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戰爭:一戰唯一亞洲戰場,明明德國慘敗,中國卻成最大輸家

2020-11-30 騰訊網

引言

「弱國無外交也。」語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這句話也是滿清後期至民國期間,所謂「外交」的真實寫照。那時候的外交,除了仰人鼻息,別無他法。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亞洲爆發的唯一一場戰爭:日德戰爭,戰爭地就是在當時的中立國中國。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門不僅不敢驅趕兩國,還專門為它們劃了一塊「交戰區」。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1月1日,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十多個村民手執利器闖進當地教堂,殺死了兩個德國神父。這是山東民眾對德國人在當地任意欺壓百姓的反抗,也是被載入史冊的「巨野教案」。德國人迅速以此為藉口佔領了山東膠州灣,滿清政府對此的處理方法是籤下《膠澳租界條約》,直接讓山東就成了德國人的勢力範圍。

▲曹州府磨盤張莊教堂

01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向德國宣戰,日本作為協約國的支持者,也發動了對德國的戰爭。而日本打擊德國,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要獲取德國在山東的控制權。於是日本派出了4.5萬軍力,配備重型武器以及多架飛機,於1914年9月2日強行登陸山東龍口。

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的「青島戰役」。戰鬥雙方是日本和德國,而戰役發生的地點卻在中國山東。對於此事,當時的民國政府以及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作何反應呢?袁世凱是這樣處理這件事的:日德兩國的戰爭與中國無關,就算他們是在中國的國土上槍炮縱橫,中國依然保持中立。

▲袁世凱劇照

為此,袁世凱還非常貼心地為交戰雙方劃定了「交戰區」和「中立區」。濰縣車站往東的區域被劃分給日本和德國交戰使用,是為「交戰區」,濰縣車站以西的地區則是中立區。隨後,中方將膠濟鐵路也劃入中立區。

那麼日德兩國會滿意這樣的安排嗎?當然不會。首先提出意見的是德國,德國認為日英聯軍在中國萊州地區採取的軍事行動違反了中國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選擇了無視日英聯軍的進攻,反而劃定中立區。這種行為就是在支持日英聯軍,並沒有做到真正的中立。所以德國的駐華大使要求中國政府結束這樣的區域劃定。

▲青島戰役中的英軍

同年9月6日,一支500人的日軍軍隊在進駐萊州城西。三天後,日軍就宣布接管了萊州,隨後平度縣也被日軍佔領。日軍要求平度縣的管事為他們補充軍需品,包括但不限於:1000頭牛,2000隻雞,1000頭豬,50萬斤糧食和1500輛大車……這是一個小縣城根本不可能提供的物資。

02

與此同時,另外一批日軍佔領了膠縣。在膠縣,日軍的所作所為已與入侵無異,當地的中國人受盡折磨。日軍首先搶劫了銀行,用他們自己的軍用票代替當地的貨幣。緊接著縣衙門和電報局也由日軍掌控,當地百姓無法再與外界聯繫。而強佔房屋欺壓女性等行為也層出不窮。

▲青島戰役中的日軍

更有甚者,日軍會直接將房屋的木門木窗拆毀,並用來焚燒生火取暖。此等行為,著實可恨。如同《後漢書·仲長統傳》中所言:「驕逸自恣,志意無厭,魚肉百姓,以盈其欲。」同年9月25日,日軍佔領了濰縣——這個地方並非中方劃定的交戰區。日軍明目張胆地佔領了中立區,視中方規則如無物,於是袁世凱讓外交部的曹汝霖提出了強烈抗議,然而也就僅此而已。

9月29日,日本駐華大使這樣解釋:膠濟鐵路一直在為德國運送糧草,所以日本需要控制濰西一帶,以便於切斷德國人的糧草供給。至於濰西是所謂的中立區一事,日本大使完全無視。

▲膠濟鐵路舊照

03

同年10月6日,日軍抵達濟南並佔領了火車站。雖然當時佔領濟南的日軍只有幾十個人,但是民國軍隊依然紋絲不動。很明顯,日軍並不滿足於進攻德軍的勢力範圍,他們的目標是整個山東。而德國人在山東的主要基地是青島,日軍宣稱只需6個小時即可攻佔青島。彼時德國駐守膠州的總督華德克回應:只要日本人膽敢來攻城,就必須付出戰死四萬人的代價,否則他們不可能攻下青島。

這場日德兩國之間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11月14日,膠州總督華德克被抓,押往東京寺廟監禁,而這一天,恰恰是德國人佔領青島的17周年。

▲關押在日本的德軍戰俘舊照

日軍佔領青島之後,民國政府兩次要求日軍撤回膠州灣,對此,日方當然不會理會,此次與德國一戰的目的就是中國的山東,僅僅是原德國租界地膠州灣是不可能令他們滿足的。此戰過後,日本成為青島新的殖民統治者。最終,青島主權和山東問題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直至1922年,中國才收回青島主權。

結語

中國本是一戰後的戰勝國,卻因為自身過於弱小,被其他列強任意欺凌。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雖然簡單,卻道出了中國近代史上遭受厄運的根本。自身強大了才有底氣跟人談判,才能保護自己,不管於國於家,都是同樣的道理。

參考資料:

《青島戰役》

《白帝城託孤》

《後漢書·仲長統傳》

相關焦點

  • 山東青島,作為一戰遠東唯一的戰場,日軍做了什麼讓德國十分憎恨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武器裝備上都遜色不少,但依舊成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爭奪地,本次我們所講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在山東青島的「雞貓之鬥」。 作為同盟國的德國,當時佔據著中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遠離主戰場的歐洲大陸。
  •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德專家:東亞應避免意外開戰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對於這場人類第一次世界性大戰的100周年,許多國家都早已決定要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但即使站在百年之後的時間節點回眸,不同的人對一戰仍有不少爭論。其中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導致一戰爆發的各種原因似乎與當前東亞局勢有幾分相似。英國《金融時報》稱,如同1914年前不斷崛起的德國與周邊鄰國發生對抗一樣,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國也與多個鄰國——特別是日本——發生了爭端。
  • 為何一戰被許多人評為最慘烈的戰爭,而不是傷亡人數更多的二戰
    上圖_ 無數軍人奔赴一戰歐洲戰場,很多人都是有去無回 但是絕對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的不止是戰爭雙方的生命,更是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和參戰國家的民族性格。 法國作為西線對戰德國的主要國家和主戰場,對於戰爭的記憶尤為深刻。
  • 【一戰停戰百年】關於戰爭的文藝作品
    ,沒有一場戰爭能像一戰一樣,在文藝圈炸開鍋。只要看一眼後來的戰爭,你就會發現,名人顯貴的孩子往往能逃過戰爭。在眾多參議員的兒子中,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阿爾·戈爾大概是唯一一個被派往越戰前線的年輕人了。其他的同齡人都很碰巧地延長了讀書的時間——說白了,就是防止他們在戰場上送命。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是無差別的,你能觸碰到其中巨大的損失。我母親寫下的《失落一代的來信》就反映了這種情緒,戰爭摧毀了一整代人。
  • 二戰歐洲和東亞戰場打的火熱,西亞中東國家都在做些什麼?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182字,閱讀約5分鐘提起二戰歷史,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和遠東戰場的重要戰役上。這些年一直火熱的西亞地區怎麼會沒有存在感?明明戰火已近,為何沒有捲入戰爭?西婭在做什麼?
  • 你可能會選錯:二戰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中國,蘇聯還是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上世紀最慘烈的人間浩劫,從亞洲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波及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軍民傷亡9000餘萬,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堪稱世界戰爭史之最。那麼,在眾多捲入二戰中的國家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呢?中國、蘇聯還是德國?
  • 二戰最慘烈的戰役,傷亡超200萬,士兵上戰場平均活10分鐘
    德國作為後來居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戰戰爆發之前便對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存在不滿,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遭到拒絕之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這次大戰主要的矛盾在於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同時德國戰敗之後遭到一系列不平等的打壓,使得一戰後的德國綜合國力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經濟的蕭條使得國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當時的納粹黨元首希特勒目睹了處於這樣處境的德國,下定了要改變這個國家的決心。
  • 一戰德國海軍損失不大,為何要兵變?贏了日德蘭海戰,卻輸了戰爭
    泥濘、惡臭、疾病,將戰場變成令人恐懼和窒息的「人間地獄」。 更絕望的是,戰爭一打就是4年,交戰各國損失巨大、苦不堪言,尤其是德國,原本計劃3個月結束的進攻,卻在距離巴黎只有24公裡的地方,變成了一場遙遙無期的消耗戰、陣地戰。然而,真正促使德軍投降的卻不是在陸地,而是海上。
  • 一戰硝煙|尼維勒攻勢:一場慘敗導致的大兵變
    一.被詛咒的戰爭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17年時,騎士式的戰爭浪漫主義早已被機槍、毒氣彈和大炮送去見了鬼。在蜷縮於冰冷戰壕中的士兵、或是缺衣少食的民眾的眼中,為國而戰的神聖光環變得一文不名。所有人關心的唯一問題是:這場該死的戰爭,究竟何時能結束?!
  • 二戰最大的輸家是日本?其實這個國家更慘,500年基業毀於一旦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無論是主動參戰還是被動參加,總之被捲入這場戰爭的人口超過了20億,最終的傷亡人數超過了9000萬,對於世界格局是一次大洗牌,而對於世界各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俄土12次戰爭(5):兩大帝國迎來最後一戰,戰後紛紛走向滅亡
    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想法是,通過一戰拿回失去的領土,並重塑輝煌。 在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帝國的戲份並不重,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支援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行動,讓盟友去對付俄羅斯帝國。一戰時期,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俄羅斯帝國便動員了500萬軍隊,同時參與到了東線與西線的戰鬥之中。
  • 美國能用原子彈炸日本,在越戰中,為何寧願慘敗也不用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東南亞地區爆發一場長達20年的局部戰爭,就是越南戰爭。雖說美軍的武裝裝備比越軍先進,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美軍損失慘重,美國的經濟也倒退了好多年。要知道在二戰中美國為了迫使日本投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分別投下了原子彈,可是美國能用原子彈炸日本,在越戰中,為何寧願慘敗也不用原子彈?
  • 20世紀初的爭霸:日俄戰爭是怎麼回事
    因此它不斷靠著不斷搶,發展成了現在橫跨歐亞的巨人,其實在一戰前它的面積還要大,包括現在的烏克蘭和波蘭等地。等到19世紀末期,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佔完了,再想對誰下手,可選擇的也並不多。不過好在東西方還各有一塊大肥肉,西邊的就是奧斯曼土耳其,東邊的就是大清。
  • 德國《世界報》:十本了解一戰的最佳書籍
    1914年8月的第100個周年紀念日也不例外:大型德語出版社2013年秋季的出版目錄上就有20多本關於一戰的新書,而且它們已經宣布2014年春天將出版更多書目。文章稱,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國家圖書館現在就可以提供1萬多本有關一戰主題的書籍。沒有人能夠將這麼多的書籍完全瀏覽一遍,更不用說「客觀地」去瀏覽。
  • 二戰義大利本屬德國軸心國集團,為何卻成了「戰勝國」?3個原因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派集團為軸心國集團,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由於軸心國集團的野心和侵略戰爭引起的。義大利作為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的核心成員之一,二戰結束後,卻和德國、日本等戰敗國迥然不同。
  • 德國藝術家"戰爭"銅版畫展出 記錄二戰經歷(圖)
    說這句話的是德國新客觀主義藝術大師奧託·迪克斯,其批判畫系列及《戰爭》系列作品即日起在廣東美術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穿透世界的眼睛  德國策展人、格平根藝術館館長維爾納·邁耶說,「迪克斯不僅是以觀察者的眼光在打量著戰後的歐洲社會,他的版畫更像是穿透世界的眼睛,探尋戰爭對人類本性的扭曲和摧殘,以及引發這種後果的欲望和原因。」
  • 世界最偉大的4大元帥:麥克阿瑟上榜,亞洲唯一一位是中國人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亂世出英雄,歷史事實證明確實也是如此,每當侵略者來襲,受愛國情懷驅使,很多勇敢的能人志士都會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鮮血甚至是生命換來和平與安寧。雖然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帶兵打仗的將軍和普通士兵一樣,都是平等的生命。
  • 一戰後所形成的國際秩序,如何促使歐洲走向二戰?
    英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沃森在《鐵壁之圍》中,首次以一戰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的視角重新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歷山大·沃森不僅關注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柏林和維也納政治人物的影響,還關注這次大戰對中歐地區民眾所帶來的深重創傷。 沃森認為,由於一戰後協約國並沒有對一戰的戰犯及其戰爭罪行進行徹底清算,這為納粹黨的排猶政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20艘美油輪火速趕往亞洲,中國或將越過美國,成世界最大煉油國
    20艘來自美國的超級油輪火速朝著亞洲前進,根據相關預測來看,中國非常有可能會越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煉油國,這種情況就讓不少人都各有想法。,或者是一些亞洲國家來來動,這樣的認知確實挺出乎意料的。,雖然他們的目的地是整個亞洲,但主要方向還是中國市場,畢竟中國在今年已經取得了非常漂亮的成績,就連經濟也呈現出「一枝獨秀」,也就是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情況,所以中國目前對於石油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