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日電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科學家,也讓這一獎項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所獲成果,長期以來為人類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現整理近1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如下:
2015年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採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
2014年
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和挪威兩位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萊特•莫索爾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3年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和蘭迪-W.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在細胞內運輸系統領域的新發現,三人發現了細胞囊泡交通的運行與調節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2年
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1年
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巴特勒和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爾曼因「他們對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拉爾夫 •斯坦曼也因「他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共同獲得該獎。
2010年
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傑弗裡•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09年
澳大利亞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美國科學家卡羅爾•格雷德和英國科學家傑克•紹斯塔克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08年
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愛滋病病毒)」同獲該獎。
2007年
美國科學家馬裡奧•卡佩奇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爵士以及美國科學家奧利弗•史密斯因為「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06年
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厄和克雷格•梅洛因為「發現了RNA幹擾——雙鏈RNA引發的沉默現象」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