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豬籠草N. campanulata,種加詞「campanulata」意為鐘形,描述的正是它捕蟲籠的形狀,它原產於婆羅洲,分布範圍十分狹窄。
風鈴豬籠草整體短小,莖有20~50釐米長,4毫米厚。籠蔓短而硬,很少超過4釐米長,可謂是十分迷你,是最小的豬籠草之一。不同於其他的豬籠草,風鈴豬籠草只有一種形態的捕蟲籠,捕蟲籠的翼(wing)變成了一對突起。
風鈴豬籠草的身世可以說是十分曲折,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讓小編來講述一下它的發現過程吧。
「
1957年9月9日,51歲的印度尼西亞植物學家、茂物(Bogor)植物園的林業研究所負責人A.J.G. 'Doc' Kostermans博士,第一次在Ilas Bungaan山發現風鈴豬籠草。在這次發現中,他還發現了馬普魯巖山豬籠草(N. mapuluensis)。他在記錄中這樣寫道:「我當時在桑庫利朗(Sangkulirang)的林業部工作,我剛剛完成了對於Ilas Bungaan上遊地區的一個生長有類似開花植物的巖壁研究。經過了10天的尋找,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黃色的巖壁,走近才發現這個是黃色是因為約50米高的巖壁上面附滿了豬籠草。我砍了一些樹枝做成梯子爬上去。這種豬籠草沒有開花也沒有結實。」
而風鈴豬籠草的發表則是要在16年後,1973年由日本植物學家成雄倉田(Shigeo Kurata)發表公布,他發表的依據是一個存於新加坡植物園標本館的編號為Kostermans 13764的標本,並不是實物。
不幸的是,在十幾年的1983年,一場森林大火燒毀了風鈴豬籠草的原產地。所有已知的野外分布在1991年底到1992年初也全部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野外找不到風鈴豬籠草,那時人們普遍認為風鈴豬籠草已經滅絕了。
直到1997年,被豬籠草屬植物專家,植物攝影師李晨Ch'ien Lee在砂拉越的古農姆魯國家公園(Gunung Mulu)的石灰巖懸崖上重新發現,和最初發現地之間的距離整整有400公裡。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還分布於其他地區。不管怎麼說野外的風鈴豬籠草總是那麼彌足珍貴,風鈴豬籠草暫列於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
文:張如瑤 圖:網絡
上海植物園祝您2019」豬」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