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誕生 「火眼」實驗室全球圍獵「新冠」
8月3日,長江日報記者探訪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工作人員正準備對樣本進行檢測。
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 攝
8月3日下午,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內,檢驗技師張佳麗正將採樣管中的拭子樣本加到樣本板中。實驗室內,兩臺自動化提取儀正在運轉。
在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中,「火眼」實驗室「打滿全場」,「參與」了復工復產核酸檢測、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等多次重點任務,日檢測量超3萬人份,一度全市最高。
如今,「火眼」實驗室從武漢「走」向了全國10餘個城市,並在阿聯、汶萊、塞爾維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在全球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參與武漢核酸檢測「三大戰役」
長江日報記者現場探訪,「火眼」實驗室採用板房材料建造,建在光谷生物城一棟樓一層。實驗室內設置規範,設滅活間、分液轉板室、核酸提取實驗室、病原擴增室。檢驗技師著三級防護服,經過緩衝區進入汙染區。樣本經由傳遞窗傳遞,避免實驗室內部的氣體互通。
華大基因國內「火眼」實驗室總指揮朱師達介紹,樣本從採樣點送來「火眼」實驗室後,先滅活,然後由採樣管取出放入樣本板,再進行自動化核酸提取、PCR擴增。如果某個樣本含新冠病毒核酸,經過30至40個循環的擴增,其病毒序列就會被檢測出來。
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工作人員介紹,「火眼」實驗室參與了我市核酸檢測「三大戰役」,分別是「四類人員」核酸檢測、復工復產核酸檢測、全市集中核酸檢測。它是全市檢測能力最強的機構之一,為我市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
8月3日當天,「火眼」實驗室檢測了158份樣本,但在武漢集中核酸檢測期間,「火眼」實驗室投入200位檢測人員,「三班倒」工作,40臺擴增儀24小時不停運轉,日檢測量超3萬人份。
■ 核心儀器及試劑盒「自給自足」
「火眼」實驗室又名武漢華大病原生物安全實驗室,達P2安全級別。1月底2月初,我市核酸檢測任務量激增,除了可開展核酸檢測的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外,我市積極動員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
華大基因提出建設「火眼」實驗室,取自「孫悟空火眼金睛」的典故,讓新冠病毒「無處可藏」。實驗室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可容納足夠的儀器和人員,採用負壓設計,外面的空氣可以進來,而內部的空氣無法外洩,需經專門的過濾通道後排出。
「建設如此高標準的負壓實驗室,按照以往的經驗至少要3個月,而中交二航局和我們當時只用了五天四夜。」朱師達說。
小小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看起來像普通的感冒藥盒,毫不起眼,卻是新冠病毒的追蹤「獵手」。不同於我市其他核酸檢測實驗室,「火眼」中用到的核心儀器設備、檢測試劑均由華大自主研發生產,檢測人員也都是自有員工,因此實驗室運轉靈活、銜接緊密,工作效率高。
■ 走向全球落地17個國家和地區
6月23日,北京首座氣膜版「火眼」實驗室正式運行。該實驗室位於北京大興區體育中心內,可移動、自動化,日檢測通量達到10萬人份,成為當前全球日檢測通量最大的氣膜「火眼」實驗室。
截至目前,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16個城市落地,全國「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通量超20萬人份。
「火眼」實驗室從武漢誕生,走向全球,已成為抗疫行動的「中國名片」,目前已在阿聯、汶萊、塞爾維亞、沙特、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落地。
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介紹,華大基因將立足武漢「火眼」實驗室,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將「火眼」實驗室檢測技術從傳染病向出生缺陷、腫瘤等疾病延伸,打造產業集群。同時,在漢建設生命科學研究院,承擔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助力武漢重振。
「火眼」實驗室將繼續發揮優勢,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為我市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的「公共衛生新基建」。
長江日報記者黃琪 通訊員龔碧婧
【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