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豬籠草,拉丁名是Nepenthes mirabilis,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石竹目、豬籠草科的一種植物。
其不善攀爬,很少爬到60cm以上的地方。它的莖可長達8m,直徑達10mm,成圓柱形。節間距可達10cm。葉片革質帶柄。葉片呈湯匙形至長橢圓形,可長達2cm,寬至6cm。葉片末端向內凹陷。各有1~3條縱脈從中脈的兩側分出。籠蔓約有50cm長。長毛豬籠草的下位籠和上位籠都很小。呈壺形至卵形。捕蟲籠可高達25cm,寬至9cm。在捕蟲籠前部有一對小於15mm寬的翼,上位籠的翼較不明顯。捕蟲籠的唇傾斜,連接至蓋子基部。捕蟲籠內表面有豐富的蜜腺,密度為每平方釐米200~1300個。唇呈圓柱型,約有20mm寬。唇上有發達的唇齒和唇肋。蓋子為心形,末端尖狀。在捕蟲籠蓋子的後方有一條不長於20mm的籠蔓尾。長毛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40cm,花軸可達20cm。小花梗為絲狀,可達15mm長。萼片為圓形至橢圓形,約有4mm長。長毛豬籠草全株有茂密的棕色毛被。
長毛豬籠草分布於海拔2300~3240m的地區,大部分生長於海拔3047m。長毛豬籠草的籠子是一種變態葉,因此它像其他植物的葉子一樣也會衰老枯死。一般來說,適宜條件下每個籠子可以存活若干個月。當它已經枯萎時,可以將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來更漂亮,但這純粹是為了好看,而與植株的健康無關。長毛豬籠草無休眠期。長毛豬籠草的生長適溫為25~30℃,3~9月為21~30℃,9月至翌年3月為18~24℃。冬季溫度不低於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10℃以下溫度,葉片邊緣遭受凍害。長毛豬籠草對水分的反應比較敏感。豬籠草在高溼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生長期需經常噴水,每天需4~5次。如果溫度變化大,過於乾燥,都會影響葉籠的形成。長毛豬籠草為附生性植物,常生長在大樹林下或巖石的北邊,自然條件屬半陰。夏季強光直射下,必須遮蔭,否則葉片易灼傷,直接影響葉籠的發育。但長期在陰暗的條件下,葉籠形成慢而小,籠面彩色暗淡。土壤以疏鬆、肥沃和透氣的腐葉土或泥炭土為好。盆栽上常用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樹皮屑的混合基質。
它常見於基納巴盧山和坦布幼崑山的山頂附近。長毛豬籠草是所有婆羅洲豬籠草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也只有產於紐幾內亞的藍姆豬籠草也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長毛豬籠草通常生長於長滿水苔的森林和亞高山林中。常生長於其間的灌木和野草中。它生長的相對乾燥的土壤上,但周圍的環境常常雲霧繚繞,空氣溼度較高,幾乎達到100%。長毛豬籠草也像其他產於基納巴盧山地區的豬籠草一樣,生長於泥炭上。
長毛豬籠草由約瑟夫·道爾頓·胡克於1852年正式發表公布。他還附上了一幅彩色的插圖。長毛豬籠草的標本最早由勞氏和斯賓塞·聖約翰在基納巴盧山上收集的。在1858年出版的《柯蒂斯植物學雜誌》上,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的父親威廉·傑克遜·胡克錯誤的將一張維奇豬籠草上位籠的圖片標記為長毛豬籠草。也在這一年,法國人路德維希將長毛豬籠草的描述發表在了法國出版物《歐洲溫室與花園植物志》上。1859年,胡克再次講他對長毛豬籠草的描述和對他的分類發表在了《林奈學會會報》上。胡克的插圖和描述還被斯賓塞·聖約翰轉載在他1862年出版的專著《遠東森林生活》中。在B·H·丹瑟1928年出版的開創性專著《荷蘭屬印度的豬籠草屬植物》中將長毛豬籠草與愛德華豬籠草看作為同一種植物。為此他還修改了對長毛豬籠草的描述和判斷法。
20世紀開始,豬籠草的觀賞價值引起園藝的廣泛重視。食蟲囊上的鮮紅蓋子,就像山花樣地爛漫,引人注目;陽光下瓶體如同工藝品般晶瑩剔透、吹彈可破。歐美地區,把豬籠草為觀賞植物已很普遍。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花市場上,也能見到它迷人的身姿。吊盆培植,葉籠捕蟲器自然下垂,點綴於客廳花架,懸掛庭院廊道,優雅別致,盡顯絢麗風採。
藥材形態:乾燥的莖葉,以葉先端之囊狀體為主。葉片紙質,多破碎;長圓形或披針形;上面灰褐色而染有紫潤,葉脈清晰,下面暗棕色:主脈凸出延長成卷鬚,約與葉等長,卷鬚先端連一囊狀休。囊狀體多已壓扁,頂端連一囊蓋;外表棕褐色至棕黃色,較皺縮,內表面紅棕色至黃棕色,平滑,密布腺點;囊的底部常殘存昆蟲屍體碎片。採集:秋季採收,切段曬乾。產地:多生於向陽的潮溼地帶。分布廣東、廣西和海南。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糖類、蒽醌甙。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