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花海桐,拉丁名為Pittosporum sahnianum Gowda,別稱是崖花子、海金子,屬於被子植物門、木蘭綱、薔薇亞綱、薔薇目、海桐花科的一種植物。
崖花海桐,與海桐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葉倒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微波狀。果實球形,3瓣裂,果瓣薄,種子8—15;果柄細長而下彎。花期5月,果期10月。灌木或喬木,高1–6米;小枝近輪生,細,無毛。葉薄革質,全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5–10釐米,寬1.7–3.5釐米,無毛;葉柄5–10毫米。花序傘形,有1至12朵花,無毛;花淡黃白色;花梗長1–2釐米;萼片5,卵形,長約2.5毫米;花瓣5,長8–10毫米;雄蕊5,有時與花瓣近等長,有時長為花瓣之半;子房密生短毛。蒴果近橢圓球形,長約1.5釐米,裂為3片,果皮薄;種子暗紅色,長2–4毫米。
它生長於山谷或山坡林中。
其主要價值:用途同海桐。 根、葉和種子均入藥,根能祛風活絡、散瘀止痛;葉能解毒、止血;種子能澀腸、固精;也可供觀賞;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