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說點悄悄話——經管君每天與大家相約,但最近微信調整了發布規則,很多小夥伴發現有時中午的內容要到晚上才能看到哦。如果不想錯過或漏掉我們的重要內容,請點擊本文末尾的「在看」,或者點擊右上角「…」界面設置我們為「星標」,也可以多給我們的文章評論留言,用這三種方式共赴我們的經管之約吧!
經管之家長期徵稿!投稿郵箱:jg@pinggu.org
來源:Hanson臨床科研——由在美國的三位醫學科學家和兩位執業醫師主持,通過解析SCI論文,分享和推廣臨床科研設計與臨床論文寫作規範;通過解讀經典論文和專家述評,分享醫學研究進展;通過會員群討論和專家學術講座,提供美中醫學生物科學家的交流平臺。
如果你的朋友告訴你,手機信號或者5G網絡能夠誘發產生新冠病毒,你肯定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
但如果由義大利、美國和俄羅斯三國核醫學和皮膚病醫學家聯合做了一項研究,說5G網絡誘發產生新冠病毒,並且還通過同行評議發表在SCI和Medline收錄雜誌。
你又會是什麼感覺?
這篇論文於2020年7月16日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題目是"5G Technology and induction of coronavirus in skin cells(5G技術及其在皮膚細胞中誘發冠狀病毒的研究)"。
但是,本文中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非凡的主張。知名學術打假學者Elisabeth Bik(伊莉莎白·比克)博士怒斥:「It is absolute nonsense.」(這絕對是胡說八道。),並稱之為「it is one of the worst scientific papers I have seen this year.」(2020年到目前為止最差的科學論文)。
大概因為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糟糕,很快就被撤稿。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雜誌社再次做了一番騷操作。
這是一篇已經在線發表的論文,應該用retract(撤銷已經發表的出版物),而不應該是withdraw(撤回正在進行的投稿)。
中文都是撤稿,但英文的含義顯然大不相同。retracted稿件原文會仍然保留在網上,但withdrawn的稿件會消失。
正如這篇稿件,現在在該雜誌的網站上找不到這篇論文了,仿佛從來沒有出現過。但是比克博士已經做了存檔。一睹這篇奇葩論文的摘要。如下:
「In this research, we show that 5G millimeter waves could be absorbed by dermatologic cells acting like antennas, transferred to other cells and play the main role in producing Coronaviruses in biological cells. DNA is built from charged electrons and atoms and has an inductor-like structure. This struct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linear, toroid and round inductors. Inductors interact with external electromagnetic waves, move and produce some extra waves within the cells. The shapes of these waves are similar to shapes of hexagonal and pentagonal bases of their DNA source. These waves produce some holes in liquids within the nucleus. To fill these holes, some extra hexagonal and pentagonal bases are produced. These bases could join to each other and form virus-like structures such as Coronavirus. To produce these viruses within a cell,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wavelength of external waves be shorter than the size of the cell. Thus 5G millimeter waves could be good candidates for applying in constructing virus-like structures such as Coronaviruses (COVID-19) within cells.」Keywords: 5G technology; COVID-19; DNA; dermatologic antenna; inductor; millimeter wave.簡單來說,該研究聲稱5G技術發射的電磁波可以通過皮膚吸收,促進細胞生成新的核苷酸從而產生冠狀病毒。
但為什麼誘發的只是冠狀病毒,而不是其他病毒、玫瑰、花或者美元呢?
作者顯然不屑解釋。
另外,該論文沒有做任何實驗。只是提出這個古怪的假設。
並且,作者還腦洞大開地構建了臆想圖。喏,如下圖,就是這樣一下、兩下就產生冠狀病毒了。
同時,作者故作玄虛地給了一堆公式。似乎要讓審稿人知難而同意發表。
無論如何神乎其神,即使我們不能讀懂這個公式,但是我們知道科學:科學需要證據和邏輯推理。
本文只有臆想,沒有提供任何證據,當然不是科學論文。
誰製造了這篇論文?
看到這,你肯定會想,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什麼人?
比克博士稱之為「The first two authors are the notorious duo M Fioranelli and A Sepehri.」(前兩位作者是臭名昭著的二人組合)。
比克博士的這個定義是有證據的。
Sepehri早就被解僱,但仍然用之前的工作單位署名。他之前曾經發表了一篇「400隻被砍掉頭的鳥仍然可以無頭生存」。
這兩人共同發表的論文還包括「水有記憶力」等。
看到這,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能夠寫成這麼奇葩的論文了。
哪個雜誌發表了這麼魔幻的論文?
偽科學能夠公開發表,這是什麼樣的一本雜誌?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雜誌,是典型的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即那種給錢就能發表的期刊。但這又是一本被SCI和Medline收錄的期刊。
看看下圖的投稿要求,多容易。啥都不需要,只需要把稿件給編輯就行。儘管也打著同行評議的旗號。
比克博士更是驚訝地發現,這本期刊上面編委會無法搜索,而編輯中有些已經去世好多年!!
好了,寫到這,頭皮有點發麻了哈。就到這裡吧。
2020年本來已經太魔幻,這就不差這篇論文和雜誌了。
資料來源:
Elisabeth Bik的博客
編輯:Henry,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5年,經管之家公眾號6500篇文章,
這裡是豐富而全面的經管知識庫+財經百寶箱
金融系列:學習書目 | 金融體系 | 書單 | 投資思維 | 估值 | 銀行 | 資產配置 | 投行 | 量化投資 | 建模 | 研究員 | 對衝基金 | 股市交易 | 行為金融 | 宏觀分析 | 盡職調查 | 研究 | 金融讀博
管理系列:企業案例 | 精選書單 | 公司治理 | 諮詢模型 | 行業乾貨 | 商業分析 | 管理聖經 | 營銷
財經系列:中產階級 | 愛情經濟學 | 奢侈品 | 有錢人 | 月餅證券化 | 屌絲值 | 選老公 | 雍正行長
學習資源:搜索技巧 | 頂尖課程 | 名牌大學課件 | 商業圖書 | 文獻管理 | 原始數據 | 金融網站 | 內部培訓 | 投行併購 | 行研清單 | 國外學習APP | 英文文獻 | 金融電影 | 工具包 | 免費資源
爆款文章:房價 | 一線城市 | 二胎 | 收入 | 80後 | 移民爸爸 | 學歷 | 中產生存 | 花錢 | 求職機會 | 沒背景 | 北京摺疊 | 有多拼 | 世相繪 | 賺錢領域 | 勵志青年 | 頂尖名校 | 城市 | 農村 | 寒門
讀研讀博:投稿經驗 | 寫論文 | 學術牛人 | 論文工具 | 科研工具 | 學術資源 | 讀研 | 讀博 | 找工作
統計系列:學習心得 | 推薦書目 | 實證分析 | 大師之見 | 計量之路 | 常見問題 | 必讀 | 統計數據
名家之聲:吳敬璉 | 張五常 | 李稻葵 | 許小年 | 汪丁丁 | 陳志武 | 林毅夫 | 錢穎一 | 陸銘
經管幹貨:經管俱樂部 | 經管之家學院 | 從零開始學統計 | 每天一個SPSS技能 | 事件分析法與Eviews應用 | CSSCI論文復刻:宏觀經濟學 | 性價比超高的stata課 | 學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