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 | One Earth 6月刊論文精選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地球科學

Earth science

當下的世界,震蕩四溢。儘管一些國家開始向復甦邁出初步的步伐,但許多國家仍處在同新冠疫情抗爭的艱難情境中,令人窒息。除了對生命的威脅,這場疫情也對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布下了嚴峻的考驗,其面對重大系統系衝擊的脆弱性,顯露無疑。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也再次揭露了當今社會性不平等的問題。

狂潮

當下的世界,震蕩四溢。在我們撰寫這篇Editorial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疫情繼續肆虐全球,摧毀生計,不僅對生命不斷製造威脅。儘管一些國家開始向復甦邁出初步的步伐,但許多國家仍處在同新冠疫情抗爭的艱難情境中,令人窒息。人類在對抗這場疫情中,也展示了從科學、明智、成功,到無視、疏忽和失敗。而除了對生命的威脅,這場疫情也對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布下了嚴峻的考驗,其面對重大系統系衝擊的脆弱性,顯露無疑。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也再次揭露了當今社會性不平等的問題。隨著世界某些地區的疫情開始逐步消退,許多人正在尋求恢復經濟社會活力的策略。但這場新冠疫情,並不是我們面臨的唯一威脅。

地球極限

高溫天氣、乾旱、洪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持續影響之間的關聯已是共識,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忘記,並非所有極端事件都與我們不斷變化的氣候直接相關。COVID-19是一個極端事件,也是一個警鐘。就像氣候和極端天氣一樣,此次疫情也是一種超出正常範圍的衝擊,正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系統的運作。

任何極端事件的影響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特定的性質和強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處系統的彈性--預測、吸收、應對和從衝擊中恢復的能力。追求通過效率和利潤最大化的努力解決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問題的淺顯思維模式,不僅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削弱了我們系統的彈性,而且增加了未來極端情況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頻率和強度。極端事件的高風險已經成為人類世的一個系統特徵,我們日益複雜和緊繃的系統不僅難以應對極端事件的衝擊,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也出現了災難性的失誤和失敗。

千瘡百孔

不僅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且這些事件的結構和影響也在發生變化。人與自然系統相互關聯的特性及其不斷升級的脆弱性導致了衝擊力極強的聯和性複合事件。

歷史上,極端事件也曾經是孤立的事件。但在一個連接越來越緊密的世界裡,系統愈發複雜並相互依賴,一個簡單的衝擊,會導致如多米諾骨牌倒下一樣的結果。正如Gaupp在本期的評論中所指出的,它們的影響可以沿著連接節點迅速傳播,其後果可以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發生變異並在遙遠的地方放大。我們的全球糧食系統的安全性已經令人憂心忡忡,而且由於市場力量的鞏固和複雜的貿易網絡所固有的不穩定,特別容易受到這種連鎖反應的影響。2010年,中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不良氣候情況導致作物欠收,致使全球小麥供應減少,並最終拉動價格上漲。當時已飽受糧食短缺威脅的中東地區,緊張局勢再次升級,最終發起內亂,促成阿拉伯之春起義。這種由極端天氣引發的衝擊源於我們的自然系統,但卻導致了10年後仍在繼續的社會政治動蕩。

更令人擔憂的是,複合性極端事件的破壞力往往會放大負面的影響:同步或連續的事件可能超過系統中最有彈性的系統,壓倒響應計劃,破壞維持生計的基本基礎設施,並損害系統的恢復能力。在過去幾個月裡,伴隨著COVID-19的毀滅性影響,印度東部經歷了20多年來的第一次超級氣旋;東非和葉門在經歷衝突的同時,正在努力遏制沙漠蝗災的激增;太平洋小島嶼國家斐濟、萬那杜、湯加,索羅門群島面臨著熱帶氣旋哈羅德;澳大利亞東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森林大火的蹂躪;北大西洋即將進入一個預計異常猛烈的颶風季節。

而所有這些,都不是偶然事件。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可能增加複合極端事件的可能性,並引發連鎖反應。通過減輕我們對地球系統的壓力來解決主要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也必須提高人類系統的復原力。國際討論和協定正在努力恢復自然世界的運作,系統思維方法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查明和解決例如全球供應鏈中的弱點。但是,我們的社會制度所特有的系統性不平等、不公正和種族主義等問題,將被證明是最大的挑戰。極端事件會在實質層面造成衝擊和破壞,自然和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會加劇其影響。然而,社會則是決定極端事件的打擊在哪裡最為致命的關鍵屬性。

貌合神離

在災難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一起」的說法很常見。然而,這可能離真相不能更遙遠。那些提出分裂建議的人要麼故意對定義社會的普遍不平等一無所知,要麼處心積慮地漠不關心。無論是災難性的乾旱、颶風還是新冠疫情,不難察覺,它們的影響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它們不成比例地影響邊緣化社區:窮人、弱勢群體和邊緣化人群。在一個充斥著系統性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的世界裡,通常邊緣化社區和少數民族受到的影響最大。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的不公正是許多極端情況的誘因,這種不公正往往是在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亦是既定事實。但是,富裕的全球北方並不是將歧視歸零的烏託邦。世界這一地區的不平等差距更像是一個深坑,而災難會揭開傷疤,暴露種種滿目瘡痍。

貧困、經濟排斥、劣質住房和缺乏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加劇了對極端影響的敏感性。數十年的社會性排斥和根深蒂固的種族隔離將低收入少數群體鎖定在公共服務匱乏、空氣品質差和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弱勢不發達地區。當災難迫近時,這些社區的準備、應對甚至逃離即將來臨的風暴的能力都相形見絀。在極端情況下,公開的種族主義拖延了及時的援助、反應和恢復。當災難來臨時,它們會加劇這些先前存在的不平等。他們使窮人更窮,使病人更病。他們可以對已經被剝奪了社會和物質資源的家庭造成螺旋式的損失,正如Lowe等人在本期的一篇評論中所言,此舉會加劇心理健康風險。

15年前,卡特裡娜颶風暴襲了紐奧良。時速120英裡的大風和8米高的風暴潮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其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和極長恢復期的特點都是極端的經濟和種族不平等的體現。十年半之後,該市的白人人口幾乎恢復到卡特裡娜颶風前的水平;然而,非裔美國人的人口卻大大減少。長期復甦的另一個特點是,黑人和白人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且黑人居民承擔的精神健康負擔不成比例。

今天,新冠疫情正揭示出一個病態且熟悉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在英國,黑人、亞洲人和少數民族(BAME)的死亡風險比英國白人高10%-50%。據報導,在美國,非裔美國人死於這種疾病的比率幾乎是白人的三倍。這不是巧合,也不是怪事。這是我們社會制度道德敗壞的另一個症狀。這些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系統性的歧視。

風雨之後

極端事件會變得更糟。我們的準備、應變和應對能力必須提高。長期以來,救災工作的重點是短期支持、修復有形基礎設施以及協助白人和富人。正如本期Voices文章所討論的那樣,恢復過程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與其說是簡單的提供住房,不如說是一種生計恢復。更重要的是,災後恢復必須向少數民族社區、婦女和兒童提供更多的支持。恢復的過程,需要分散決策,重點是社區級的反應和恢復,而不是國家級的中央集權。恢復和加強社會屬性的基礎設施,關鍵在於社會聯繫、信任和社區凝聚力的培養和維繫。

了解和應對極端情況的系統方法是必要的,但探索極端事件和其他氣候變化在公正層面的影響,則需要更多跨學科的研究。這類研究是解決脆弱性、制定公平的救災戰略、以及為消除最近極端事件暴露出來的長期存在的壓迫和不公正制度所需的政策提供信息的關鍵所在。

One Earth 6月刊已於6月19日上線

本期 One Earth圍繞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再次揭露了當今社會性不平等的問題。了解和應對極端情況的系統方法是必要的,但探索極端事件和其他氣候變化在公正層面的影響,則需要更多跨學科的研究。

我們特意為大家精選了發表在 One Earth 2020年6月刊的18篇文章,供大家詳細了解。

1. 原創研究:基於4300萬人情感表達信息的研究調查

了解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福祉可以為有效的緩解和適應戰略提供信息。人們一直十分關注極端事件的心理影響,但對天氣對人類福祉的日常影響,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卻知之甚少。本文中,作者通過將氣象條件與來自4300萬用戶的4億多條社交媒體帖子耦合,研究了極端天氣對中國人表達情感的影響。作者發現,溫度、降水量、雲量和極端風速都與更消極的情緒表達相關,特別是對於貧窮城市的女性和個人。冬季集中供暖地區的季節彈性有所增強,但不受夏季空調盛行的影響。將這些結果與氣候預測相結合,表明全球變暖對中國未來主觀幸福感的潛在淨有害影響。

2. 原創研究: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導致的哺乳動物棲息地全球損失預測

人類壓力是現代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驅動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被普遍認為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社會發展的全球情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國際政策對各國獲得糧食、能源和資源的能力的影響,但它們通常忽略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能夠理解和預測這些決定對生物多樣性可能產生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一個單一的戰略可能對不同世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廣泛不同的影響。此外,看似有效的策略(從社會角度看)可能對哺乳動物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預計損失在5%到16%之間。如果我們要避免對世界物種造成最大的影響,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合作,制定比目前正在研究的戰略更加雄心勃勃的戰略。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3. 前瞻文章:土著人民對環境變化的復原力

全球土著人民面臨著環境變化的高風險,他們往往被視為「瀕危」人口,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們具有復原能力。本前瞻文章通過說明地方、機構、機構、集體行動、土著知識和學習等相互關聯的作用如何幫助土著人民應對和適應環境變化,來審查影響這種復原力的共同因素。與場所的關係尤其重要,因為它們為信仰系統、身份、知識和生計實踐提供了基礎,這些機制是環境變化經歷、理解、抵制和響應的機制的基礎。許多土著人民還面臨著嚴重的脆弱性,土地被剝奪、重新安置和景觀破碎化造成的地方錯位,挑戰了土著知識體系的持續性,破壞了土著機構,同時環境變化的速度也加劇了這一問題。這些脆弱性與殖民化、全球化和發展模式密切相關,是應對這些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挑戰的重要基礎。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4. 前瞻文章:漁業群落對目標物種氣候變化的適應

氣候變化正在造成海洋物種分布的變化,擾亂漁民和漁業社區,威脅糧食安全。這些變化影響到所有捕魚活動,從小規模捕魚到工業捕魚,並對整個海鮮供應鏈上的生計、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將漁業理解為包括對目標種群、漁民和漁業的動態響應和反饋的社會生態系統(SESs),為思考漁業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觀點。本文簡要總結了目標物種分布變化對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我們建議從恢復力的角度出發,通過維持、應對、適應和/或改造系統,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能夠應對氣候變化。本文研究了個人、群體和機構的具體行動使漁業系統能夠以這些方式作出反應,並討論政策解決辦法,以便適應和轉化為不斷變化的物種分布。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5. 前瞻文章:實施海洋健康:開展海洋健康與恢復綜合研究,實現海洋可持續性

保護海洋已成為國際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因為人類活動日益危及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通常被概括為「海洋健康」:(1)根本的社會生態途徑沒有得到適當的考慮,而且(2)海洋健康的概念界定不清。總的來說,這妨礙了對如何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功能作出適當的社會反應。本文回顧了圍繞「海洋健康」一詞的混亂情況,並建議根據強有力的可持續性概念建立一個可操作的海洋健康框架。鑑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加速退化,恢復區域海洋健康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究者提倡的跨學科和多行動者框架,有助於推動實施更積極的措施,恢復海洋健康,保障人類健康和福祉。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6. 預覽文章:圍繞影響途徑和適應途徑構建氣候變化對漁業多重威脅的討論

氣候變化正在威脅到社區賴以生存的漁業。在本期One Earth 中,Ojea等人描述物種範圍變化的影響,並討論可能的適應途徑和政策解決方案。然而,氣候變化給漁業帶來了多重威脅,因此制定適應方案的討論框架至關重要。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7. 預覽文章: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情緒、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健康

在本期One Earth中,Wang等人。提供證據,證明極端溫度,特別是異常溫暖的天氣,與更多負面情緒有關,如社交媒體帖子所述。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包括一些既微妙又廣泛的影響。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8. 評論文章:理解極端事件的經歷:個人反思

心理模型,包括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假設,影響著我們如何度過極端事件,比如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同時,我們的這些經歷可以改變它們。理解(改變)我們的心理模式可以幫助社區計劃和從極端事件中恢復過來。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9. 評論文章:情境中的極端:災難心理健康的生命歷程研究

遭受災害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這篇評論文章認為,要了解災後心理健康的變化,我們必須超越災難本身,著眼於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其他脆弱來源,以及災難經歷的發展階段。

10. 評論文章:完美風暴:如何應對COVID-19時代的氣候風險和災害衝擊

隨著各國政府應對2019年冠狀病毒(COVID-19)復甦,更廣泛的體制改革應為未來建立應對衝擊的體系。現在是時候加強應對氣候風險和災害的金融準備了。

11. 評論文章:美國對COVID-19和氣候變化的反應危及國家和世界

氣候變化和流行病需要合作、綜合的應對措施,而這反過來又需要規劃、協調和調動專門知識。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失敗損害了世界應對這兩個問題的能力。至少,美國需要重新參與《巴黎協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12. 評論文章:極端氣候、重生環境和小環境的作用

預計極端氣候將變得更加普遍和嚴重,使物種和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我們建議,通過整合不同體型和生命形式的生態系統工程師,重新設計項目可以為生態系統創造條件,使其能夠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快速生存和恢復。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13. 評論文章:人類在大型河流中引起變化的速度:壓力、恢復力和對極端事件的脆弱性

世界上的大型河流受到一系列人為壓力的威脅,其中氣候變化只是一種降低復原力和增加對極端事件脆弱性的壓力。未來的治理必須認識到與這些壓力源相關的變化率和極端事件超越可持續性閾值的可能性。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14. 評論文章:氣候和極端天氣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碳的成本

氣候變化有無數的實質和經濟影響。即使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量化的,也表明需要採取雄心勃勃的氣候行動。其他氣候影響尚待量化。我們認為,氣候和極端天氣的不確定性只會進一步增加碳排放的社會成本。

長按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閱讀論文

15. 評論文章:全球化糧食體系中的極端事件

我們的糧食系統是複雜和全球相互依存的,目前正在努力滿足世界人口的需要。隨著人口增長,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並受到衝擊,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糧食系統的系統性,並增強其彈性。

16. 科普讀物:將極端事件歸因於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新領域

新興的極端事件歸因領域(EEA)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氣候變化是否影響了個別極端事件的頻率、可能性和/或嚴重性?「過去15年來,方法學的進步已經將曾經無法回答的假設轉變為一個可處理的科學問題,對於某些類型的極端事件,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毫無疑問地顯現出來。一些挑戰仍然存在,特別是由於基於過程的氣候模型的結構限制以及歷史觀測的時間和地理限制。然而,越來越多地使用大型氣候模式集合來捕捉自然氣候的變化,精細尺度的模擬能夠更好地反映潛在的物理過程,以及觀測記錄的延長,這些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消除一些擔憂。歐洲經濟區的努力對風險認知、公共政策、基礎設施設計、法律責任和氣候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17. 聲音:風雨後的混亂

在一個越來越容易受到極端影響的世界裡 --無論是與資源短缺、經濟衝擊、社會動蕩或其他問題有關的極端情況,我們的復原力和恢復能力正受到更大的重視。這期的Voices問道:應該在什麼、哪裡以及如何改善災後支持以促進恢復?

18. 視覺地球:卡特裡娜颶風過後:一場非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這兩張圖片選自Christ Jordan的作品《卡特裡娜颶風的尾跡:非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的肖像》,分別於2005年11月和12月在紐奧良拍攝,以及該系列的其他部分,從個人角度描繪了卡特裡娜颶風的代價。1800多人在災難中喪生,另有數千人無家可歸。2005年的颶風季節,卡特裡娜颶風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嚴重程度非同尋常,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而全球變暖又源於我們破壞性的消費者和工業做法。

One Earth

Volume 2 Issue 6

June 19, 202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有一種危機感叫「山雨欲來風滿樓」,上句歲月靜好,下句風雨俱來
    用來形容危機的成語有很多,那是十萬火急,是迫在眉睫,也是四面楚歌,而最唯美的那一種,還要屬「山雨欲來風滿樓」了。這是成語嗎?沒錯,是的,當然它也是一句詩,出自唐代詩人許渾的《鹹陽城東樓》,讀完全詩,反倒不覺危機重重,只剩釋然了。
  • 「山雨欲來風滿樓」上一句是什麼?僅7個字,卻寫出獨一無二的美
    古詩中誕生了不少家喻戶曉的成語和金句,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並不知道出處,也不知道它的上下句,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如今仍被廣泛地使用著,用來形容大事發生前的風起雲湧之勢。這句詩出句唐代詩人許渾的《鹹陽城東樓》,這是一篇流傳了1000多年的千古名篇。
  • 為什麼有時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有時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呢?
    當你意識到即將發生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在醞釀這件事時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你可能會用 「暴風雨前的寧靜」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但有時候你可能不會用這個諺語,你會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更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醞釀過程動靜有點大。這兩句諺語都是表示即將要發生重大事情了,如果不把它們當做諺語的話,那就是表示要下大雨了,但是為什麼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表現呢?
  • BMC精選 | 醫學領域:期刊·論文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wqL6kDlnb11EMSU3Ygdx9w BMC 精心挑選旗下醫學領域的優秀論文及特色期刊內容供您閱覽
  • 山雨欲來風滿樓!21家全球知名企業聯手抵制Facebook廣告
    騰訊證券6月30日訊,越來越多的公司表示,他們將加入Facebook上的廣告商抵制活動,以抗議他們所說的該網站未能阻止仇恨的傳播。 包括反誹謗聯盟(ADL)和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在內的一個民權聯盟上周發起了一場名為「StopHateforProfit」的運動。
  • We are one
    它就是we are one. 我將從四個視角來闡述我對它的理解。 首先我想先告訴大家一件事情,就是現在,2020年,我們的文明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為什麼這麼講?請先聽一下關於我的故事: 從2015年開始我就發現,我和數字世界可以互動。
  • 無錫高中英語補習班:on earth和on the earth有何區別?
    很多同學在學on earth和on the earth時候,都覺得一頭霧水。事實上,這兩個短語也確實容易搞混。下面馮老師就給同學們來小結一下如何區分這兩個短語。1、on earth這是一個很強勢的短語,等於-ever後綴,意思為「究竟,到底」舉例說明:We asked him what on earth he was up to.我問他究竟想幹什麼。Nothing on earth can stop us from going ahead.
  • 山雨欲來風滿樓 那些大自然最壯闊的天氣景象_遊俠網 Ali213.net
    首頁 1 2 3 4 5 6
  • [文化類]Save the earth, save ourselves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causes,but the main one is human beings』  overfishing.Since man appeared on the earth, especially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great damage has been done to the earth. The earth is crying. It’s  high time that we saved it.
  • 母雞沒發揮帶小雞責任 反讓公雞來承擔
    據《聯合晚報》今日社論說,近日來,陳水扁透過民進黨中央,重炮轟母雞沒發揮帶小雞責任,反而讓公雞來承擔。明眼人都知道,這裡的母雞是指謝長廷,小雞是指參選「立委」的謝系子弟兵,而勞苦功高的「公雞」當然是指陳水扁自己了。   毫無疑問,這是陳水扁再度表達對謝長廷想做「切割」的不滿。
  • 一別來處遠,風滿日近又一年
    風也有語,雲也有語,只是舊事無語……青澀不知愁何謂,只顧追風,轉頭已是落花冢,一別來處遠,風滿日近又一年。思念,慌不擇路,又撞到那個名字,心上便是抽搐的疼。本以為時間久了會洗白了記憶,沒想到卻是越來越刻骨。新生的白髮上,又落下一場白月光,忽而老去的滄桑,是始料未及的陌上霜。塵心跌宕,與月相望,一秒,即是天荒。
  • China's export limits on rare earth conform with WTO rules...
    BEIJING, March 6 (Xinhua) -- China's export limits on rare earth conform with the rules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said China's former WTO representative
  • Salt of the earth不是「地球上的鹽」,理解錯了就尷尬了!
    如果你說某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實就是形容他們是非常善良和誠實的人。翻譯起來的話可以是「高尚的人,優秀的人,社會中堅」其實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所以用鹽來形容某人的話那可是非常高的讚賞了一起來看兩個例句吧:Robert is really the salt of the earth.
  • 成語中英翻譯精選(三)
    原標題:成語中英翻譯精選(三) 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成語中英翻譯這一系列的,所以今天樂小知又馬不停蹄的來更新啦。 中英俚語俗語來源: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 不同凡響 Out of the common run. Out of the ordinary. eg:His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is out of the common run.
  • 初三英語作文:World Earth Day
    初三英語作文:World Earth Day   地球世界日 World Earth Day   Now the earth is in bad condition.On April 22nd,millions of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do something good for the earth. Some clean up beaches and water,some pick up rubbish,others give speeches to call on more people to take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