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28日報導,中國軍隊在喜瑪拉雅山區進行冬季部署,士兵們有火鍋可吃,並能得到氧氣供應。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士兵在享用火鍋
報導稱,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中國士兵正在享用無人機送來的火鍋和床邊制氧機產生的氧氣,同時穿著最新的外骨骼來幫助他們在嚴酷的低溫下執行基本任務,與印度進行馬拉松式的對抗。
文章稱,中印雙方在前線進行的第八輪軍事會談於11月結束,但沒有任何解決對峙的跡象。隨著僵局的繼續,物資供應已成為駐紮在「世界屋頂」的解放軍的頭等大事,那裡白天的溫度通常在攝氏零下30度左右。
氧氣是最關鍵的問題,海拔3000米(9842英尺)的氧氣含量會下降至比海平面低三分之一,而在海拔5,000米時下降至一半。缺氧會導致噁心,頭痛,記憶力減退和沮喪,甚至會有嚴重的肺部感染和腦水腫。
高原營房中的士兵一邊閱讀一邊吸氧
11月23日,《解放軍報》報導說,所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哨所都配備了制氧機,駐紮在4,000米以上的部隊每天將接受一個小時的強制性氧氣治療。報導稱:「數據顯示,每天一小時的氧氣治療可以使血氧飽和度提高9%,並大大減少高原反應的機率。這種療法比藥物治療更有利於健康。」除了建造大型制氧站,車載式氧氣發生器和高壓氧艙外,解放軍還開發了可攜式制氧機和氣瓶,甚至為單兵開發了可攜式氧艙和化學氧氣發生器。報導說:「氧氣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報導公布了兩名士兵坐在床上看書的照片,他們戴著與固定在牆上的瓶子相連的氧氣面罩。
解放軍還裝備了機械外骨骼防護服,以幫助士兵克服海拔高度的影響來執行基本任務,例如步行和攜帶裝備。《南華早報》稱,第一批外骨骼裝備已於本月初交付。報導還援引外骨骼設計師張立建的話說:「由於地形複雜,風大,在邊境巡邏或在高海拔山區運送補給品等任務,許多工作必須依靠士兵步行。外骨骼可以為他們在攀爬或搬運負荷時節省大量的體力。」
這套外骨骼服裝由超強的合成碳纖維材料製成,可承受極度的寒冷和劇烈的磨損。它們也很輕,僅重4千克(8.8磅),但可以支撐大約70%的士兵負載,使他們在攜帶25千克負載時可以快速移動
中國在中印邊境高原地區建設的保暖營房
報導稱,部署在5,000米以上解放軍前哨基地的部隊已經入住帶有智能太陽能系統的保暖房屋,該系統可以在室外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15攝氏度的室內溫度。
這種住所不使用外部能源,也不需要專業的工程師進行組裝,由睡眠,就餐,淋浴,衛生間和儲物的模塊組成。它有自己的電網和供熱系統。
這些部隊還將獲得20型冬衣:一套羊皮靴,羽絨睡袋,棉上衣和褲子,長外套和雪地迷彩服,以及自熱石墨烯背心。
中國士兵裝備的高寒地區服裝
《南華早報》援引中央電視臺的報導稱,解放軍在較不方便的地方挖了十幾口井,為冬天做準備。無人機正在運送食物,包括火鍋。火鍋是中國人在寒冷天氣裡最喜歡的食物。
四川大學中國南亞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孫世海說,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在冬季相對平靜,但到明年將會繼續緊張。「隨著經濟的增長,近年來,中國在材料供應,基礎設施和物流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比印度有優勢。」他說。
據報導,印度軍隊已從美國緊急進口了二手的防寒服,能夠承零下40度的低溫,但與部署在該地區的印度軍隊人數比較,服裝數量明顯不足。
印度軍隊對這種極端條件並不陌生。多年以來,印度還在克什米爾山區(包括錫亞琴冰川)與巴基斯坦對峙,那裡的氣溫可能降至攝氏零下50度以下。自1984年以來,已有將近900名印度士兵和軍官在那裡死亡,其中大部分死於極端天氣或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