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弱國無外交也。」語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這句話也是滿清後期至民國期間,所謂「外交」的真實寫照。那時候的外交,除了仰人鼻息,別無他法。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亞洲爆發的唯一一場戰爭:日德戰爭,戰爭地就是在當時的中立國中國。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門不僅不敢驅趕兩國,還專門為它們劃了一塊「交戰區」。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1月1日,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十多個村民手執利器闖進當地教堂,殺死了兩個德國神父。這是山東民眾對德國人在當地任意欺壓百姓的反抗,也是被載入史冊的「巨野教案」。德國人迅速以此為藉口佔領了山東膠州灣,滿清政府對此的處理方法是籤下《膠澳租界條約》,直接讓山東就成了德國人的勢力範圍。
▲曹州府磨盤張莊教堂
01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向德國宣戰,日本作為協約國的支持者,也發動了對德國的戰爭。而日本打擊德國,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要獲取德國在山東的控制權。於是日本派出了4.5萬軍力,配備重型武器以及多架飛機,於1914年9月2日強行登陸山東龍口。
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的「青島戰役」。戰鬥雙方是日本和德國,而戰役發生的地點卻在中國山東。對於此事,當時的民國政府以及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作何反應呢?袁世凱是這樣處理這件事的:日德兩國的戰爭與中國無關,就算他們是在中國的國土上槍炮縱橫,中國依然保持中立。
▲袁世凱劇照
為此,袁世凱還非常貼心地為交戰雙方劃定了「交戰區」和「中立區」。濰縣車站往東的區域被劃分給日本和德國交戰使用,是為「交戰區」,濰縣車站以西的地區則是中立區。隨後,中方將膠濟鐵路也劃入中立區。
那麼日德兩國會滿意這樣的安排嗎?當然不會。首先提出意見的是德國,德國認為日英聯軍在中國萊州地區採取的軍事行動違反了中國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選擇了無視日英聯軍的進攻,反而劃定中立區。這種行為就是在支持日英聯軍,並沒有做到真正的中立。所以德國的駐華大使要求中國政府結束這樣的區域劃定。
▲青島戰役中的英軍
同年9月6日,一支500人的日軍軍隊在進駐萊州城西。三天後,日軍就宣布接管了萊州,隨後平度縣也被日軍佔領。日軍要求平度縣的管事為他們補充軍需品,包括但不限於:1000頭牛,2000隻雞,1000頭豬,50萬斤糧食和1500輛大車……這是一個小縣城根本不可能提供的物資。
02
與此同時,另外一批日軍佔領了膠縣。在膠縣,日軍的所作所為已與入侵無異,當地的中國人受盡折磨。日軍首先搶劫了銀行,用他們自己的軍用票代替當地的貨幣。緊接著縣衙門和電報局也由日軍掌控,當地百姓無法再與外界聯繫。而強佔房屋欺壓女性等行為也層出不窮。
▲青島戰役中的日軍
更有甚者,日軍會直接將房屋的木門木窗拆毀,並用來焚燒生火取暖。此等行為,著實可恨。如同《後漢書·仲長統傳》中所言:「驕逸自恣,志意無厭,魚肉百姓,以盈其欲。」同年9月25日,日軍佔領了濰縣——這個地方並非中方劃定的交戰區。日軍明目張胆地佔領了中立區,視中方規則如無物,於是袁世凱讓外交部的曹汝霖提出了強烈抗議,然而也就僅此而已。
9月29日,日本駐華大使這樣解釋:膠濟鐵路一直在為德國運送糧草,所以日本需要控制濰西一帶,以便於切斷德國人的糧草供給。至於濰西是所謂的中立區一事,日本大使完全無視。
▲膠濟鐵路舊照
03
同年10月6日,日軍抵達濟南並佔領了火車站。雖然當時佔領濟南的日軍只有幾十個人,但是民國軍隊依然紋絲不動。很明顯,日軍並不滿足於進攻德軍的勢力範圍,他們的目標是整個山東。而德國人在山東的主要基地是青島,日軍宣稱只需6個小時即可攻佔青島。彼時德國駐守膠州的總督華德克回應:只要日本人膽敢來攻城,就必須付出戰死四萬人的代價,否則他們不可能攻下青島。
這場日德兩國之間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11月14日,膠州總督華德克被抓,押往東京寺廟監禁,而這一天,恰恰是德國人佔領青島的17周年。
▲關押在日本的德軍戰俘舊照
日軍佔領青島之後,民國政府兩次要求日軍撤回膠州灣,對此,日方當然不會理會,此次與德國一戰的目的就是中國的山東,僅僅是原德國租界地膠州灣是不可能令他們滿足的。此戰過後,日本成為青島新的殖民統治者。最終,青島主權和山東問題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直至1922年,中國才收回青島主權。
結語
中國本是一戰後的戰勝國,卻因為自身過於弱小,被其他列強任意欺凌。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雖然簡單,卻道出了中國近代史上遭受厄運的根本。自身強大了才有底氣跟人談判,才能保護自己,不管於國於家,都是同樣的道理。
參考資料:
《青島戰役》
《白帝城託孤》
《後漢書·仲長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