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關於仙蜜果的形態特徵以及地位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仙蜜果在分類學上有怎樣的地位?
一、分類概況:仙蜜果屬於分類上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離瓣花亞綱、仙人掌科(Cactaceae)、柱仙人掌亞科、量天尺(Hylosereus)。根據資料,本屬有十八種。自古以來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栽培的Hylosereus mdatus被稱為三稜矢或霸王花。近年來,隨著各種形態的變化,由於顏色鮮豔的仙人掌系水果的投入,出現了一系列新雅的水果名,例如,赤龍果、火龍果、黃龍果、金龍果、祥龍果等,都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的同屬水果。許多學者把這些統稱為仙蜜。
仙人掌科隸屬於多肉植物(Succu lere.Plants)。所謂多肉植物,即是其某些器官特別肥厚膨大,具有特殊的蓄水能力、耐乾燥的植物的總稱。仙人掌植物是多肉植物中最大的一個科。由此可知,仙蜜果屬的植物既可統稱為仙人掌類植物,亦可泛稱為多肉植物。
二、仙蜜果在分類學上的難點:仙人掌科大約有140餘屬,2000種以上,由於大部分屬、種皆由國外引入,中文名很不統一,有的種類仍無中文名。本書提到的紅龍果、火龍果、黃龍果等,皆是近年商貿流通中或某些學者新擬的果名。至於屬種分類問題,分類學家至今尚有爭議。
仙蜜果有什麼樣的形態及生長特徵?
當人們提起仙人掌類植物時,總會把它與「幹不死的植物」或與生於大漠、乾旱地帶的植物聯繫在一起。仙蜜果的植物是美洲熱帶雨林的原產,仙人掌類植物的耐早性,也適用於陰涼和空氣溼度高的環境。且有攀附於其他植物,利用腐殖質生長發育的習性。筆者在廈門市同安區野外栽培的仙蜜果,遇乾旱無雨,連續1個月不澆水,植株仍能存活。但在嚴重缺水或缺肥情況下,植株開的花或結的果易萎縮、脫落,或果實提早成熟,個小長不大。因此,在栽培管理中,掌握生態特性是栽培管理的重要環節。
一、植株的形態:自然界的高等植物都有根、莖、葉器官,而仙蜜果植物與仙人掌類植物一樣,根、莖、葉3種器官在形態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其葉已經完全消失,葉片器官的光合作用和養分生產功能已被粗大而多汁的柱狀異常莖所取代。莖的表皮和皮層內有貯水組織,且非常的肉質化,莖的中央有起運輸作用的輸導管組織。
二、根:仙蜜果植株的根非常發達,植株的柱面會生長攀附根,攀附根可沿著附著物延伸至土壤中,有的長達數米。根的吸收能力、滲透能力強。根深入土壤中,可以伸展很遠。在莖橫切面的斷面層上,維管束周圍可長出吸收根。在莖面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長出攀附根,攀附能力極強。植株能沿著垂直的、光滑的灰面牆攀援。攀附根在牆面不起吸收營養物質與水分的功能,但在遇有腐殖質養分物質時,也能起到吸收的作用。若其下方為土壤時,攀附根也可以向下延伸人土,起著吸收作用的功能。
三、刺座、刺:仙蜜果植物體的莖與大部分仙人掌類植株一樣,是具有刺座(amole)的器官,也被稱為刺窩或小窩,是仙人掌類植物特有的器官,是狀構造,呈圓形。仙蜜果刺座上著生刺,每個刺座有3到6根短而尖的刺,按生長位置可分為兩種神:中央刺(中央刺)和輻射刺(周刺)。刺的樹木、形狀及排列是分類學上的重要依據。輻射刺的排列呈放射狀,數目較多,而且細短。中央刺數目往往較少而較粗較長。
(一)形態:仙人掌類刺的形態變化較大,有角狀、針狀、絲狀等,橫斷面有圓形、多角形,表面有平滑狀、鋸齒狀、環狀、鞘狀等之分。而仙蜜果植株的刺一般為針狀,橫斷面圓形,表面光滑。
(二)顏色:仙人掌類的刺有黃色、白色、灰色、鮮紅色、褐色、黑色等。仙蜜果植株的刺新嫩時為白色,老刺為褐色。刺的數目、長短與顏色有時還受栽培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日光弱,澆水較多時,在刺的色澤暗、發育差、乾燥、陽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下,刺的發育好、粗而多。
仙蜜果的刺座是由植株體的腋芽退化發育而成,刺座實際上為一短縮枝,是葉的變態器官。它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能防止動物齧食植株體和果實;二是可以減弱太陽輻射對植株的影響,縮小蒸騰作用,極大地減少水分蒸發消耗量,使植株體適應乾燥或炎熱的環境。
本期關於仙蜜果形態等就到這裡啦,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