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石家莊1月1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錢成 河北臺記者安鵬)連日來,河北省石家莊市出現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目前,第一輪全員核酸檢測已經完成,當地將儘快啟動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為了提高檢測效率,1月8日,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達100萬人份的「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在河北體育館網球館建成投入使用。從開始搭建到完成測試等環節後投入使用,只用了21小時。這個「火眼」實驗室是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建成的?運行情況怎麼樣?
所謂「火眼」實驗室,其實就是規模化、標準化的核酸檢測平臺,特點是可移動、自動化、大通量,可提供一體化的病原檢測解決方案。河北「火眼」實驗室總指揮、華大集團董事、黨委書記杜玉濤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名字取自「火眼金睛」的寓意,體現了實驗室用先進檢測技術,第一時間「發現」新冠病毒的目標。
車載「火眼」實驗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杜玉濤介紹:「這個火眼實驗室(氣膜版)是基於我們當時在武漢建的第一個『火眼』實驗室的想法。當時武漢的『火眼』在短時間內解決了武漢大量疑似病例堆積的問題,為後面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支撐。但當時的『火眼』是在一個固定的實驗室裡重新裝修設計完成的,我們就想,有沒有一種更新的方法能夠快速搭建實驗室?所以就有了氣膜版「火眼」實驗室的誕生。」
華大智造快裝式負壓硬氣膜「火眼」(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1月8日凌晨開始施工,到當天晚上9點45分,短短21小時,「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就完成了從搭建到投入使用的全過程。杜玉濤介紹,「火眼」實驗室的主要功能在於核酸採樣後的檢測環節。相較於傳統實驗室,氣膜版實驗室的氣膜艙充滿氣體只需50分鐘左右。艙內採用模塊化布局,設備進場後直接組裝,比傳統工藝的施工方式快捷很多。
「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杜玉濤說:「它對場地有比較大的要求。通過吹氣,快速把實驗空間搭建起來,裡面有負壓的設計,(還可以滿足)空氣淨化的要求。所有分區都有嚴格的對實驗人員的保護措施,以及對樣本的保護,這些都是集成一體的。」
「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記者9日在現場看到,半圓柱體狀的實驗室呈灰白色,每個寬4至5米,高3至4米,長約10米。據統計,此次華大基因馳援河北的高通量氣膜「火眼」實驗室由12艙「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和3艙快裝式負壓硬氣膜「火眼」組成,都是循環使用的,是戰「疫」中的「老兵」。
12艙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杜玉濤介紹:「我們在北京大興也做到過每天100萬人份的檢測。如果這次在河北有需要,比如再開展第二輪篩查,我們還希望能把它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杜玉濤告訴記者,「火眼」實驗室之所以最高日檢測通量可以突破百萬,主要得益於用先進的設備來代替部分人工。比如樣本提取環節,依靠機器,一次就可提取96個,不僅縮短了人工提取所需的時間,也降低了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杜玉濤說:「如果手工擰蓋,很耗時間,而且還存在對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我們現在研發的是一個自動化的開杆蓋機,它可以完全實現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通過機器手來進行擰蓋操作,同時把樣本轉移到96孔板,是完全自動化的操作。」
河北石家莊華大醫學檢驗實驗室,醫務人員正在進行核酸檢測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那麼,這個氣膜實驗室具體如何運轉?華大基因副總裁、石家莊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立見介紹,目前一共建了15個氣膜艙,每三個艙為一組。其中,第一艙主要負責從檢測的試管中提取樣本,轉移到孔板之中,隨後通過兩艙之間密閉的通道將孔板轉移到第二艙;在第二艙進行核酸的提取,提取核酸之後再移至第三個艙;在(第三個)艙內進行檢測。
趙立見介紹:「核酸提取出來以後,會通過傳輸窗轉移到下一個氣膜艙,這個氣膜艙叫基因擴增區域。通過新冠病毒特異的序列,能夠把提取出的樣本的序列進行擴增。如果擴增出來了,就表明這個樣本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擴增不出來,就表明這個樣本沒有感染或者是不攜帶新冠病毒。」
氣膜版「火眼」實驗室,醫務人員正在進行核酸檢測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杜玉濤告訴記者,除了搭建迅速、各類檢測設備先進,氣膜艙實驗室還可以根據檢測需求,實現快速拓展。既可以迅速增加艙位,也可以調整空間,增加每個艙內儀器的投入。杜玉濤說:「比如再多增加艙位、增加儀器設備的投入,都可以實現。所以氣膜的最大好處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快速拓展,可以隨時提升通量。」
杜玉濤表示,下一步,「火眼」實驗室將根據檢測需求隨時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