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

2021-01-10 科學網
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京舉行 激勵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

大會主席、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

 

 

□本報記者 陸琦

 

12月17日~22日,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餘名數學家齊聚一堂,交流數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探討數學教育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

 

「自1998年以來,華人數學家大會對促進中國本土數學家與海外華人數學家之間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本土數學家與海外數學家通過這個平臺建立起合作,邀請國內數學家和學生赴海外交流,共同進行研究等等。」12年的成績讓大會主席丘成桐很欣慰。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和晨興集團創辦人兼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啟宗於1998年共同發起,每3年一屆,已經成為全球華人科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本屆大會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

 

「男女數學家,能力差不多」

 

大會開幕式上頒發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最高獎項——晨興數學獎。晨興數學獎被譽為「華人菲爾茨獎」,頒予傑出華人數學家,藉此鼓勵他們追求數學真理。金獎及銀獎得主均是45歲以下,在純數學及應用數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數學家。

 

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慕道、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數學系 Robert W與Lynne H. Browne 講座教授鄔似珏分別因在微分幾何與幾何偏微分方程、對二維和三維水波問題小振幅解的整體適定性作出的傑出貢獻獲得晨興數學金獎。鄔似珏因此成為晨興數學獎歷史上首位獲得金獎的女數學家。

 

鄔似珏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比較安靜,愛看書。

 

「與男性數學家相比,能力上看差不多。」鄔似珏以自己的兩個學生為例解釋了男女數學家的差別:男生即便得不到認可也仍然會做,「錯了就錯了,還是要去做」;但女生則不會這樣,「女生如果不懂就不去做了,她們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哈佛大學統計學系教授及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劉軍因對蒙特卡洛推理的重要貢獻獲得晨興應用數學金獎。

 

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陳榮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陳猛、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傅吉祥及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魏軍城4人獲得晨興數學銀獎,其中陳榮凱、陳猛成為晨興數學獎歷史上首次獎勵大陸與臺灣數學家合作研究的獲獎者。

 

「從針對中學生的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到針對大學生的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再到針對華人學者的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的晨興數學獎,都是為了激勵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丘成桐說,「12年來,所有的晨興數學獎得主都從未停下過數學研究的腳步,這很難得,有些得了菲爾茨獎的人都不再作研究了。」

 

與此同時,大會還頒發了陳省身獎和ICCM國際合作獎。

 

「學習數學大師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本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召開之際,也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00周年、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誕辰99周年。為此,本屆大會隆重紀念了這兩位著名的數學家,以表達對他們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敬意,同時號召當代華人數學工作者向他們學習,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數學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紀念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和丘成桐分別作為華羅庚、陳省身的學生代表,深情回顧了兩位前輩的生平與研究工作。

 

王元說,華羅庚26歲時就表現出了數學才能。他寫了一篇文章,指出一名教授在一篇論文中的錯誤,提出了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觀點。這引起了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他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工作。華羅庚到清華後師從楊武之教授,從此開始了在數論方面的系統學習。「除了在研究工作方面的貢獻,華羅庚花了很大力氣培養人才,所以受他影響和幫助的學者,現在已有四五十位成為院士。」王元回憶道。

 

「我的老師陳省身先生對我的職業發展和數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丘成桐深情地說,嘉當是微分幾何的祖父,而陳省身是現代微分幾何之父,他們合力創造了一門美妙而豐富的學科,影響遍及數學與物理的每個分支。在去世前,恩師陳省身說他就要去見古希臘的那些偉大的幾何學家了。毫無疑問,他的成就堪與這些大幾何學家比肩。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發言中指出,華羅庚、陳省身都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也都是清華人愛戴和尊敬的傑出校友。清華人深切懷念這兩位大師,不僅因為他們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對清華數學學科發展的獨到貢獻;更在於他們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治學風範,為清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大力繼承和發揚華羅庚、陳省身等老一代學者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他們熱愛科學、服務社會的崇高品格,學習他們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學習他們不斷探索、勇於鑽研的創新勇氣,學習他們誨人不倦、扶植後輩的教育風範,做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則鼓勵中青年學者學習華羅庚、陳省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瞄準世界科學前沿與國家的戰略需求,勇於創新,敢於攀登,鍥而不捨,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和世界數學科學的發展作出重大的創新成果。

 

「耐得寂寞做學問」

 

「只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學生,而中國研究數學的老師大都很安分,不願研究新的東西,30多年來,中國數學界在數論、幾何等數學新領域很少涉及,而且許多人作研究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丘成桐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中國數學與世界高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而要縮小這種差距,丘成桐認為,不是一兩年就能夠做到的,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減少幹預,不要外行領導內行。「國內學界大拿與院士級專家,應給予年輕人更多的創造性空間,甚至允許年輕人能按照自身想法『另立門派』從事科學研究,而不是眼下這般讓學生完全依照導師的路逕行進。」

 

「從近幾十年來國內各種數學競賽中可看到,中國學生中不乏數學天才。但獲得眾多國際獎項的中國學生中,卻鮮有能成為數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不得不引起深思!」丘成桐感慨道。

 

丘成桐指出,由於參加高考和奧賽的原因,中國孩子的數學基礎並沒有打好。數學是作研究,奧數是做題目,兩者一點關係都沒有。獲得奧數金獎只能證明考試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

 

對此,晨興集團聯席創辦人陳樂宗表示,做學問的關鍵不是解題,而是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解題的過程比最終的答案更重要。

 

陳樂宗認為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要讓年輕人有創新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讓他們有多一點的自由空間,讓年輕人多點機會接觸到大師,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靈感。

 

「我們那個年代,最高的目標就是要成為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對華人是非常大的激勵,大家都很嚮往科學。但是今天,許多年輕人的偶像可能就是明星、大款,對科學的崇尚已經非常淡漠了。」

 

陳樂宗希望在年輕人的心裡重新樹立科學的地位,希望年輕人能夠多投入科學事業,為中國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要做到世界頂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用功,要長期堅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丘成桐語重心長地說。

 

《科學時報》 (2010-12-28 B3 綜合)

相關焦點

  • 強基計劃解讀: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強基班的培養目標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探索數學重大問題,為國家培養具有突出數理基礎和創造性才能的從事「數學與應用數學」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研究人才。開展強基計劃重點班優秀人才培養,深入實施「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繫結合」與「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創新培養模式,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
  • 丘成桐怒斥2020丘賽清華排名:一流大學的數學人才該怎麼培養?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面對清華在第十一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中的成績,丘成桐又一次「憤怒」了,這些話似乎呼應了他之前公開表達過的隱憂:「如果不重視基礎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
  • 清華啟動丘成桐數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本報訊(記者 雷嘉)免高考入讀清華數學專業,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高一、高二乃至初三學生都可報名。清華大學近日宣布,從2021年起啟動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招生,每年全球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
  • 首批「北大數學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中學名單:黃岡中學等入選
    2020年1月8日,「北大數學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籤約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院士、北大數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副院長史宇光教授、北京大學科研部海外項目辦公室主任範少鋒、二十三所中學的相關負責人和數學學院部分教師代表出席儀式。
  • 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新聞—科學網
    院士專家熱議
  • 北大數學「拔尖計劃」十年記:打造數學高地 培養一流人才!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是「一號院系」的築夢計劃計劃實施十年來一系列拔尖人才培養舉措以及自由、包容的學術氛圍自2009年始,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啟動了數學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分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及統計兩個方向選拔培養數學領域的優秀本科生,經過10年的探索和實踐,已逐步形成「一手抓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學科基礎;一手抓科研訓練,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 清大推出「丘成桐數學 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本報訊 據央視新聞消息,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將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優秀中學生,採用本博銜接模式,為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培養領軍人才,成功入圍的國內學生無需高考即可被單獨錄取。
  •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院士專家共商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新聞...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數學大師丘成桐:「以目前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
    數學大師丘成桐曾經發表驚人言論,「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他認為,目前國內的本科教育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名教授不帶本科生,卻帶了30個研究生。大學生的基礎水平,尤其是修養和學風在不斷下降。如此觀點,不知各位怎麼看?
  • 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清華大學試圖開闢一個「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經教育部批准,近日,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優秀中學生,為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培養領軍人才。清華將成立書院,將他們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如果成功入圍,國內學生無需參加高考即可被清華大學錄取。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從北京到武漢,從南望山到未來城,學校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湖北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四個不同歷史時期,歷經滄桑和磨難,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優秀人才,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值得驕傲的奮進之筆。  立足國家需求 培養拔尖地質人才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 豌豆思維與清華同頻共振, 推動數理人才培養
    但是,更深一層含義,則是期望少兒數理思維賽道回歸「教育」的本質,為中國培養更多優秀的數理人才。這一深層考慮奠定了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重要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的綜合出版單位。目前,清華大學出版社形成了大學本科計算機專業教材和大學本科非計算機專業教材、高職高專計算機教材、計算機應用技術類圖書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圖書等層次完整、種類齊全的圖書品種結構。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精神狀態。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首先應當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內涵。
  • 丘成桐:從明治維新到二戰前後中日數學人才培養之比較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教授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 要特別注重國際視野下的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人才培養,尤其是人文學科的人才培養,比較容易忽視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民族復興的大局下,文科生的國際視野需要大大提升。
  • 頂級數學家,從娃娃抓起: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中國數學的總體是大而不強,而為了改變現狀、培養頂級數學家,國內高校做了各種嘗試。近日,清華大學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作為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的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非常地重視基礎學科的建設,長期關注國內數學的發展。此次計劃的發布,意在為中國培養頂尖的數學家。
  • 面對綜改,高校如何培養氣象人才?
    雖然官方隨即予以否認,但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經費分配的巨大懸殊、就業難等高校敏感問題引起熱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王欣認為,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很多就集中在「結構性矛盾」上。  「一些高校不顧社會需求,盲目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開設很多專業,追求博士點、碩士點的設置數,但從招生到畢業分配都出現困難。高校綜改主要針對的就是就業問題。」王欣說。  氣象人才培養高校同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