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德國不得不歸還中國的天文儀器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1919年的「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寫有「把山東權益無條件讓與日本」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表達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極大地震動了世界。

  但是《凡爾賽和約》還有一項副產品,當時的戰敗國德國是執行了的,如《凡爾賽和約》第131條規定:「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國軍隊從中國掠去的天文儀器,在本和約實行後12個月內概行歸還中國。所有實行此項歸還之舉,所需費用,包括拆卸包裝、運送北京建設之費用在內,亦由德國擔任支付。」

  北京城的古觀象臺,是世界上現存古天文臺中持續觀測時間最長的一座。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為止,這座古觀象臺持續進行天文觀測近500年。觀象臺總高約14米,臺頂觀測場的面積400平方米,臺下是古樸的四合院。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年間製造的璣衡撫辰儀、象限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天體儀等8架青銅天文儀器至今依舊矗立在觀象臺上。

  中國傳統天文學在元朝發展到了頂峰,明朝曾經明令禁止民間私習天文曆法,這就阻礙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崇禎二年五月己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的預報發生了明顯的錯誤,所以明朝政府下決心修改曆法,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奉調進京參加《崇禎曆書》的編輯工作,受命負責製造天文儀器、推演歷算和翻譯西方天文學原著的工作。從此歐洲天文學的先進成果開始融入中國的天文學。

  1669年,康熙帝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負責「治理曆法」,推算1670年的曆書。南懷仁任職欽天監之後,發現留用在清觀象臺上的明制儀器有誤差,而且其刻度劃分是以傳統的刻度來劃分圓周,與西法以360度分劃圓周的60進位不同。若繼續沿用古儀,勢必造成誤差的積累和不必要的繁複計算。南懷仁提出用西法澆鑄新儀。從1669年至1673年,完成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6架大型青銅天文儀器的鑄造工作,1673年安裝使用。將明制的渾天儀、簡儀等暫時移放在臺下。南懷仁之後,法國傳教士紀利安製造了地平經緯儀。

  1744年,乾隆到觀象臺,看到臺上的儀器都是西洋的構造和制度,遂下令欽天監按照渾儀的制度、西法的刻度鑄造一架中西合璧的新儀。由當時任職欽天監的德國傳教士戴進賢設計監製,經過10年,於乾隆19年(1754年)竣工。乾隆命名為「璣衡撫辰儀」。

  璣衡撫辰儀未超出古典儀器的範疇,不能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安有望遠鏡裝置的天文儀器相比,只在製作工藝上更為精細。璣衡撫辰儀因此成為了大型青銅古典天文儀器的最後傑作。至此,觀象臺上有8架天文儀器。它們外形高大美觀,支架上部雕有遊龍。如3850公斤的天體儀,由一個直徑六尺的空心銅球、子午圈組成(球上刻有1870顆星體)。它們都旋轉自如,可非常迅速、準確地測算出,某時刻日月星辰在天空上的位置。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期間,法國向聯軍統帥部和統帥德國人瓦德西提出申請,要求把北京古觀象臺的儀器運交法國。瓦德西同意。德軍參謀長什瓦慈霍甫與法軍代表馬香反覆討價還價,德軍爭到優先挑選權,得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天儀等5件儀器,法國分到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象限儀、簡儀和一件漏壺。兩國都將儀器搬運到各自使館。法國政府後迫於各方壓力,1902年將一直藏在使館中的5件儀器歸還中國。但德國卻將儀器運到本國。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德國應歸還曾掠走的天文儀器的要求,最終寫入《凡爾賽和約》中。

  戰敗的德國被迫於1920年6月10日,將這批儀器在波茨坦拆卸裝日本「南開丸」號輪船,運回中國。輪船經日本神戶時,日本政府將儀器扣下,要挾中國政府承認其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國內,引起國人的憤怒聲討。迫於各方壓力,1920年9月20日,日本才將儀器裝上另一艘日輪「櫻山丸」號開往天津,1921年4月7日輾轉到北京,由荷蘭公使歐登克代表德國將儀器交給北京觀象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我國將明代製造的渾天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代制的小地平經緯儀等七件儀器運往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其它儀器仍矗立在北京古觀象臺供觀眾瞻仰。

  李友唐

相關焦點

  • 八國聯軍中,僅有兩國向中國致歉並歸還國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誰
    如今的中國在國際上地位舉足輕重,隨著祖國強大,世界各國都重視起了中國人,各國都建交往來,但這並不代表歷史就可以被遺忘,只有銘記歷史,才能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 二戰後,美國準備將此島歸還中國,但此國卻跳出來反對,直接搶走了
    ——雨果 從近現代戰爭來看,一般戰敗國,是需要吐出其之前侵佔的別國所有領土的,如一戰的德國,奧匈帝國等都是如此,而二戰中德國侵佔的領土也基本歸還。而在日本投降後,美國也準備將日本侵佔的此島歸還中國,但是結果此國跳出來死命反對,最後還直接搶去了。
  • 這些儀器曾讓外國學者驚嘆不已
    三、日本扣留儀器當「人質」兩個強盜把中國的國寶瓜分。法國搶走了赤道經緯儀、象限儀和黃道經緯儀,運到駐華大使館裡。德國將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天儀裝上「法南廳」號運輸艦,運往德國。此後的歲月中,古老的觀象臺上空無一物,只能望著蒼天流雲,不發一語。
  • 老照片:清末古觀象臺,儀器曾被德、法軍隊掠走
    北京古觀象臺建於公元1442年(明正統七年),是世界上依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 明朝建立後,於1442年(明正統七年)在元大都城牆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 圖為古觀象臺。
  •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德專家:東亞應避免意外開戰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對於這場人類第一次世界性大戰的100周年,許多國家都早已決定要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但即使站在百年之後的時間節點回眸,不同的人對一戰仍有不少爭論。其中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導致一戰爆發的各種原因似乎與當前東亞局勢有幾分相似。英國《金融時報》稱,如同1914年前不斷崛起的德國與周邊鄰國發生對抗一樣,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國也與多個鄰國——特別是日本——發生了爭端。
  • 李克強:日本須歸還竊取領土 否認侵略決不答應
    他指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確定的原則,即日本必須歸還竊取的中國東北、臺灣等島嶼。日本必須歸還竊取中國領土李克強抵達時,受到布蘭登堡州州長普拉策克的熱烈歡迎。波茨坦會議廳陳列著相關實物和照片。李克強詳細聽取了波茨坦會議有關情況的介紹,並觀看了《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珍版複印件。
  • 一戰失敗後的德國有多慘?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盡,賠款超千億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確實混得不怎麼樣。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
  • 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一戰後割地賠款殖民地全部喪失,英法太絕
    2.多哥 一戰後劃分為英國佔領區和法國佔領區,前者併入加納,後者成為了今天的多哥。 3.盧安達和蒲隆地——交予比利時 4.德屬喀麥隆 一戰後分劃分為英國佔領區和法國佔領區,後者成為了今天的喀麥隆共和國,英國部分則一分為二,一部分併入奈及利亞,另一部分併入喀麥隆。
  •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觀象的縮影
    該儀曾於1900年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世界輿論,於1902年歸還我國,重新安裝在原來位置上。1900年,該儀和其他四架儀器儀器被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輿論壓力,於1902年歸還我國,今天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被豺虎欺凌的羔羊
    大戰的導火線表面是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 根本原因則是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法國、俄國為首的協約國這兩 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發的一場世界規模的帝國主 義戰爭。大戰開始後,中國力求「中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贊在中國組織了「中德協 會」,拉攏中國知名人士站在德國一邊。
  •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渾象與渾儀,一個用作天體運動的演示,一個用作天體位置的確定,能夠讓古人的天文觀測不再受日升日落的影響,可謂是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的「最佳拍檔」。「世界時鐘鼻祖」——水運儀象臺水運儀象臺,是一臺集天象演示、天象觀測、時間計量於一體的綜合性天文觀測儀器,出自北宋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之手。
  • 日德戰爭:一戰唯一亞洲戰場,明明德國慘敗,中國卻成最大輸家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亞洲爆發的唯一一場戰爭:日德戰爭,戰爭地就是在當時的中立國中國。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門不僅不敢驅趕兩國,還專門為它們劃了一塊「交戰區」。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1月1日,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十多個村民手執利器闖進當地教堂,殺死了兩個德國神父。
  • 德國潛艇是怎樣保持戰鬥力?一戰後被解散,二戰開打時戰力卻更強
    作為曾經給予英國海軍重創的武器,德國的軍方並不準備就這麼放棄了,他們想著既然在德國境內進行潛艇實驗、修建新潛艇不被允許,那就在國外去修、去研發。 造船業發達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地成為德國軍方的首選之地,他們偷偷的用大量海軍經費,秘密在當地開設公司,然後招募前德國海軍軍官去任職。
  • 德國《世界報》:十本了解一戰的最佳書籍
    1914年8月的第100個周年紀念日也不例外:大型德語出版社2013年秋季的出版目錄上就有20多本關於一戰的新書,而且它們已經宣布2014年春天將出版更多書目。文章稱,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國家圖書館現在就可以提供1萬多本有關一戰主題的書籍。沒有人能夠將這麼多的書籍完全瀏覽一遍,更不用說「客觀地」去瀏覽。
  • 德國地下金屬探測儀器DHH pulseAR5 70%是中國製造
    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風靡一時的德國地下金屬探測儀器DHH pulseAR5(槓5)居然70%是中國製造。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4月7日報導,德國機械製造商忍受著大規模仿冒帶來的損失。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在世界最大的工業展漢諾瓦展覽會期間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說,近四分之三的企業在與造假行為作鬥爭,而這一比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 除了香港,英國歸還中國的另一座城市,如今是塊富裕寶地!
    滿清在近代落下了兩次世界工業革命,所以在英國帶著西方國家打過來的時候,中國手裡就沒有什麼武器抵擋對方的長槍大炮。清政府擔心手裡的權利被剝奪,只能通過割地賠錢來安撫這些列強,讓中國逐漸淪為一個半殖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