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可以看到詞語的顏色

2020-11-27 澎湃新聞

原創 Sidney Perkowitz 酷炫腦

圖源網絡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頻

作者 | Sidney Perkowitz

翻譯 | 鄭佳琳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Yeal

朗讀 | 鴿仔

美工 | 雪今晶

編輯 | 吳湘蓉

通感可以說遍及整個大腦,而研究通感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給出「大腦神經與意識之間關聯」的初步線索,幫助研究人員建立一個有效的意識理論。

在我6歲左右的時候,我的大腦裡發生了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雖然當時的我並不覺得奇怪。從那時開始,我會自動地將星期裡的每一天與一種顏色或是圖案聯繫起來,好像每個詞語都包含著一種意思。周日是很深的紅褐色,周三是陽光般的金黃色,周五是墨綠色。但有趣的是,周六是不同的,它在我的腦海中是不斷變化和重疊的銀灰色圓圈,就像蘇打水中的氣泡一樣。

當時我並不知道,我正處於一種叫「通感」的異常心理狀態中。通感研究者茱莉亞·希姆納(Julia Simner)形容這是一種「平凡事物引發非凡經歷」的狀態。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神經學現象,一個感官受到刺激的同時,也刺激了另外一個或多個感官(「通感」也可稱為「聯覺」,也就是「共同感覺」)。

世界上有4%的人會經歷這樣的跨感覺連接,研究發現它更常出現在創造力強的人群中。很多藝術家都曾表示有過通感體驗,比如19世紀的俄羅斯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Rimsky-Korsakov),英國當代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以及流行歌手Lady Gaga。

圖源網絡

對我來說,「周日」、「周一」這些詞語引發了一些內在的關於顏色和圖案的畫面。但顏色還能與許多其他刺激物建立反應,比如與書面或口頭詞語反應(「顏色—詞語通感」),與字母、數字或是符號的反應(「顏色—字形通感」),還有與音樂和聲音的反應(「顏色—聽覺通感」)。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許多其他的「刺激—反應」組合,像是味覺引發視覺影像(炸雞的味道引發一個3D圖像),或是物理接觸引發嗅覺,更神奇的是,文字也可能引發味覺,比如「監獄」一詞會讓有的人嘗到培根的味道。

這些奇怪症狀曾一度被人誤解,引起恐慌,認為它是精神病的前兆。雖然現在我們對此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卻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通感也依舊帶著神秘的光環。但同時,它也為探索人類的大腦、思想、創意思維以及意識提供了新的思路。

感觀之間有交錯聯繫的相關報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1690年,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寫過一位盲人男子的故事,他會將小號的聲音與鮮紅色聯繫起來,雖然尚不清楚這是否真的是通感,亦或是一種比喻手法,但這個故事還是不斷出現在通感的研究中。

《神探夏洛克》

之後,在1812年,一位德國的內科醫生描述了他的一個患者能看見字母顏色,同時也有其他醫生描述遇到過相似的情況,這在當時引起了許多科學家、臨床醫生和藝術家的關注。比如法國詩人亞瑟·蘭波(Arthur Rimbaud)和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就曾讚頌這種感觀的融合是一種浪漫主義的表達。

但19世紀的科學界和醫學界對此的理解還是有限的,許多通感者也因為擔心自己會被當做奇怪的人,而不願意公開自己的情況。有些甚至還會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因為他們的症狀很容易被當做妄想和幻覺。當然還有一些臨床醫生是不承認通感的存在的,他們認為患者所說的「音樂是紅色的」只是一種誇張的比喻。

幸運的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與通感相關的科學研究逐漸增多,主要是運用採訪和小組調查的形式。在1895年,心理學家瑪麗·卡爾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收集了一些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的學生關於通感的自述,對他們的臨床表現進行了分析,並推斷了成因。

不過,和當時的其他科學家一樣,她無法對這種現象進行神經學的深入探討。但研究還在繼續,並且在20世紀30年代,許多國際的學術論壇都曾討論這一課題。

然而那之後,對通感的研究卻開始減少了。其中一個原因是通感有太多不同的形式,很難一一地進行追蹤記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研究上的困難,由於通感是一種內在主觀的感受,而人類的大腦意識是難以進行科學研究的。

可想而知,當所有可供研究的證據都來自實驗對象主觀描述的時候,要如何去分析神經的活動呢?當時的整個心理學界都意識到了這點,導致心理學家們漸漸地不再去研究人類大腦的內在活動。

藝術家melissa mccracken是通感症患者

到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新的研究方法出現,以更嚴密和客觀的方式對通感進行研究。因此,2000年後,相關研究越來越多,新發表的學術論文也多達1000篇。其中,心理學家們跨出的巨大一步就是對通感的定義達成了共識,把它的主要特徵定義為「不自覺地將兩種或多種感觀形式結合併產生清晰生動的感受」。

1987年,心理學家西蒙·巴隆·科恩(Simon Baron-Cohen)與同事引入了最後一個基準,作為客觀可衡量的真實性標準,那就是「這種反應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例如特定的單詞對某個人來說會一直引發相同的顏色(顏色本身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初測和重測之間相隔了很長時間,真正的通感者也會一直對相同的刺激物產生相同的反應。童年時代的通感一般也會持續到成年,但這並非是絕對的,比如我就在12歲時失去了這種對顏色的通感,現在我只有關於那些的記憶了。(你可以通過這個網站來測試你是否為通感者:https://www.synesthete.org/)

除了這些測試,新興的神經影像技術已經確認通感為一種大腦神經過程。其中被廣泛使用的測試方法是大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常規的MRI只能顯示大腦(或其它內臟)的解剖結構,而fMRI則幾乎能實時地識別大腦正進行活動的部分。2002年後, 「字形—顏色通感」成為了最廣泛研究的對象。

一些相關的fMRI研究發現,字形會刺激大腦視覺皮層中的V4區域,視覺皮層是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部分,而V4區域主要負責顏色的處理。這項發現與研究者假設的模型是一致的,大腦中分別負責處理字形與顏色的區域以某種方式形成了超連接,並由此引發了通感。然而,並不是所有的fMRI數據都顯示了一樣的結果,觸發通感的究竟是視覺感知還是詞語本身的字面意思也都尚不清楚[i]。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以來,即便採用了先進的方法,還是有許多基本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當研究通感在大眾中的普遍性時,不同的研究給出了不同的數據,從超過20%到不足1%不等,而造成這種不等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採用了自述型數據。所以,在2006年,希姆納對此進行了改進,她在愛丁堡大學與同事一起提出了控制變量的方法。他們採訪了近1700位受訪者,並測試他們隨著時間推移情況是否保持一致。測試中有4.4%的人被確認為通感者,也就是每23個人中就有一個通感者。雖然很少,卻是存在的。數據也顯示通感最常見的形式是給星期命名的日子賦予色彩,也就是我所經歷的那種。

通感者的色彩表

許多調查和測試都顯示出通感與藝術以及創造力之間是有聯繫的。但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凱薩琳·穆爾文納(Catherine Mulvenna)曾對這種聯繫提出疑問:「通感究竟是藝術家的靈感來源,還是說只是一種怪癖呢?」 確實,就像穆爾文納所提出的,由於通感大多來自於這些人的自述,才使得通感與創造力有了聯繫,而他們的自述也常常被看作通感的有力證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他的自傳《說吧,記憶》中曾提到他有「帶有顏色的聽覺」,比如他認為字母x和k分別是鐵青色和黑果木藍。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也曾提到:「當我看著方程式的時候,每個字母都是有顏色的,比如駝色的j,藍紫色的n,還有深棕色的x。」另外,霍克尼也曾說自己在聽音樂時能看到顏色,並把這個能力用在了芭蕾和歌劇舞臺的設計上。

許多有音樂才華的人都能詳細地描述出他們眼中音樂的顏色。包括裡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簡·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以及小提琴家伊扎克·佩爾曼(Itzhak Perlman),他們都曾表示自己有通感體驗,只是擔心說出來會遭到嘲笑。

此外,在爵士和流行音樂的世界中,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表示自己不僅在音樂中能看到顏色,還能看到紋理,比如他能在特定音樂家彈奏特定音符的時候看到深藍色的粗麻布或者淺藍色的綢緞。而已故的爵士鋼琴家瑪麗安·麥克帕特蘭(Marian McPartland)還會將D大調看作水仙花黃,將B大調看作紅褐色。Lady Gaga也曾在採訪中提到:「我聽音樂的同時會看到很多顏色,就像一幅畫。」

研究證明這些描述是有根據的。自稱有通感的人大多都來自與藝術相關的領域。曾有一項研究以客觀的方式測試了99位藝術學生,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七的人是通感者,而對照組中只有百分之二。也有一些證據證明通感與創造力相關,但難題在於如何定義「創造力」。對此,穆爾文納曾說:「創造力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所有需要系統調查的領域都無法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以至於它不被這些領域重視。」

儘管如此,至少在心理學測試中,研究人員還是發現了通感和創造力之間的關聯。2016年,來自土魯斯大學的夏洛特·春(Charlotte Chun)和珍-米歇爾·休普( Jean-Michel Hupe)比較了29位藝術性通感者和36位對照組成員,在測試後發現,通感者有更高的創造力和心理意象等能力,並且這個結果與先前的研究結果是基本相符的。這些結論都說明了通感是穩定出現的,也解釋了通感者具有更高的創意性。這種創意傾向可以是一種認知特質,比如傾向於以畫面的方式進行思維以及對色彩十分敏感;也可以是一種叫「開放性」的性格特質,比如求知慾和想像力。

《超感獵殺》

研究通感和創造力之間的關聯需要長期的努力,但是關於通感本身存在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它的來源。2018年,來自荷蘭奈梅亨市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西蒙·費舍爾(Simon Fisher)和阿曼達·蒂洛(Amanda Tilo),與同事一起發布了通感者的遺傳數據,這些通感者來自三個不相關卻都存在通感的家庭[ii]。先前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通感的單個基因,但新的研究人員從每個家庭的幾代人中選出了四到五個「聲音-顏色」通感者以及至少一個非通感者,並獲得了他們的DNA。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序列測定技術發現了37種有通感傾向的基因。但在三個家庭中均未發現單個基因,證明了通感的遺傳性並不是只與一個基因或一組基因有關。不過,這37種基因中有6個與軸突的發育有關,軸突是神經元的細長部分,作用是通過電脈衝向大腦中的其他神經元傳遞信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6個基因還與一些大腦皮層的發育有關,包括視覺和聽覺皮層的早期發育以及頂葉皮層,而頂葉皮層恰恰是大腦中負責整合感觀信息以實現整體功能運作的「聯繫區域」。

從那之後,費舍爾和蒂洛就對遺傳基因有了新的認識,並開始研究通感與其他神經症狀之間的聯繫[iii]。這些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正如費舍爾在電郵中告訴我的那樣,它們「使我們對人類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我們對通感發展原因的理解。」 先前提到,基因與大腦感觀皮層的發育有關,加上fMRI腦部掃描結果,這些似乎都證實了通感可以用「大腦區域之間有超連通性」的理論來解釋。如果有更完整的遺傳數據,那麼也許就能找到通感基因得以在進化過程中倖存下來的原因,比如因為它們具有傳播創造力的適應性優勢。

通感研究人員現已進入大腦研究的前沿領域:研究意識。他們相信對通感的研究可以幫助解決現在心理學界的難題:大腦如何產生主觀意識。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思想哲學家米爾託·米洛保羅斯(Myrto Mylopoulos)和紐約城市大學神經科學家託尼·羅(Tony Ro)在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通感的研究可以廣泛地檢驗意識理論,因為各種形式的通感是涉及到所有感官和認知元素的[iv]。該論文的其他研究人員也認為,想要找出並證實關於「意識」的理論,那麼用實證研究法的關鍵就在於,除了主觀經驗之外,必須研究可以進行客觀測試的大腦神經功能。

對此,米洛保羅斯和羅想,那麼在這麼多關於「意識」的理論中,通感如何充當其中一個「測試臺」呢?他們研究了一些理論,但尚未得出任何經驗證據來證實。意識的「高級」理論認為「意識」是人類對自己的存在有所意識的狀態,它來自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精神狀態。

圖源網絡

但是意識的「一階」理論認為,意識並不需要更高的層次,簡單的感知比如「看到一朵花」,也是一種意識狀態。顯然,對於每種理論而言,它們的差異在於著重研究不同的大腦部位以及它們的神經特徵。該論文最後總結道,通感可以說遍及整個大腦,而研究通感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給出「大腦神經與意識之間關聯」的初步線索,幫助研究人員建立一個有效的意識理論。

對於我來說,我很想念小時候那些豐富了我內心世界的色彩,雖然它們現在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但我相信通感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繫一定在不知不覺中擴充了我的思維,特別是在我作為科學家和作家、以及從事跨學科工作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即便通感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科學研究,它仍然具有使普通生活變得更加奇妙和複雜的力量。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 For a recent overview of synesthesiaresearch, see Ward, J. & Simner, J. Synesthesia: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field, in Sathian, K. & Ramachandran, V.S. (Eds.) Multisensory Perception:From Laboratory to Clinic Academic Press, London, U.K. (2019).

[2]Tilot,A.K., et al. Rare variants in axonogenesis genes connect three families withsound-color synesthes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3168–3173 (2018).

[3]Tilot,A.K. et al. Investigating genetic links between grapheme–colour synaesthesiaand neuropsychiatric trai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374, 20190026 (2019). See alsohttps://www.mpi.nl/page/join-our-synaesthesia-genetics-research.

[4]Mylopoulos, M. & Ro, T. Synesthesia and consciousness:exploring the connections, in Deroy, O. (Ed.) Sensory Blending: OnSynaesthesia & Related Phenome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U.K. (2017).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可以看到詞語的顏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藉助課文,積累描寫顏色的詞語
    如果黃色再濃一點點,就不會這麼嫩,不會有透明感;如果再淡一點點,就不會這麼燦爛,就沒有這麼鮮豔。」二、分析寫顏色的詞語如何用得準確、生動(音頻課內容)孩子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在寫景文章會遇到很多描寫顏色的詞語。你們留意過作者是怎麼用詞嗎?
  • 人為什麼可以看到顏色!原理你知道嗎?
    納米之間的信息,也就是說這些人在觀看顏色時會自動排除光的幹擾,可以直接看到最真實的顏色。這也就是為何只有少數人才可以看出圖片上的連衣裙是黑藍色的原因了。看到這兒,我想大家可以對號入座了。雖然少數人的視覺能力較強,但也先請各位暫時不要太過興奮,因為我們一樣都屬於普通人群,只擁有三種視錐細胞,而有一種人卻異於常人,他們擁有四種視錐細胞。
  • 柳綠花紅帶顏色的詞語 柳綠花紅帶顏色的詞語有哪些
    作為生活用語,一些看似文縐縐的詞語,似乎在生活中用處不大,但詞語作為我國漢語文化的精髓,從小學習詞語文化,何嘗不是對中華幾千年文明的另一種見證,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些了歷史柳綠花紅帶顏色的詞語,一起來看看吧。
  • 星羅卜:地球上只有25%的人可以看到所有顏色!你能看到多少?
    但是事實證明,不同的人對顏色的感受不同,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眼睛中光敏受體的數量。黛安娜·德瓦爾(Diana Derval)教授(神經研究專家)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測試方法,可以顯示一個人有多少種感光色素。 這個測試非常簡單。看一下你在這張圖片中看到多少種顏色?
  • 那是什麼樣的世界?澳洲女子有第四視錐細胞,可以看到一億種顏色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跟別人不一樣,但你能想像,你眼中的世界,是真的跟別人不一樣麼?據《每日郵報》11月27日報導,澳洲拜倫灣(Byron Bay)的Concetta Antico是名副其實的上帝寵兒,因為她是地球上極少數罕見特例之一:她可以看到1億種不同的顏色!據悉,作為一個「四色視者」,Concetta Antico的眼睛與正常的三種受體相比,具有第四種顏色受體/視錐細胞。
  • 世界上存在什麼顏色?每個人眼睛裡的顏色是不是都不一樣?
    我們每天都在分辨各種顏色,他給生活帶來了不同的體驗,但是這些顏色真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嗎?顏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事實上,顏色根本就不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種幻覺,顏色是在光與視神經系統和視覺系統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說,色彩的呈現完全取決於光和視神經系統。
  • 談詞「色」變 那些和顏色有關的詞語
    從小到大,學生們對於顏色的掌握或許只局限在大路邊的red, blue, green, yellow, orange, pink, black, white, grey...某日看到一圖,右為CET-4,左為GRE,一眼便能看出兩種層次考試的差別。我常用此圖來告誡學生--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 世界上最古老的已知詞語,I,fire, mother等詞已是15000歲高齡
    英國雷丁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列出了23個最古老的已知詞語。這些詞語是七種原始歐亞語言所共有的,由這七種語言演化而來的語言有上百種,有的至今還存在,有的已經消亡。研究者估計,這些詞語已經有15000年歷史了。這些單詞包括:
  • 世界上有黑色的光嗎?黑色不是一種顏色,但光可以消除
    有一個同學向我提問:世界上有黑色的光嗎?這是一個比較中二魔幻的問題,但也是個好問題,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吧!我還真這麼做了,結果卻讓人很失望——七種水彩混合後的顏色不是黑,而是灰,而且是一種泛著赭紅色的灰。所以我一起很奇怪,黑到底是什麼顏色,它既不是所有光的集合,也不是所有顏色的集合嗎?長大後我才知道,原來黑不是顏色,它甚至不是一個獨立的量。正如物理給我們揭示了熱的本質分子運動後,我們就明白了原來冷不是一種物質,而僅僅是「不熱」。
  • 澳洲女子有第四視錐細胞,自稱可以看到一億種顏色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跟別人不一樣,但你能想像,你眼中的世界,是真的跟別人不一樣麼?據《每日郵報》11月27日報導,澳洲拜倫灣(Byron Bay)的Concetta Antico是名副其實的上帝寵兒,因為她是地球上極少數罕見特例之一:她可以看到1億種不同的顏色!
  • 地球上有一群人,來自標準之外的星星
    二更當我們與世界不同,我們想要的,仍然是尊重和理解,絕不是嘲笑或冷漠。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願望。有這麼一群「星星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不懂如何社交或是表達自己,愛機械重複動作,不知控制情緒……與「正常世界」不同,孤獨地閃爍著。一切都是自閉症的緣故。自閉症,又叫孤獨症。可他們不是自我封閉,也不想終生孤獨。
  • 得知真相,眾人驚呼,真是一群有顏色的蛙!
    畫面中,一群罕見顏色的黃色青蛙在水裡跳來跳去,玩得不亦樂乎。面對色澤如此奇怪的青蛙,有網友不禁擔心,我們的生態環境已經惡劣到這種地步了麼?竟然連青蛙都變異了麼?不過很快,印度印度森林管理局的官員便發出了解釋聲明。原來,這種金色青蛙並不是什麼青蛙的變種,而是一種不算罕見的印度虎紋牛蛙。
  • 在詞語中間(自序)
    (摘自《在詞語中間》,張新穎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本書收錄張新穎30年間所做的詩,在薄薄一冊內,在優雅、沉靜的詞語中間,讓人看到漢語如何以詩的方式,體現一個人的生命情狀,也讓人看到一顆豐盈的靈魂,如何自我省思,得到近乎自然的寧靜。  到現在為止,我寫的所有的詩,都在這本書裡了。  中年以後,似乎多了一層個人生活:與字、詞、句子交流,與語言交流。
  • 哪有什麼時光靜好,看似美卻兇狠的高原,卻有這麼一群可愛的人!
    標題:哪有什麼時光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看似美麗卻兇狠的高原上,卻有這麼一群可愛的人!大家好,這裡是給大家帶來榮耀使命的小小冰焚中國時刻!因為,今天我要說的是,在我們時光靜好的同時,還有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一群人!他們守護著我們的國家,守護著我們的領土,才能讓我們如此這般的時光靜好!冰冷的高原上,隨處可見的冰塊,還有初升的太陽,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水天一色,白雲和湖水交融在一起。
  • 原來顏色也可以滅絕?這裡收集了瀕危顏色,真的太好看了
    原來顏色也是會滅絕的,顏色博物館收集瀕危的顏色,真的是太好看了。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處處都能夠看到不同的顏色。雖然很多人對於顏色這種東西並不敏感,但是對於那些喜歡畫畫的人而言。他們對於顏色可謂是非常的熟悉。
  • 一加8銀翼版:沒有詞語能定義的顏色
    雖然是手機品牌,一加在工業設計和時尚配色上卻時有驚豔之筆。從一加6開始,每次一加新品的推出總會收穫不少顏值控的點讚。手機時尚上,一加自成體系,在材質和色彩上一加都敢於並堅持創新,潮美的色彩為一加帶來了不僅僅是加油的讚嘆,還有時尚界的接納。
  • 形容夏天的詞語:夏天的顏色
    形容夏天的詞語:夏天的顏色 2012-04-07 11:53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動物眼中的世界不光沒有顏色,看到最後,顛覆三觀!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人們每天依靠眼睛獲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你眼中的世界和動物眼中的世界有什麼不同呢?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動物的視覺都不及人類,但卻能呈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象。像我們人類之所以能看到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因為眼睛擁有3種視錐細胞,每種細胞能分別感應三種顏色,分別是紅、藍、綠。
  • 美的讓人想不到詞語來形容,能夠引人入勝,真的美啊!
    我們身邊美麗的景色有很多,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卻很少,在這個世界上美麗的景色有很多,但只要是能讓人喜歡的就是好的,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芸芸眾生,藏龍臥虎。看到瀑布流淌下來以後,大家有沒有覺得巖石裡面就好像有一個山洞一樣?
  • 黑,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
    等到他到了非洲,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是因為非洲人並沒有你我的觀念。在外人還沒有到非洲之前,非洲人在草原上看到動物,抓到就是我的;水裡的魚撈起來也是我的;樹上的果子採來也是我的。非洲人有一種同體共生的觀念,並沒有屬於個人的東西,到現在還是這種觀念,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走。在我們看來是偷,在他們而言,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