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蚊的末齡幼蟲,上邊是一個正常末齡蚊子幼蟲的大小
眾所周知,我們常說的蚊子指的是雙翅目蚊科下的幾千種飛蟲,只有雌蚊會吸血,蚊子的幼蟲(更正式的名字是孑孓,讀「潔絕」)在水面附近靠濾食藻類或其它有機渣渣長大。但和所有已知的蚊科成員不同,巨蚊屬的雌蚊不吸血,幼蟲是兇猛的的掠食者,以水裡的一切打得過的活物為食,當然也包括其它蚊子的幼蟲,如果有機會,甚至連同類也不放過。我以為巨蚊這種細思極恐的東西只是「西雙版納各種妖怪都會出現」理論的一個具象,再加上本來對水裡的東西興趣不大,回到黴都之後很快忘在腦後了。沒想到七月底例行檢查積水除蚊的時候,赫然看到了兩個暗紅色扭動的身影(上面的圖裡就是其中的一隻),體型遠超正常的蚊子幼蟲。哎?難不成是巨蚊?這個就是發現巨蚊的環境---隔壁小孩都饞哭了的玩具車裡查了查資料,發現巨蚊屬雖然喜歡森林環境,但近一百個種類的分布並不局限於熱帶(連東三省都有一種!),不過多樣性還是南方比較高,華南地區能出現在居民區附近的最可能是華麗巨蚊(Toxorhynchites splendens (Wiedemann, 1819))。雖然幼蟲也是可以鑑定種類的,但家裡既沒有解剖鏡我又懶得數它們身上的不同部位到底有幾根毛,不如養出來算了!北美洲的一種巨蚊(Toxorhynchites rutilus),顏值並不高,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legalcode)於是我翻盆倒罐強行找出幾條其它蚊子的幼蟲,一併放到塑料瓶裡養了起來。沒過幾天兩個巨蚊幼蟲先後化蛹,除了明顯大幾號,也沒感覺和普通的蚊子蛹有啥區別。快要羽化的蛹顏色變得很深,透過半透明的蛹殼能夠看到身上的色彩。蛹的側面和正面,已經能看清腿上的白斑了,正面像極了龍蝦,「頭」(其實是胸部)上兩個白白的角狀物是連接空氣的呼吸管
華麗巨蚊的雌雄和腹部末端的彩色毛簇。這個注射器針頭粗細的嘴啊,抑制不住腦補它要是真的能吸血得出多大個包……
華麗巨蚊既然是蚊科中的一員,舉手投足就免不了是一個超大號蚊子的形象,飛起來發出的嚶嚶嚶嚶嚶聲響和不適感也翻倍。只是巨蚊幼蟲期大殺四方的同時攝入了足夠的蛋白,成蟲只負責歲月靜好沾花惹草喝喝小甜水就能繁殖了。不像其它蚊科的種類素食長大營養缺乏,到了成蟲還要為了下一代冒著隨時被降維打擊的危險去吸血。正常蚊子吸血完全是為了下一代,不吸血的時候也會駐足花間補充糖分,圖裡是阿蚊屬的雌蚊(Armigeres.sp),這個屬的蚊子比較大,大到落到皮膚上都有感覺,往往還沒來得及下嘴就扁了。
巨蚊就這樣成了吸血的蚊科中的叛徒,但也成了蚊蟲生物防治的寵兒,除了能吃,巨蚊還有個優點就是特別扛餓,這大大降低了生物防治通常會出現的「兔死狗烹」困局——即使吃光積水裡的蚊子幼蟲,還可以幾十天不進食等待收割下一批新孵化的蚊蟲,從而可以長時間把蚊蟲控制在較低水平而不"自損八百"。有意思的是食性的改變並不能幫巨蚊擺脫其來自蚊科的宿命,可以感染普通蚊子的病毒(比如登革熱和日本腦炎)對巨蚊屬依然有效,這對一些蚊傳疾病的研究來說是個好消息:一個是體型更大的巨蚊更抗折騰,可以分離出更多的實驗材料;第二個是科研人員也不用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和這些帶病毒的吸血蚊子一起工作了。吸血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 1894)),中國原產,在華南主要傳播登革熱,這張照片是它的遺像噢既然巨蚊這麼強,為啥不趕緊用起來?一個是一些蚊子的幼蟲本身能夠感知危險的存在,實驗發現白紋伊蚊和中華按蚊的幼蟲在有巨蚊幼蟲存在的水體裡會非常雞賊的「貼邊」活動,降低被發現的風險;一個是巨蚊和傳病的蚊子的棲息地選擇並不能完全重合,例如體型更小的蚊子在很小的積水中就能繁殖,而巨蚊是不會在這些微量積水中產卵的,況且除了少數幾種,我們對巨蚊屬的分類和生物學了解都不多,尤其是在雌蚊自然產卵地點的選擇上。所以儘管世界各地都有過投放巨蚊控蚊的試驗,但效果參差不齊。一隻捕食白紋伊蚊幼蟲的三齡華麗巨蚊幼蟲,屁股上連著水面的是呼吸管,我一開始以為巨蚊幼蟲身上的發達的毛可能能夠幫助它們感受到獵物的存在,但實際觀察發現它們只會對出現在嘴邊一毫米附近的蚊子幼蟲有反應。一旦捕食成功,它們會像嘬麵條一樣把獵物整個吞下。最後,介紹巨蚊怎麼能不提大蚊呢,兩者除了名字裡都有一個「蚊」字,差了十萬八千裡。儘管大蚊看起來像極了巴掌大的蚊子,相當驚悚,但大蚊屬於大蚊科,幼蟲蛆狀生活在各種潮溼和有水環境中,成蟲口器退化不能進食,更別提咬人了。大蚊常常被燈光吸引進到屋子裡,成為社交媒體和新聞上常常出現的「震驚!xxx驚現20cm巨蚊」。最後還要給自己插一條廣告:號主在招募西雙版納食葉昆蟲與環境適應志願者,詳情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瀏覽。
參考文獻和更多閱讀: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陳寶麟. (1997).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雙翅目目 蚊科(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
Collins, L. E., & Blackwell, A. (2000). The biology of Toxorhynchites mosquitoe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biocontrol'agents. Biocontrol News and Information, 21(4), 105N-116N.
Rosen, L. (1981). The use of Toxorhynchites mosquitoes to detect and propagate dengue and other arboviru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30(1), 177-183.
Zuharah, W. F., Fadzly, N., Yusof, N. A., & Dieng, H. (2015). Risky behaviors: effects of Toxorhynchites splendens (Diptera: Culicidae) predator on the behavior of three mosquito species.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15(1).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圖片遵循知識共享協議(CC),可自由進行包括商業用途的更改和使用,但使用時必須利用相同的協議進行共享。文字和其餘圖片均為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其它形式的轉載請主頁留言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謝謝資瓷(,, ●ω● ,,)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