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品種,全身都有絨毛,密集程度和有腺豬籠草(N.glandulifera)有的一拼。上位籠呈黃綠色,瓶口寬闊而瓶身細長,最高可達25cm。瓶蓋基部下方有一個尖鉤狀突起,這個特徵只在細毛豬籠草(N.pilosa)和胡瑞兒豬籠草(N.hurelliana)上出現過。
產於婆羅洲北部,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和砂拉越(Sarawak)高山中的苔蘚森林(mossy forest)。
(紅色區域為陳氏豬籠草分布區草圖)
這裡經常性或季節性的環繞著雲霧,也稱為雲霧森林。地面和植被上通常覆蓋著豐富的苔蘚,持續性的雲霧環繞著植被,也減弱了陽光及蒸發。大多數降水是以霧氣凝結的形式出現的,霧氣先凝結於葉片上,再滴落至地面。
陳氏表面的絨毛,能非常有效的收集霧氣凝結的水分。
陳氏的名字來源於馬來西亞自然歷史出版社的常務董事,博物學家陳周倫(Chan Chew Lun)。
這個品種在2006年正式命名前,一直被大家當作細毛豬籠草(N.pilosa,現在是另一種顏色完全不一樣的品種),故2006年之前人工種植的細毛基本上都是陳氏。
陳氏是很好養的中-高地豬籠草,在北京夏季基本不會縮水,就是生長速度比較慢。光照方面沒有特殊要求,半日照到明亮散射光都可以,也看不出明顯差別。是比較適合小缸種植的品種。
陳氏1號:2015年4月購得。由於冬季需要卷棉被保溫,導致缺光,所以籠子基本沒啥看頭。
陳氏2號:老徐寄養的
BE出售過新加坡植物園捐贈的單個個體的克隆(BE-3673),以及無菌播種的實生苗(BE-3434,目前無法確定是否為雜交)。
(BE-3673,陳氏)
在野外,陳氏和維奇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chaniana x veitchii)是比較常見的,BE也出售過這個雜交種,不過似乎不是很受歡迎?
(BE-3137,陳氏交維奇)
MT還出售過一款風鈴豬籠草和它的雜交種N. campanulata x chaniana,看到這交種的父母本時,我的期待值還是蠻高的。但我看過「臺灣蝕」給出的照片,不太理解為什麼出現了有斑點的個體
(「臺灣蝕」的風鈴交陳氏圖片)
對於有條件養中、高地豬籠草的愛好者,陳氏也算是一個極有特色的收藏品種吧。
歡迎關注IM農場的微信公眾號:imnongchang
會不定期給大家帶來最新最有趣的食蟲植物圈裡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