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農藥行業概述
1975年到1995年,20年間世界農藥銷售額增長了2倍,儘管在此期間有所波動,但總的發展趨勢是上升的。但到了1995年,由於環保壓力越來越大,農藥研究開發的費用激增,農藥新品種問世的步子放慢,再加上轉基因作物的迅猛發展,世界農藥銷售額增長緩慢。而到2000年以後,世界農藥的銷售額呈現下降趨勢。下表為歷年世界農藥的銷售額及市場構成:
世界農藥的銷售額及市場構成
年份
農藥銷售額
(億美元)
除草劑
(%)
殺蟲劑
(%)
殺菌劑
(%)
其它
(%)
1970
27
35
37
22
6
1980
116
41
34.7
18.8
5.5
1990
264
44
29
21
6
1995
282
47
29
19
5
1996
306
51
29
20
1997
302
48
27
19
6
1998
312
49
27
20
4
1999
296
49.6
26.2
19.5
4.7
2000
298.7
47.4
28.9
18
6
2001
277.8
46.9
29.1
19.0
6
2002
277.85
46.6
28.8
18.5
6.1
2003
291.7*
49.5
25.2
21.8
3.5
*: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2003年全球農藥市場實際上下降了1.6%.。
預計今後5年內,世界農藥銷售額的年均增長率為0.8%,殺菌劑會有所發展,除草劑稍有增長,殺蟲劑維持現有水平。
農藥消費水平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北美、西歐和日本是世界主要的農藥消費市場。以2003年計,三者的農藥消費佔當年世界農藥總消費量的63%(以銷售額計),近年來,由於拉美國家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藥消費水平有了明顯的增長,已成為世界農藥的重要消費市場。下表是2003年世界主要地區農藥消費情況。
全球農藥市場的構成(以銷售額計)
市場
2003年
北美
30.2%
西歐
23.5%
東亞
21.7%
拉美
15.4%
東歐
4.4%
其它
4.8%
由於農藥市場競爭激烈,新產品開發難度加大,風險增加,目前開發一個商品化的新農藥,需投入已達1.25億美元,耗時8~9年。因此,為了加強研究開發實力,加強產品銷售力度,尋求規模效應和協同份額、降低成本,農藥工業加速兼併與聯合。全球農藥生產更加集中、壟斷,1993、1994年世界前10家農藥公司農藥銷售額佔全球農藥銷售額的72%,1996年上升到80.7%,1998、1999年上升到88%,2003年只剩下六大公司,他們的銷售額佔全球總額的77%。下表為世界大型農化公司銷售額:
2002~2003年世界大型農化公司銷售額
排名
公司
2003銷售額
(億美元)
2002銷售額
(億美元)
增長率
%
1
拜耳
62.07
60.01*
+3.4
2
先正達
55.07
52.60
+4.7
3
巴斯夫
35.89
27.95
+28.4
4
陶氏公司
28.0
25.25
+10.9
5
孟山都
27.84
28.48
-2.2
6
杜邦
20.08
17.93
+12
小計
228.95
212.22
7
住友
12.35
8.38
+47.4
8
馬克西姆
10.35
7.76
+33.4
9
新農
8.59
5.64
+52.3
10
富美實
6.4
6.15
+4.1
11
Arysta
6.04
5.54
+9.0
12
Cheminova
3.74
2.84
+31.7
13
組合
3.4
3.24
+4.9
14
日產
3.19
2.71
+17.7
15
石原
3.17
2.98
+6.4
發達國家農藥工業起步早,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完善,農藥工業已經走過了高速發展時期。進入八十年代後,世界農藥工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農藥研究開發的高投入、高風險,促使農藥工業逐步走向高度集中、高度壟斷。進入九十年代後,國外主要農藥市場趨於成熟,品種進入升級換代的新時期。其主要特徵有:
(1)銷售額增長緩慢。發達國家市場已趨飽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大公司競爭的焦點。
(2)開發費用增長迅速。國外主要公司開發費用約佔其農藥銷售額的10%甚至更高。一個新品種的問世,要投入1.25億美元以上,與七十年代比,增加5~6倍。進入九十年代後期,由於新開發的品種要符合生物合理性、安全性(包括生產和使用過程)和環境相容性好的原則,而且在性能和價格上也要求優於已商業化產品,因此,開發費用不斷上升。
(3)公司兼併、合併更趨頻繁,行業發展更趨壟斷。近代農藥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形成少數綜合性大公司處於壟斷地位的局面。通過近十年來的兼併、合併等各種形式的產業重組,過去的十大公司變成了六大公司,行業的壟斷性更強。90年代後期大的合併有:巴斯夫收購美國氰胺公司農藥業務、諾華公司農化部和捷利康公司合併成立先正達公司、拜耳收購安萬特農化部。
(4)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普遍重視。在新化學農藥開發過程中,日益注重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生產和使用過程),生物源農藥日益受到重視。
(5)生物工程迅速發展
世界各大公司加強對轉基因作物和對有害生物基因的研究,力求發現更有效、更便捷的防治手段。如孟山都開發的抗草甘膦(一種除草劑)作物(小麥、玉米、大豆等),其種植已席捲全球,使草甘膦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品種,2002年全球銷售額高達47.05億美元。
二.中國農藥工業概況
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農藥工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截止2003年7月底,我國農藥生產企業有2200多家,其中原藥生產廠家550多家,加工企業1600多家。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3年我國原藥生產能力達90萬t以上(折100%有效成份,下同),產量86.3萬t。但國家統計局數據與實際產量差距很大,究其原因是將部分農藥製劑產量計入原藥產量,造成統計數據嚴重失實。根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共同校對,2003年我國農藥實際產量達54萬t,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下表為近年來我國農藥的產量:
年份
單位
農藥
殺蟲劑
殺菌劑
除草劑
其他
1998
萬t
38.2
26.3
4
7.1
0.8
1999
萬t
42.2
27.5
5.1
8.8
1.1
2001
萬t
45
30
5
9
1
2002
萬t
52
34
7
10
1
2003
萬t
54
26.4
7
19.6
1
近年來,我國農藥的產量增長很快,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7.2%,殺蟲劑佔農藥產量的比例由1998年的69%下降到2003年的49%,除草劑的比例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36%,我國殺蟲劑中高毒有機磷殺蟲劑的產量比例也由1998年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0%~60%,說明我國農藥的產品結構正在改善。
從1994年開始我國農藥出口額連續大於進口額,2003年出口農藥27萬t,創匯7.2億美元,進口農藥2.6萬t,用匯1.29億美元(進出口量為實物量)。
下表為近年我國農藥的進出口情況:
年份
進口
出口
數量(t)
金額(萬美元)
數量(t)
金額(萬美元)
1998
16019
18724
106915
32440
1999
47714
24258
146948
43960
2000
41138
19223
161525
46295
2001
34391
16484
196999
54898
2002
26906
13515
220948
59027
2003
26480
12901
270048
72429
1998年~2003年,我國農藥進口量及進口金額逐年下降,而出口量及出口金額逐年上升,其中出口金額的年增長率達17%。從產量和出口增長來看,中國農藥工業大有可為。
三.中國農藥原藥發展形勢
1.農藥原藥的產量仍有繼續上升的勢頭
在發達國家,農藥原藥與製劑相比,利潤較低,製劑直接面對廣大消費者,營銷和市場舉足輕重,因此,製劑的利潤往往比原藥高數倍甚至十幾倍,加上發達國家農藥環保治理費用高,美國、西歐、日本等農藥企業已逐步減少農藥原藥的生產量,改從中國和印度進口。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原藥生產國和出口國,出口量仍在不斷擴大。 2.高毒有機磷農藥削減,對農藥工業將產生深遠影響
2003年12月30日農業部第322號公告"決定分三個階段削減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以下簡稱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使用,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使用。三個階段分別為:
(1).自2004年1月1日起,撤銷所有含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復配產品的登記證(具體名單另行公布)。自2004年6月30日起,禁止在國內銷售和使用含有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復配產品。
(2).自2005年1月1日起,除原藥生產企業外,撤銷其他企業含有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製劑產品的登記證(具體名單另行公布)。同時將原藥生產企業保留的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製劑產品的使用範圍縮減為:棉花、水稻、玉米和小麥4種作物。
(3).自2007年1月1日起,撤銷含有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製劑產品的登記證(具體名單另行公布),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使用,只保留部分生產能力用於出口。"
2003年上述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產量近10萬t,其限制使用造成很大的市場空缺,急需發展一批替代品種。促使農藥品種向多樣化發展。
3.農業對環保型農藥的要求,對農藥原藥的生產也有一定影響
國家已在某些作物上限制使用氧化樂果、水胺硫磷、甲基異柳磷、甲拌磷、甲基硫環磷、乙基硫環磷、特丁磷、殺撲磷、溴甲烷、滅多威、涕滅威、克百威等;同時,對殺鼠藥的管理日趨嚴格,磷化鋅、敵鼠鈉、敵鼠酮、殺鼠靈、殺鼠醚、溴敵隆、溴鼠靈等品種也限制使用。這些政策將促使高效、低毒、低殘留,對環境友好農藥的發展。另外,水基化劑型取代傳統的乳油及可溼性粉劑的呼聲越來越高,水基化劑型所需的助劑量也將大幅增長。 4.隨著農藥登記和核准門檻的提高,農藥原藥及中間體外購更為普遍
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入農藥行業的門檻將提高,同時,也將有一大批企業淘汰出局,農藥企業之間的競爭減弱,農藥企業將花更大精力用於市場運作,從而減少在原藥及中間體生產方面的競爭。農藥原藥及中間體外購將更為普遍。
5.環保法規的嚴格執行,農藥原藥和中間體的生產形勢較為嚴峻
農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正由中國化工汙染防治促進會、瀋陽化工研究院和南京環科所制定,首先對有機磷類、有機硫類,菊酯類、磺醯脲類、苯氧羧酸類、醯胺類、雜環類、生物類和綜合性治理的標準進行制定。一旦標準制定完畢並頒布,以法規執行,對農藥企業特別是小企業有較大影響。 四、農藥中間體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農藥原料、中間體基本上能滿足農藥工業的需要,除個別中間體由於技術原因(如吡啶、多聚甲醛、鄰苯二酚和鄰甲酚)需要進口解決外,絕大部分中間體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需求,還大量出口。
我國農藥中間體行業有以下特點及發展趨勢:
1.農藥中間體生產企業規模較小
農藥中間體企業有的生產幾個產品,有的生產幾十甚至上百個產品。投資規模都不大,基本上在數百萬到一兩千萬。
2.地域分布比較集中
農藥中間體的生產企業集中在江蘇、浙江和山東,這些企業基本上是私營企業,經營比較靈活。
3.原藥生產企業已從中間體自我配套向外購中間體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化工中間體行業技術水平提高較快,部分中間體實現規模化生產,其外購比農藥企業自己生產成本更低,因此,農藥生產企業逐步外購中間體。
4.生產由中間體向原藥方向發展
為追求更高利潤,中間體企業已不滿足於僅生產農藥中間體,而是向生產原藥方向發展。
5.產品更新快,向雜環類發展
農藥產品因抗藥性等因素,更新速度較快,中間體適應其發展,更新的速度也較快。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對耙標專一性要求的提高,農藥向雜環類發展,因此,農藥中間體也向雜環類發展。
五、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原藥及中間體
1.草甘膦
1971年草甘膦首先由美國孟山都公司研製成功,並於1974年在美國完成農藥註冊,成為廣泛應用的除草劑。30年來,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農藥,隨著近年來抗草甘膦作物的迅速推廣,又給這個已經普及的除草劑推向了新的快速發展期,草甘膦成為全球一支獨秀的農藥品種,2002年其銷售額達47億美元,(第二位的吡蟲啉為9億美元,其它均低於5億美元)。預計未來的2~3年時間內,國際市場的草甘膦市場容量在28萬t/a,我國草甘膦的市場容量在2萬t/a左右。
草甘膦的生產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亞磷酸二甲酯法,另一種為二乙醇胺法,在我國都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草甘膦的中間體
生產方法
亞磷酸二甲酯法
二乙醇胺法
草甘膦中間體
甘氨酸
二乙醇胺
亞磷酸二甲酯
亞氨基二乙酸
多聚甲醛
雙甘膦
2.乙草胺、丁草胺等醯胺類除草劑
近年來,隨著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農民使用除草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醯胺類除草劑用量加大。
噸位較大的醯胺類除草劑及中間體
農藥
中間體
乙草胺
氯乙醯氯、2,6-甲乙基苯胺
丁草胺
氯乙醯氯、2,6-二乙基苯胺
異丙甲草胺
氯乙醯氯、2,6-甲乙基苯胺
甲草胺
氯乙醯氯、2,6-二乙基苯胺
3.吡蟲啉、啶蟲脒等菸鹼類殺蟲劑
吡蟲啉和啶蟲脒均為高效、低毒、低殘留,對環境影響的殺蟲劑,畝用量低達1g左右,其大量生產和使用符合農業對環保型農藥的需要,同時也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有機磷的理想品種。2002年,吡蟲啉的全球銷售額高達9億美元,我國吡蟲啉和啶蟲脒的生產水平較高,出口量前景廣闊。
吡蟲啉和啶蟲脒的中間體
4.三唑磷、辛硫磷及毒死蜱等中低毒有機磷農藥
三唑磷、辛硫磷及毒死蜱等中低毒有機磷農藥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有機磷的品種,這些品種比甲胺磷毒性低,同時符合我國農民的用藥習慣。近年來,上述三個品種成為開發和生產熱點。另外丙溴磷、稻豐散和二嗪磷等也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三唑磷等中低毒有機磷農藥的中間體
5.菊酯類農藥
菊酯類農藥一經問世,即由於其高效、低毒而成為農業上廣泛使用的一類殺蟲劑,菊酯類農藥價格低廉,也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的主要品種,目前我國開發和生產的熱點品種為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醚菊酯、氟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等。
市場潛力較大的菊酯類農藥及中間體
6.氟蟲腈、溴蟲腈
氟蟲腈和溴蟲腈也是高效、低毒,對環境友好的殺蟲劑,而且符合我國農民的用藥習慣,但由於專利保護,2008年以後國內才可大規模生產。2002年,氟蟲腈的全球銷售額高達3.7億美元。
氟蟲腈和溴蟲腈的中間體
7.三唑類殺菌劑
從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各類殺菌劑中變化最明顯的是內吸性殺菌劑,其增長速度較快,其中包括苯並咪唑類、三唑類和有機磷類。進入九十年代之後,三唑類殺菌劑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們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0%。
市場前景較好的三唑類殺菌劑及中間體
8.其它
在雜環類殺菌劑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Strobirulin類殺菌劑,以嘧菌酯和醚菌酯為代表,近年發展迅速,其中嘧菌酯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殺菌劑品種。2002年,嘧菌酯和醚菌酯的全球銷售額分別達到4.7和4.1億美元。百草枯和敵草快國產後,產量增長較快。另外,噻磺隆、苯磺隆、精喹禾靈、精惡唑禾草靈、高效蓋草能和精穩殺得也是熱點雜環類除草劑。
下表為上述農藥的中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