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齒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bicalcarata),又稱二距豬籠草,是婆羅洲西北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來源於拉丁文,「bi」意為「二」,「calcaratus」意為「尖狀物」,指其兩個尖齒狀結構。二齒豬籠草為蟻棲植物,與弓背蟻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的關係。因此,其缺少許多豬籠草食蟲性特徵,包括其不具備粘彈性和高酸度的消化液,捕蟲籠內表面不具備蠟質區,甚至可能缺乏功能性的消化酶。
二齒豬籠草為婆羅洲西北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學名意思是「有尖牙的瓶狀體植物」。二齒豬籠草的植株是豬籠草屬中體型最大的,能攀爬到20米的林冠。
1873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根據勞氏(Hugh Low)及奧多阿多·貝卡利(Odoardo Beccari)在婆羅洲收集的標本,發表及描述了二齒豬籠草。
二齒豬籠草是婆羅洲的特有種。它一般生長在包括沙撈越(Sarawak)、沙巴(Sabah)、加裡曼丹(Kalimantan)和汶萊(Brunei)這些島嶼西部沿岸的泥炭沼澤森林裡。
它一般生長在當地甚為普遍的龍腦香科的紅柳桉蔭下。二齒豬籠草亦會在荒原森林,甚至在沙撈越及東加裡曼丹的石楠林中生長。它們經常與蘋果豬籠草(N.ampullaria)在同一區域生長。
二齒豬籠草常生長於陽光充裕且空氣溼度極高的原始泥炭沼澤森林中。二齒豬籠草的根系很淺,只分布在最上層的泥炭和落葉層中,大約只有25cm深。在這層之下的土壤含有高濃度的單寧和生物鹼,對於二齒豬籠草來說是有毒性的。
二齒豬籠草會讓一種螞蟻在其空心籠蔓中築巢。這種弓背蟻(Camponotus schmitzi)在1933年被發現,屬於數量極多並且廣泛分布的弓背蟻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