-04 小彭來給您解惑

上一篇文章中我詳細介紹了物理規律的「對稱性」與「守恆量」是有對應關係的,也就是介紹了一個所謂宇宙的終極規律「諾特定理」,這個定理展示了我們世界的對稱性和守恆的關係,如果對這個感興趣可以翻翻上一期的文章,這個定理簡單來說就是物理規律在四個「操作」下會保持不變:

1、物理規律在「時間改變」操作下保持不變,對應的就是:能量守恆。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一個物理規律比如v=s/t,你今天做實驗會得出這個速度公式,明天做實驗依然會得出相同的速度公式,物理規律不會因時間改變而改變。

2、物理規律在「空間改變」操作下保持不變,對應的就是:動量守恆。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一個物理規律比如F=m*a,你在中國做實驗會得出這個牛頓第二定律,你在美國做實驗依然會得出這個規律,也就是物理規律不會因為地點改變就改變了。

3、物理規律在「空間旋轉」操作下保持不變,對應的就是:角動量守恆。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一個物理規律你橫著做會得出一個規律,旋轉一些角度來做,依然會得出相同的物理規律,物理規律不會因為你旋轉了某個角度,物理規律就變了。

4、物理規律在「鏡像」操作下保持不變,對應的就是:宇稱守恆。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物理規律在我們現實世界是這樣,鏡中的世界也會有相同的物理規律,不會因為做了「鏡像」,鏡中的物理規律就發生變化。

以上四個規律中難點有兩個,第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區分第2和第3的區別,其實第2和第3都是空間發生了變化,第2是空間的位置發生變化,第3是旋轉了下角度而已,空間的位置沒變,這兩者一定要區分開來。

那麼第二個難點就是理解「鏡像」操作,什麼叫「鏡像」,比如你在一面鏡子旁邊拿著一個蘋果,突然你一鬆手,蘋果就會做「自由落體運動」掉落地面,鏡中的蘋果依然遵循相同的「自由落體運動」,而且你要理解一點,「鏡像」操作不具有連續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前面三種操作,第一種操作是「空間位置」變化,請問這個位置可不可以慢慢變,當然可以,因為位移量是一點一點連續增加的,你會發現前面三種操作都是可以連續變化的,唯獨第四種操作「鏡像」不可以。因為一個物體鏡中只有一個狀態與之對應,所以鏡像這個操作不是連續的,直觀表達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只有鏡像這個操作,原狀態改變狀態後,只能有一個狀態,其餘三種操作改變狀態後都是有無數個狀態與之對應。

直覺告訴我們,鏡中的世界雖然和我們左右相反,但是物理規律肯定和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模一樣的,如果你懷疑鏡中世界的物理規律有可能和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你可以做實驗來檢測,比如你在鏡子旁邊踢足球,然後看看鏡中的世界足球是如何運動的,是否符合牛頓第二定律等等。

不過通過做以上實驗其實還不足以說明「鏡中世界」和「現實世界」物理規律絕對一致,有沒有啥方法可以直接證明呢?這就要談到我們人類目前發現的「力」,我們目前發現大自然有四種基本作用力:電磁力、引力、強力、弱力。

引力是最直觀的,這個不用解釋,地球人都知道。

電磁力是啥?其實電磁力是我們日常生活非常普遍的一種力,比如小編正用電腦打字,桌子給予了電腦支持力,不過這個支持力的本質其實還是桌子和電腦底盤接觸部位的帶電荷產生的「庫侖力」,而且像比如摩擦力、壓力等等都是電磁力。好了引力和電磁力都是和我們日常生活經常見到的力,也沒啥解釋的了。下面我來解釋下強力和弱力,這兩個力屬於微觀世界的力。強力就是比如質子和中子之間的作用力,弱力就是導致一些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力。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在楊振寧當時的物理發展情況下,人們已經把「引力」、「電磁力」、「強力」都進行了剛剛說的四種「操作」(時間變化、空間變換、旋轉角度變化、鏡像),發現物理規律的確是不會變的,而且針對弱力,也校驗了時間變化、空間變換、旋轉角度變化這三種操作,發現操作後物理規律依然是不變的,就只剩一個:弱力下做鏡像操作,物理規律是否變化。

當時物理學家為啥針對這個事情漠不關心都懶得去證實是否正確呢?因為首先這個事情是發生在微觀領域,也就是說需要一定的實驗儀器來幹,驗證宏觀物體的宇稱是否守恆相對簡單點,但是進入了量子力學層面,所有的實驗都要對儀器有要求的,而且校驗的難度非常大,所以驗證這個事情不是所有科學家團隊都想去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慣性思維,大家都覺得守恆和對稱的關係,肯定是正確的,前面99%的都校驗了的確是沒問題的,不可能在弱力下做鏡像操作物理規律就變了,這就好比於我們照鏡子,我們舉起右手的時候,鏡中的你肯定是舉起的左手對不對?這個印象對我們來說實在太正常了,已經內化為我們直覺,我們內心認為肯定會正確的。因為做這個實驗一來費勁、二來覺得沒必要,所以幾乎當時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很想當然的認為「弱力」下做鏡像操作物理規律肯定也是不變的。

不過楊振寧和李政道不一樣,他們極具批判精神,居然敢挑戰我們的「守恆」定律,因為一旦弱力下做「鏡像操作」如果物理規律不變,那麼必然會得出結論「宇稱守恆」。楊振寧的研究領域恰好是微觀領域,在當時的微觀世界有一個實驗非常奇怪,那就是著名的「θ-τ介子謎團」。θ和τ這兩個微觀粒子的電荷、質量、自旋等等物理參數居然完全一致,很明顯這兩個粒子就是同一個粒子,但是這兩個粒子的衰變產物卻不同,θ粒子衰變後會產生2個π介子,τ粒子衰變後會產生3個π介子,本來同一個粒子有兩種或者以上的衰變產物這並不稀奇,但是令人頭疼的是這兩個衰變的產物的宇稱是不一樣的,說明這兩個粒子又不是同一個粒子。那到底這兩個粒子是不是同一個粒子,就成為了一個謎團。

這個謎團最終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解決了,如何解決了,只需認為在「弱力」下做鏡像操作,物理規律會發生變化即可,也就是弱力作用下是宇稱不守恆的,那麼這樣一來θ和τ其實就是同一個粒子,而衰變宇稱為啥不一樣,因為宇稱本來在弱力下就是不守恆的。

表面上看楊李二人只是放棄了一個「守恆定律」從而解釋了這個現象。但是你要知道,當時「守恆定律」在幾乎所有物理學家眼中都是鐵一樣的定律,如果遇到一個現象無法解釋,一般物理學家不會去放棄守「恆定律」,比如這個θ-τ介子謎團,一般物理學家會這樣解釋:之所以衰變後的宇稱不一樣,是因為這兩個粒子衰變後產生了一種新的產物,這種新的產物還沒被我們發現,所以導致我們統計衰變後的產物有殘缺,自然統計出來的宇稱就不守恆了(因為當時中子是如何發現的?就是發現某個物質衰變後統計產物發現能量居然不守恆了,當時有人也提出也許這種情況下能量就是不守恆的,但是泡利堅持認為並非能量不守恆,而是衰變的產物沒統計完,最後果然發現了「中子」)。

所以在前有「直覺」幫忙忽悠,後有「中子發現歷史」的情況下,楊李二人還能摒棄一切思維慣性和直覺,堅持自己的觀點並聯合有「東方居裡夫人之稱」的「吳健雄」女士來一起做實驗驗證,實在是難能可貴。當實驗證明「弱力作用下宇稱的確不守恆」時,整個物理學界震驚了,這個震驚程度一點不亞於當年「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帶來的震驚。

這就好比於說在微觀世界裡面,你站在一面鏡子面前舉起了左手,鏡子裡面的你居然也舉起了左手,這想像都令人不寒而慄。所以大家可以體會到楊李二人為啥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了吧,而且是發表這個成果的當年就獲得諾貝爾獎的,這個獲獎速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了,因為這個成果的發現含金量太高。

這個成果讓人類第一次認識的我們的宇宙竟然不是「嚴格對稱」的,一度讓人類大失所望。這相當於是你是一個古玩愛好者,你得了一個上等古玩特別開心,但是某一天你卻發現,這個古玩上面有點點瑕疵,讓這個古玩變得「不完美」了。這裡的古玩就是我們人類的「守恆定律」,因為如果世界上的四種力都是「能量守恆」「動量守恆」「角動量守恆」和「宇稱守恆」,這是多麼完美的定律,因為每種守恆都對應了一種「對稱」,這是上一篇專門提到的「諾特定律」,如果都守恆,那就證明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對稱的,這是一個很完美的結論,可惜楊李二人卻發現了這個「古玩」上的瑕疵,讓這個世界不完美了。

事情到此就結束了嗎?不,還沒有,因為發現這個「古玩」有瑕疵,事情才剛剛開始,後面陸陸續續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的對稱性越來越遭到破壞,粒子和反粒子的行為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很多科學家都提出一個猜想:宇宙大爆炸之初,就是因為這個輕微的「宇稱不守恆」,導致了「物質」比「反物質」多一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宇宙是完美的對稱,那麼「物質」數量和「反物質」數量是相等的,正是由於「宇稱」在弱力下不守恆,導致物質比反物質多一些,從而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各種星系和天體。如果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就悲劇了,因為兩個一相撞就會湮滅。

發展到後面,科學家發現這個「宇稱不守恆」又帶來了一個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時間居然也不是完全對稱的,因為一對光子如果產生撞擊會產生一個正電子和負電子,而一個正電子和負電子結合起來又會產生一個光子,也就是說整個反應過程是可逆的,可逆本身並不稀奇,但是稀奇的地方在於「正過程」和「逆過程」你居然無法區分時間的方向,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個人從臺階跳下來,你把整個過程錄製成視頻,先正放這個片(命名為A片),再倒放這個片(命名為B片),然後你把A和B拿個一個人看,問他到底哪個片時間是正向流動,哪個片時間是倒向流動,這個人應該能一下子就識別出來。但是剛剛的「光子產生兩個電子,兩個電子又合併成一個光子」這個實驗,如果拿一個高速攝像機去對兩個過程錄像然後產生A和B兩個片,你會發現「正過程」如果發生時間倒流,居然和逆過程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時間的方向已經沒有意義了。

正是由於楊李二人打開了微觀世界「不對稱」的缺口,讓我們的這個世界變得「不完美」,從而讓我們認識到了原來我們的客觀世界還有太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人類對這個宇宙的探索還遠遠不夠。

我是《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但在各位認識楊老的第一個貢獻宇稱不守恆中,很多介紹楊振寧貢獻的文章和書籍都會將它排到第三,卻將名不見經傳的楊-米爾斯理論推崇至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打破常規認知的宇稱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的論文中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諾獎就頒發給了他們!如此快速是因為宇稱不守恆顛覆了科學們一貫以來對科學規律的認知!
  • 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意味著啥
    熟悉,是因為這是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科書和媒體會經常提到這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陌生,是因為大多人除了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了它以外,完全不知道這個宇稱不守恆到底在說啥。最嚴重的是朗道,朗道不僅自己公平批評質疑宇稱守恆的想法,他有個叫沙皮羅的學生在研究介子衰變的時候也覺得宇稱應該不守恆,寫了篇論文給朗道審閱,朗道直接給他丟一邊去了。幾個月後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了宇稱不守恆的論文,接著吳健雄用實驗做了證明,第二年還去斯德哥爾摩捧回了炸藥獎,朗道這才追悔莫及。
  • 楊振寧和李政道究竟發現了啥(解析宇稱不守恆)
    宇稱不守恆,這是一個讓許多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熟悉,是因為這是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科書和媒體會經常提到這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陌生,是因為大多人除了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了它以外,完全不知道這個宇稱不守恆到底在說啥。另外,跟前沿理論物理的一大堆讓人懵圈的專業術語相比,「宇稱不守恆」這五個字看起來還是很親民的。
  • 什麼是宇稱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有多大意義
    宇稱不守恆,這是一個讓許多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熟悉,是因為這是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科書和媒體會經常提到這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陌生,是因為大多人除了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了它以外,完全不知道這個宇稱不守恆到底在說啥。
  • 楊振寧最快諾獎:「宇稱不守恆」的發現
    前幾篇文章裡說過,楊振寧是二戰後全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今天,咱們就說說楊振寧最為人所知的物理學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對稱和守恆想理解「宇稱不守恆」,需要先知道兩個概念——「對稱」和「守恆」。
  • 諾獎無法衡量,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記錄,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但在各位認識楊老的第一個貢獻宇稱不守恆中,很多介紹楊振寧貢獻的文章和書籍都會將它排到第三,卻將名不見經傳的楊-米爾斯理論推崇至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楊振寧物理科學界的地位無人撼動,偉大的愛國科學家
    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念本科、碩士,後赴美念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之一1954年,楊振寧同米爾斯創立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論。
  • 楊振寧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講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中國人!
    楊振寧在全世界科學家的排名是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他的《宇稱不守恆》在科學史上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等重要。但卻居然有網友評論說「他不能算中國人,因為他研究這個理論是在美國。」那麼楊振寧到底是美國人還是華人?我認為這很重要。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中華民族到底有沒有科學基因科學精神的事情了。所以我又回答:「楊振寧早已寫入歷史了。而且是世界歷史。
  • 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
    一提起楊振寧,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他的黃昏戀情,還有他沒有回國奉獻的經歷,這也成為了他在網上被吐槽的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振寧被評價為比肩愛因斯坦的偉大物理學家,其學術地位遠遠超過世人皆知的霍金。他一生中發現了很多理論,其中還因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宇稱不守恆!
  • 深度:楊-米爾斯理論說了啥?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
    在上一篇文章《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有多大意義?》裡,長尾君用了很長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稱不守恆的事。大家也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斬獲了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然而,對楊振寧關注多一點的人就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說宇稱不守恆雖然為楊振寧贏得了物理學界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獎,但這並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楊先生最大的貢獻是楊-米爾斯理論。這下子很多人就懵圈了。楊-米爾斯理論是啥?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楊振寧是二戰以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大家也許會覺得很詫異,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跟普通大眾保持距離,假如我們對科學的保持不明覺厲、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並不影響我們踏踏實實過完一生,但如果你知道了他們的「英雄事跡」,你對他們的態度也許就會180度大轉彎!
  • 楊振寧為什麼能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宇稱不守恆為什麼能獲諾獎?
    一提起楊振寧,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他的黃昏戀情,還有他沒有回國奉獻的經歷,這也成為了他在網上被吐槽的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振寧被評價為能和愛因斯坦比肩的偉大物理學家,其學術地位遠遠超過世人皆知的霍金。他一生中發現了很多理論,其中還因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宇稱不守恆!
  • 理解楊振寧(一)從宇稱到場論 | 袁嵐峰
    如大家所知,楊振寧先生是安徽合肥人。最近,合肥科技館打算建一個楊振寧陳列館,找我來為楊先生的科學成就做一個介紹。這對我當然是一個非常榮幸的任務。       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看世界科學史,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對我就是一個巨大的鼓勵。正如楊振寧所言:「我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幫助克服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
  • 如果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宇稱不守恆還需要過多久才能被發現?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設想是在1956年,之所以能夠不到一年就獲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的發現實在是太重要了。若是問假若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發現宇稱不守恆?
  • 霍金提出黑洞設想,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他們的貢獻哪個高
    但是如果你再問他楊振寧是誰,估計這個數字就會下降了。那麼霍金和楊振寧,到底誰擁有更高的成就呢? 畢業後進入普林斯頓研究院。當時的院長是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他對楊振寧表示高度的讚賞。進入普林斯頓研究院的第一年,楊振寧就與恩利克·費米共同合作,發現了第一個關於基本粒子的複合模型。
  • 都說楊振寧是世界頂尖科學家,他到底有多厲害?
    楊振寧是二戰以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大家也許會覺得很詫異,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跟普通大眾保持距離,假如我們對科學的保持不明覺厲、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並不影響我們踏踏實實過完一生,但如果你知道了他們的「英雄事跡」,你對他們的態度也許就會180度大轉彎!
  • 文苑雜談|孫滌談宇稱守恆之謎與漸卦、需卦
    儘管他知道總有一個方向可以找到脫離困境之門, 但這個方向又在何方?」他和李政道重新致力於該問題的研究,在其他方向的努力無果後,他們最終將目光集中到實驗的基本假設——宇稱守恆上。出人意料的是,他們找到了通向答案的大門。什麼是宇稱守恆,為何物理學家如此不情願懷疑它?宇稱守恆——或者可以稱為鏡像對稱性——是一個物理系統及其鏡像之間的對稱性。
  • 楊-米爾斯理論說了啥?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上)
    在上一篇文章《》裡,長尾君用了很長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稱不守恆的事。大家也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斬獲了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然而,對楊振寧關注多一點的人就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說宇稱不守恆雖然為楊振寧贏得了物理學界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獎,但這並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楊先生最大的貢獻是楊-米爾斯理論。
  • 比楊振寧他們早幾個月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卻被別人捷足先登
    楊振寧與李政道一同出現在諾貝爾獎頒獎現場,那一年楊振寧35歲,李政道31歲。如此年輕就獲此殊榮,在「諾貝爾獎」獲獎名單中,也是不多見的!那一刻他們萬眾矚目,意氣風發!此時距離他們發表「宇稱不守恆」的論文,相距還不到1年時間!這在諾貝爾獲獎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據統計,從發表論文,到獲得諾貝爾獎,平均年限大約10年時間!而楊振寧與李政道在當年發表論文,當年就獲得諾貝爾獎!從側面說明這個獎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