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王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rajah),又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及豬王豬籠草,是婆羅洲馬來西亞沙巴坦布幼崑山附近及基納巴盧山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馬來王豬籠草僅生長於蛇紋石土壤基質中,特別是有地下水滲出、土壤鬆散且長期溼潤的地區。其海拔分布範圍為1500米至2650米,因此馬來王豬籠草被認為是高山或亞高山植物。
學名由來
1859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描述了馬來王豬籠草,並以沙撈越第一任白人拉惹詹姆士·布魯克的稱號命名了馬來王豬籠草。長期以來,王侯豬籠草的學名為「Nepenthes Rajah」,其由專業名詞派生而來。但這並不準確,實際上應為「布魯克馬來王豬籠草」(Rajah Brooke's Pitcher Plant),可是該名稱卻很少使用。此外,馬來王豬籠草有時也被稱為「巨型馬來西亞豬籠草」(Giant Malaysian Pitcher Plant)或「巨型豬籠草」(Giant Pitcher Plant),而二名法學名仍最為常用。其種加詞「rajah」來源於馬來語,意為「王」,再加上其捕蟲籠無可比擬的巨大尺寸,其通常被解釋為「豬籠草之王」。
生存條件
馬來王豬籠草只生長在蛇紋石土壤基質中,特別是在土壤鬆散和溼潤的土壤中。
分布區域
該物種的海拔範圍在1500到2650米之間,因此被認為是高地或亞高山植物。由於它的局部分布,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並在附錄I上列出。
形態特徵
幾乎像其他豬籠草一樣,豬籠草是一種藤本植物。莖通常沿著地面生長,但當它接觸到一個支持物時,它就會嘗試攀爬。莖相對厚(≤30毫米),可能達到6米長,雖然很少超過3米。有的特殊個體的籠子可高達40釐米,容積能達到3.5升,可以裝下2.5升的消化液,普通個體大多不超過200m毫升。
栽培進展
自從1881年被引入栽培以來,豬籠草一直是一種廣受歡迎的物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其稀有、價格貴和特殊的生長需求,這種植物很少出現在私人收藏中。然而,近年來組培養技術的進步導致價格急劇下降,而現在,馬來王豬籠草的種植相對廣泛。
來源:360百科 四三網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