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形態特徵:
豬籠草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莖木質或半木質,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於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葉一般為長橢圓形,末端有籠蔓,以便於攀援。在籠蔓的末端會形成一個瓶狀或漏鬥狀的捕蟲籠,並帶有籠蓋。豬籠草生長多年後才會開花,花一般為總狀花序,少數為圓錐花序,雌雄異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濃烈,轉臭。其觀賞性無法與捕蟲籠相比。果為蒴果,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
捕蟲籠:種植豬籠草的主要目的是觀賞其奇特的捕蟲器官——捕蟲籠。豬籠草的捕蟲籠發育自籠蔓的末端。當一片新的葉片生長出來時,在籠蔓的末端便已帶有一個捕蟲籠的雛形。
在初期,這個雛形的表面覆有一層毛被,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脫落。捕蟲籠的雛形一開始是黃褐色,扁平的,長到1~2cm時,漸漸轉為綠色或紅色,並開始膨脹。在籠蓋打開前,捕蟲籠上就已出現了其特有的顏色、花紋和斑點。籠蓋打開後,籠口處的唇會繼續發育,變寬變大,並會向外或向內翻卷。同時唇開始呈現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會帶有不同顏色的條紋。此時的捕蟲籠已成熟,約幾天後即可觀察到有昆蟲落入其中。
豬籠草的每一張葉片都只能產生一個捕蟲籠,若捕蟲籠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損壞了,原來的葉片並不會再長出新的捕蟲籠,只有新的葉片才會長出新的捕蟲籠。
豬籠草的捕蟲籠由籠身,籠蓋組成。籠身具有籠口、唇、翼、消化腺、蠟質區等結構,籠蓋具有蜜腺、蓋龍骨等結構。此外,部分豬籠草的捕蟲籠還具有附屬物。籠蔓尾出現於籠身與籠蓋的銜接處。同時,同一種豬籠草的捕蟲籠會長出兩種不同形態的捕蟲籠。為此常會造成分類上的麻煩,使人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豬籠草。
在東南亞地區,當地人會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的捕蟲籠作為容器烹調「豬籠草飯」。他們將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蟲籠中進鍋蒸熟。「豬籠草飯」的做法類似粽子,是一種當特色食品,很具有東南亞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