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本土最為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專家是他!你認識嗎

2021-03-04 泰順百事通






來源:泰順組工

人才名片


劉西,男,1985年出生,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雙坑口保護站副站長。

劉西現任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坑口保護站副站長,是新一代「烏巖嶺人」中的佼佼者。他出身科班,紮根基層,心繫林業,在烏巖嶺保護區領導和同事的關懷和呵護下快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泰順縣本土最為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專家,其工作和科研也受到上級部門和專家的極大認可。

劉西從小心繫林業,最敬佩的人物是博物學家達爾文。高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讀了林學。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事業單位,再次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工作念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研究生。畢業後於2014年2月通過泰順縣委組織部人才引入綠色通道進入烏巖嶺保護區。此後翻山越嶺,一直致力於系統記錄保護區動植物本底資料。

如今,他已經是泰順縣小有名氣的動植物分類專家,也是掌握烏巖嶺保護區本底數據的第一人。他一共拍攝記錄保護區動植物2000種,其中發現新種2種,擬定泰順皿果草和浙南木犀;中國新記錄1種,日本小麗草;發現大陸新記錄1種,南投萬壽竹;浙江新記錄10種,圓葉母草、寧化唇柱苣苔、碎米蕨、大果俞藤、深裂沼蘭、菝葜葉鐵線蓮、細花蝦脊蘭、多葉斑葉蘭、大鵑貝鳥和斑背燕尾。

他創建的超強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為政府和科研機構提供精準數據。經過5年多堅持不懈的積累,他創建的烏巖嶺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其物種數已達到2000多種,資料庫大小達到350個GB,積累的高清照片數量高達6萬多張,其中植物佔220個GB,照片4萬多張。用高級單眼相機(佳能5D3)詳細記錄動植物形態、生活史、分布地點等信息,為政府和科研單位提供了眾多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植物數據資料直接被新版《溫州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採用。

他還致力於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發展壯大野外種群。截至目前,一共開展了2個小物種保護項目,科研經費40萬,調查、採集和繁育了國家II級保護植物蛛網萼和山豆根。其中蛛網萼項目,採集了浙江省及福建武夷山的種質資源,並進行了播種、扦插、分株等快速繁育試驗。山豆根項目採集了烏巖嶺範圍內的種質資源,記錄了它的生活史,成功採用人工幹擾野外生境提高座果率,並採取種子播繁幼苗後野外放歸來增加野外種群數量。

在科研和科普上,他也是碩果纍纍,先後在《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浙大學報》、《四川動物》等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科普文章《這些植物走了「旁門左道」》榮獲2017年溫州市科普徵文二等獎。

不過,最讓他開心的是專家來訪,不僅是對自己的認可,還能從專家那裡學到新的東西。畢竟,年輕的他,學習和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做老百姓良心的媒體,為社會的和諧出力!主編微信:tsbst114

相關焦點

  • 看看「家底」有多厚 生態資源豐富的泰順開啟生物多樣性調查
    「此次調研的技術力量強、覆蓋範圍廣、成果應用前景佳,相關調研成果必定將成為泰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拳頭產品』。」溫州市生態環境局泰順分局局長毛顯福表示,來自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和華東師範大學等知名科研院所的技術團隊,將採用最先進的環境DNA技術、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首次實現在泰順19個鄉鎮開展全覆蓋調查評估,有效彌補該縣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專業人員、技術設備上的不足。此外,相關調研成果還將在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展示。
  • 上海本土昆蟲又有哪些?上海動物園「生物多樣性活動」等你來
    今天起,上海動物園2018年生物多樣性活動由地球日系列活動啟動,其中包括拯救班頭雁系列活動、全球海生貝類展、靈長動物多樣性系列活動、上海動物園本土昆蟲展、專題講座、自然課堂等等。 生物多樣性概念緣何而來?
  • 華泰證券攜手WWF資助13支本土團隊,助力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
    2019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聯合華泰證券,共同發起「一個長江·野生動植物保護小額基金」項目(以下稱「小額基金」),旨在支持長江中下遊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實地保護工作,通過向民間保護團體提供經費,填補部分受威脅物種的保護空白,並向公眾普及物種生存和保護現狀,支持中國本土NGO成長。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深不可測的星球。穩定的食物供應和藥品來源只是地球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諸多好處之一。地球上的植物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減緩全球變暖的影響,但是90%的植物(以及近三分之二的糧食作物)依賴於近19萬種傳粉昆蟲。
  • 人類需不需要「生物多樣性」?
    攝影:CYRIL RUOSO, MINDEN PICTURES, NATIONAL GEOGRAPHIC今天的紀念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大會早在2000年就通過決議,將此紀念日設立於每年5月22日——旨在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 世界遺產專家訪談錄·劉保黨:從生物多樣性價值看黃山自然美
    基於黃山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世界108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和在中國確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都包含黃山地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與合作框架中,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不可替代性指數在中國華東地區最高,是中國華東地區最值得保護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 在生物多樣性中感受生命與價值
    來自銅盤中學的學生林恆說,他回家後會好好研究其他完全變態的昆蟲們。來到不完全變態昆蟲區,一隻巨型竹節蟲標本引人矚目,它的蟲體與後足展開後可達30釐米。「這可是著名的偽裝大師,當它棲息在樹枝或竹枝上時,就像一根枯枝,很難分辨。」馬帥說,多數竹節蟲通體呈深褐色,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形成優良的偽裝,從而逃避天敵攻擊。
  • 上海本土昆蟲又有哪些?上海動物園「生物多樣...
    今天起,上海動物園2018年生物多樣性活動由地球日系列活動啟動,其中包括拯救班頭雁系列活動、全球海生貝類展、靈長動物多樣性系列活動、上海動物園本土昆蟲展、專題講座、自然課堂等等。 生物多樣性概念緣何而來?
  • 高原鼠兔的關鍵地位:對本土鳥類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圖源/百度百科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關鍵地位:對本土鳥類生物多樣性的影響CHIEN-HSUN LAI ANDREW T.為了確保毒殺高原鼠兔的行為不會減少天然物種的生物多樣性,高原鼠兔的管理決策應該經過謹慎的評估。
  • WWF生物多樣性新書推介及研討會在京召開
    趙樹叢理事長回顧了WWF與中國政府部門合作推動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充分肯定了享譽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專著《原野之窗》在WWF中國團隊努力下面世新版,該書從理論和實務上提出了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是倡導和推動自然教育的新專著,是為即將在中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 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
    「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召開,周晉峰博士作為專家受邀出席並做主題發言。,更符合時代需求今天大會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主題,從自然科學來講,生物多樣性是多元的,包括生物安全領域的內容。
  • 史海鉤沉(序篇):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敬中國綠髮會前輩
    1985年,中國綠髮會成立之初名為中國麋鹿基金會,是為了迎接麋鹿回歸,讓這一從中國走出去且本土滅絕的特色物種,再次回到故鄉。現在大江南北麋鹿種群的興盛,均始自中國麋鹿基金會最初的物種重引進項目。(基金會名單照片)在這張泛黃故紙紀錄的中國麋鹿基金會會長、理事的名單中,有的前輩已經故去,有的前輩依然在不倦的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貢獻心力。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CCTV1晚間新聞報導今天,沈樹忠院士來到「導師說」,聊一聊他怎麼過這個「突然延長的寒假」。然後,我們再隨新華社中日雙語報導和人民日報英文APP頭條去看看這個意義重大的成果對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意義,走入古老的生命世界。同學們:新年好!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 專家:全球疫情進入反覆期,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存在明確關聯
    就算在全民抗疫最為積極團結的我國,也開始出現了多地確診的情況,除了前段時間新疆地區發現上百人無症狀感染外,11月8日,天津新增1例確診病例;11月9日,上海新增1例確診病例。而在近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發布了一份專家報告
  • 備戰中考 ▏生物考點37——生物的分類及生物的多樣性
    (4)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3.植物的分類4.動物的分類二、從種到界1.分類單位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類群,用等級來表示。一般將生物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其他的幾個界。
  • 金斑喙鳳蝶重現泰順烏巖嶺 有「國蝶」之譽
    林建波 攝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巡護中發現被譽為「國蝶」的金斑喙鳳蝶。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幾年前,我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生物多樣性法的建議。應該在生物多樣性法下面設立生物安全法。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從整體邏輯、從哲學講,只是一個部門法律,是生物多樣性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中對瀕危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法,或者可以理解為是對人類密切關聯的物種進行保護的一個很窄的概念。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992年,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六個國家之一,並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發展歷史1988年11月,聯合國環境署召開生物多樣性特設專家工作組會議,探討一項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的必要性。1989年5月建立了技術和法律特設專家工作組,擬訂一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律文書。1991年2月,該特設工作組被稱為政府間談判委員會。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