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手機預約簡訊,領取透明採樣瓶,再接受醫護人員現場採集鼻腔和咽喉樣本,從排隊到檢測結束,整個過程只需五分鐘,採樣更只需兩分鐘就完成。
香港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確診人數超出前兩波疫情的確診人數總和,且社區存在隱形傳播鏈,近四成確診個案源頭未明。
為找出無症狀的患者,中央支援香港進行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從9月1日起正式展開,暫時為期7天。全香港141個檢測中心從早8時至晚8時開放,為預約的市民提供新冠病毒檢測。
而截至4日下午,經普檢已發現8宗確診個案,其中4宗是曾確診並已康復出院的「復陽」個案,另外4宗是新增個案。
圖片來源:特區新聞處
「願檢盡檢」冀切斷傳播鏈
走進檢測中心,入口處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條幅赫然入目。門口設有紅外線體溫探測器和酒精搓手液,市民進場前要先量體溫,再聽取工作人員指示有序排隊。登記處設有隔板分隔,來檢測的市民不乏一家老小。放眼場內,雖然同一時間有數人同時進行檢測,但每個檢測區相隔數米,各人之間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醫護人員也穿上全套防護服,戴上面罩、口罩和手套。
圖片來源:特區新聞處
採樣完成,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把樣本瓶放進密封袋中,指示檢測者經單向通道離開。此時,負責採樣的醫護人員隨即更換一次性醫用手套,再示意下一名檢測人士上前採樣。離開前,每名檢測人士還獲發特區政府贈送的一包共10個醫用口罩,上面印有「同心抗疫」的字眼。採樣完成不到兩分鐘,手機即彈出新簡訊推送, 告知樣本瓶的編號。
圖片來源:特區新聞處
普檢計劃的所有樣本,都會被送到位於香港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內的「火眼實驗室」進行化驗檢測。如果檢測結果呈陰性,檢測人士3天內會收到簡訊通知;若結果經復檢呈陽性,則會由香港衛生署致電通知安排送院隔離。
全民檢測從最初提出建議到正式展開,歷經數月。該採取什麼採樣方式、誰負責採樣和檢測、如何保障檢測人士的個人隱私等等,當局一直謹慎處理各細節安排,並多次透過政府社交媒體專頁,以圖文並茂澄清謠言謬誤,包括採樣流程安全、輪候安排有充足社交距離不怕被傳染等,為市民釋疑。
特區政府強調,正採取「三管齊下」的檢測策略,包括「病學檢測」「特定群組檢測」及這次的「普及社區檢測」,希望可以做到市民「願檢盡檢」,做到早識別、早隔離及早治療,儘快找到隱性患者,切斷社區傳播鏈。
實地考察「火眼實驗室」
早在計劃開始前,筆者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及香港立法會議員麥美娟獲邀共同進入「香港火眼實驗室」,實地考察和了解實驗室檢測化驗流程及運作情況。
實驗室的工作平臺原為體育館室內籃球場,騰出的場地搭建了16個呈白色拱形的氣膜實驗室,每個寬4到5米,高3到4米,長約10米。「火眼實驗室」的標示字眼和「火眼」的鮮紅圖標非常醒目。
接待我們的華大集團副總裁、華昇診斷中心董事總經理李寧博士介紹,「火眼實驗室」的名稱取自「火眼金睛」之意,是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才開始使用的新模式,按照「P2(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設計,在短時間內可部署搭建完成並開始運作。
16個氣膜實驗室根據檢測流程分成3個大區,不同實驗室有不同功能,樣本流動路線非常嚴格。而截至7月,火眼實驗室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全國13個城市投入使用。在全球疫情暴發後,這種新運作模式更延至海外,在17個國家和地區籌建營運。
我們穿上二級防護衣物,戴上頭套、手套和鞋套,跟隨李寧走進實驗室工作平臺。場地各處都有清晰的指引標示,工作人員、檢測樣本和物料等都有專門不同的通道,所有人員都要走樓梯,樣本則「坐電梯」運送,確保檢測過程衛生。
華昇診斷中心副總經理張東說,實驗室承擔的是篩查任務,同組氣膜艙之間通過傳遞窗互相連通傳遞樣本。他強調,氣膜艙都是負壓的,進入的空氣會通過新風系統過濾,內部空氣也要通過高效過濾器進行處理,確保不會排出任何有害氣體。而應香港特區政府要求,檢測採取「三混一」的方式,保守估計日檢測量至少超過30萬。
「平戰結合」 釋疑科普教育
火眼實驗室特別為新冠病毒檢測而搭建,那疫情過後怎麼處理呢?實驗室前線總指揮曹蘇傑說,他們採取的是「平戰結合」模式,氣膜艙在疫情之後可以作為戰備物資進行存儲,有需要時又可以重新充氣進行使用。
交流期間,我們談到香港檢測費用昂貴的問題,而且普通民眾對檢測細節了解不多,甚至部分人聲稱擔心會洩漏樣本DNA隱私。李寧澄清,新冠病毒檢測不會提取市民的DNA,樣本瓶上也沒有市民的個人資料。檢測完成後,所有陰性樣本會統一在場館內銷毀,陽性樣本則送往政府指定的衛生署部門進行復檢。
「到底什麼是DNA?什麼是RNA?檢測流程是怎樣的?很多市民不了解,我們希望之後還可以加強科普教育工作。」 李寧進一步解釋,「平戰結合」的硬體是氣膜艙體,軟體則是教育科普任務。他透露,疫情過後,希望把部分氣膜艙改設為科普、培訓及研發教育平臺,讓更多香港市民、尤其年輕人可以正確認識和了解相關工作。
離開火眼實驗室時,同行的吳秋北說:「大開眼界,仿佛上了一節課。」 身邊的麥美娟補充:「希望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親身體驗感受學習一下!」 當下香港的當務之急是戰勝疫情,但願消滅病毒的同時,謠言謬論也能不攻而破。
(作者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鳳凰衛視高級記者,未署名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