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主席、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
□本報記者 陸琦
12月17日~22日,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餘名數學家齊聚一堂,交流數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探討數學教育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
「自1998年以來,華人數學家大會對促進中國本土數學家與海外華人數學家之間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本土數學家與海外數學家通過這個平臺建立起合作,邀請國內數學家和學生赴海外交流,共同進行研究等等。」12年的成績讓大會主席丘成桐很欣慰。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和晨興集團創辦人兼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啟宗於1998年共同發起,每3年一屆,已經成為全球華人科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本屆大會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
「男女數學家,能力差不多」
大會開幕式上頒發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最高獎項——晨興數學獎。晨興數學獎被譽為「華人菲爾茨獎」,頒予傑出華人數學家,藉此鼓勵他們追求數學真理。金獎及銀獎得主均是45歲以下,在純數學及應用數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數學家。
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慕道、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數學系 Robert W與Lynne H. Browne 講座教授鄔似珏分別因在微分幾何與幾何偏微分方程、對二維和三維水波問題小振幅解的整體適定性作出的傑出貢獻獲得晨興數學金獎。鄔似珏因此成為晨興數學獎歷史上首位獲得金獎的女數學家。
鄔似珏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比較安靜,愛看書。
「與男性數學家相比,能力上看差不多。」鄔似珏以自己的兩個學生為例解釋了男女數學家的差別:男生即便得不到認可也仍然會做,「錯了就錯了,還是要去做」;但女生則不會這樣,「女生如果不懂就不去做了,她們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哈佛大學統計學系教授及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劉軍因對蒙特卡洛推理的重要貢獻獲得晨興應用數學金獎。
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陳榮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陳猛、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傅吉祥及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魏軍城4人獲得晨興數學銀獎,其中陳榮凱、陳猛成為晨興數學獎歷史上首次獎勵大陸與臺灣數學家合作研究的獲獎者。
「從針對中學生的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到針對大學生的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再到針對華人學者的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的晨興數學獎,都是為了激勵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丘成桐說,「12年來,所有的晨興數學獎得主都從未停下過數學研究的腳步,這很難得,有些得了菲爾茨獎的人都不再作研究了。」
與此同時,大會還頒發了陳省身獎和ICCM國際合作獎。
「學習數學大師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本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召開之際,也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00周年、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誕辰99周年。為此,本屆大會隆重紀念了這兩位著名的數學家,以表達對他們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敬意,同時號召當代華人數學工作者向他們學習,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數學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紀念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和丘成桐分別作為華羅庚、陳省身的學生代表,深情回顧了兩位前輩的生平與研究工作。
王元說,華羅庚26歲時就表現出了數學才能。他寫了一篇文章,指出一名教授在一篇論文中的錯誤,提出了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觀點。這引起了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他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工作。華羅庚到清華後師從楊武之教授,從此開始了在數論方面的系統學習。「除了在研究工作方面的貢獻,華羅庚花了很大力氣培養人才,所以受他影響和幫助的學者,現在已有四五十位成為院士。」王元回憶道。
「我的老師陳省身先生對我的職業發展和數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丘成桐深情地說,嘉當是微分幾何的祖父,而陳省身是現代微分幾何之父,他們合力創造了一門美妙而豐富的學科,影響遍及數學與物理的每個分支。在去世前,恩師陳省身說他就要去見古希臘的那些偉大的幾何學家了。毫無疑問,他的成就堪與這些大幾何學家比肩。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發言中指出,華羅庚、陳省身都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也都是清華人愛戴和尊敬的傑出校友。清華人深切懷念這兩位大師,不僅因為他們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對清華數學學科發展的獨到貢獻;更在於他們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治學風範,為清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大力繼承和發揚華羅庚、陳省身等老一代學者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他們熱愛科學、服務社會的崇高品格,學習他們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學習他們不斷探索、勇於鑽研的創新勇氣,學習他們誨人不倦、扶植後輩的教育風範,做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則鼓勵中青年學者學習華羅庚、陳省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瞄準世界科學前沿與國家的戰略需求,勇於創新,敢於攀登,鍥而不捨,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和世界數學科學的發展作出重大的創新成果。
「耐得寂寞做學問」
「只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學生,而中國研究數學的老師大都很安分,不願研究新的東西,30多年來,中國數學界在數論、幾何等數學新領域很少涉及,而且許多人作研究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丘成桐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中國數學與世界高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而要縮小這種差距,丘成桐認為,不是一兩年就能夠做到的,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減少幹預,不要外行領導內行。「國內學界大拿與院士級專家,應給予年輕人更多的創造性空間,甚至允許年輕人能按照自身想法『另立門派』從事科學研究,而不是眼下這般讓學生完全依照導師的路逕行進。」
「從近幾十年來國內各種數學競賽中可看到,中國學生中不乏數學天才。但獲得眾多國際獎項的中國學生中,卻鮮有能成為數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不得不引起深思!」丘成桐感慨道。
丘成桐指出,由於參加高考和奧賽的原因,中國孩子的數學基礎並沒有打好。數學是作研究,奧數是做題目,兩者一點關係都沒有。獲得奧數金獎只能證明考試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
對此,晨興集團聯席創辦人陳樂宗表示,做學問的關鍵不是解題,而是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解題的過程比最終的答案更重要。
陳樂宗認為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要讓年輕人有創新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讓他們有多一點的自由空間,讓年輕人多點機會接觸到大師,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靈感。
「我們那個年代,最高的目標就是要成為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對華人是非常大的激勵,大家都很嚮往科學。但是今天,許多年輕人的偶像可能就是明星、大款,對科學的崇尚已經非常淡漠了。」
陳樂宗希望在年輕人的心裡重新樹立科學的地位,希望年輕人能夠多投入科學事業,為中國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要做到世界頂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用功,要長期堅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丘成桐語重心長地說。
《科學時報》 (2010-12-28 B3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