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泰順組工
劉西現任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坑口保護站副站長,是新一代「烏巖嶺人」中的佼佼者。他出身科班,紮根基層,心繫林業,在烏巖嶺保護區領導和同事的關懷和呵護下快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泰順縣本土最為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專家,其工作和科研也受到上級部門和專家的極大認可。
劉西從小心繫林業,最敬佩的人物是博物學家達爾文。高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讀了林學。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事業單位,再次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工作念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研究生。畢業後於2014年2月通過泰順縣委組織部人才引入綠色通道進入烏巖嶺保護區。此後翻山越嶺,一直致力於系統記錄保護區動植物本底資料。
如今,他已經是泰順縣小有名氣的動植物分類專家,也是掌握烏巖嶺保護區本底數據的第一人。他一共拍攝記錄保護區動植物2000種,其中發現新種2種,擬定泰順皿果草和浙南木犀;中國新記錄1種,日本小麗草;發現大陸新記錄1種,南投萬壽竹;浙江新記錄10種,圓葉母草、寧化唇柱苣苔、碎米蕨、大果俞藤、深裂沼蘭、菝葜葉鐵線蓮、細花蝦脊蘭、多葉斑葉蘭、大鵑貝鳥和斑背燕尾。
他創建的超強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為政府和科研機構提供精準數據。經過5年多堅持不懈的積累,他創建的烏巖嶺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其物種數已達到2000多種,資料庫大小達到350個GB,積累的高清照片數量高達6萬多張,其中植物佔220個GB,照片4萬多張。用高級單眼相機(佳能5D3)詳細記錄動植物形態、生活史、分布地點等信息,為政府和科研單位提供了眾多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植物數據資料直接被新版《溫州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採用。
他還致力於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發展壯大野外種群。截至目前,一共開展了2個小物種保護項目,科研經費40萬,調查、採集和繁育了國家II級保護植物蛛網萼和山豆根。其中蛛網萼項目,採集了浙江省及福建武夷山的種質資源,並進行了播種、扦插、分株等快速繁育試驗。山豆根項目採集了烏巖嶺範圍內的種質資源,記錄了它的生活史,成功採用人工幹擾野外生境提高座果率,並採取種子播繁幼苗後野外放歸來增加野外種群數量。
在科研和科普上,他也是碩果纍纍,先後在《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浙大學報》、《四川動物》等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科普文章《這些植物走了「旁門左道」》榮獲2017年溫州市科普徵文二等獎。
不過,最讓他開心的是專家來訪,不僅是對自己的認可,還能從專家那裡學到新的東西。畢竟,年輕的他,學習和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做老百姓良心的媒體,為社會的和諧出力!主編微信:tsbst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