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掘煤炭潛力保障能源安全?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這麼說→

2020-12-05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仍在持續增長,能源消費結構也存在較大問題。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佔59.0%。石油和天然氣雖然比重較小,但是對外依存度很高。貧油、少氣、煤炭較多,我們如何充分發掘煤炭的潛力,保障能源安全?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指出,對於中國來講,有一件事情是很有必要做的,而且是戰略性的,就是怎麼把我們已有的資源——煤,變成我們少有的油、天然氣或者是化學品。

12月28日22:00,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為您深度解讀。

嘉賓簡介

包信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長期從事催化基礎理論研究和新型催化材料的創製,以及能源清潔高效轉化過程的研發,在納米催化基礎、天然氣和煤基合成氣高效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內外學術獎勵。面對我國「貧油、少氣、相對富煤」的狀況,他立志未來能夠像加工石油那樣加工煤炭。為了這個目標,他偏於一隅,甘坐15年冷板凳。研究成果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傳統路線,有望使煤化工水耗和能耗大幅降低,被業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世界上能源結構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是煤,三分之一左右是石油,再三分之一左右是天然氣,大概還有一部分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

中國在能源結構中長期以來一直是以煤為主導的,甚至有些地方的煤可以達到80%。但通過現在這幾年的變化,我們使用煤的情況在能源結構裡面的佔比逐步降低了,去年煤的使用大概就佔到60%左右。按照現在石油開採的量,中國探明的可開採的石油大概可以採十二年,天然氣大概是三十年左右,煤多一點,大概就是四、五十年的樣子,或者是更多一點。

而從對外依存度來看,比如現在我去加一箱油,70%左右是進口的,30%是我們中國自己開出來的;天然氣大概45%左右是進口的, 50%左右是我們自己開出來的。中國的能源強度非常高,能源強度是什麼意思呢?一萬美元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我們中國消耗的能源跟國外消耗的能源不是可比的。本世紀初的時候,我們消耗的能源大概是日本的8—10倍。也就是說,我們生產一萬美元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我們消耗比如說是8份的煤,日本人可能就消耗1份的煤。所以我們的效率確實是非常之差的,再加上由於燒煤這個事兒,對我們的空氣、水的汙染非常之大。

到底中國怎麼發展?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數據來看,所謂依存度,就是我們到底要進口多少?2018年我們進口的天然氣大概是45%,進口的石油依存度大概是70%。但我們現在一年開發多少油呢?大概最大的產出量不到2億噸,現在差不多1.9億噸這個樣子,但我們要用到6億噸這樣的油。接下來我們肯定是開發不了這麼多,但對於中國來說,真正資源佔比比較大的,相對來講就是煤。

自然界有它的一個安排,中東那一塊油多,中國這一塊相對來講就是煤多。有些煤礦裡面,十幾米全是煤,就堆在那個地方,我們再用機器去把它挖出來就是煤,而且就是好煤。所以對我們中國來講,有一件事情是很有必要做的,而且是戰略性的,就是怎麼把我們已有的資源,把我們的煤變成我們少有的油、天然氣或者我們的化學品。這塊東西美國人不做,因為他們的油、天然氣很多,它根本不會要用煤來做這個事兒。歐洲人做不做呢?歐洲人也不做。所以實際上這一塊東西,就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我們是一定要將此作為我們戰略的儲備。

但做完以後是不是馬上就開成工廠大量生產?這個不一定,要看經濟情況。經濟有需求我就用它,經濟沒有需求我就不去用,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怎麼做能把煤變成油,或者變成化學品,這個是我們一直在做的。我想我們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人也在做這件事,而且這件事情還是中國人做得最好。比如煤制油這一塊,我們中國16萬噸年產量,煤制油做了好多,我們中國最大的一個煤制油的工廠在寧夏的寧東這塊地方。最大的一個裝置一年可以供我們生產400萬噸油,這個量就是很大的。

中國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煤先變成甲醇,然後再把甲醇變成烯烴。烯烴是一種碳和氫組成的化合物,它是重要的化工基礎原料。廣泛用於生產塑料、橡膠、服裝、汽車、家具、裝飾材料、包裝材料等多種產品。在工業上,烯烴主要通過石油裂解來生產,也可以通過甲醇、乙醇等其他原料等製取。如果能直接利用煤生產烯烴,可以大大降低石油的消耗。

煤變成甲醇以後,再把甲醇變成烯烴,然後再把它變成聚烯烴,整個這是一個產業鏈。以前烯烴我們都是怎麼來的呢?都是煉油過程當中產生的石腦油,把石腦油裂解變成烯烴。10噸的原油大概可以煉3噸的石腦油,3噸的石腦油可以煉一噸的烯烴,10噸的原油才能搞出一噸烯烴來。我們中國大概一年消耗烯烴大概就40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煉油能力就要到4億噸才能夠做這樣一件事。現在大家可以看到,有1000多萬噸我們可以從煤中來,這解決了很大的一個問題了,所以這個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談到煤這件事,好多地方都打怵,為什麼打怵呢?因為煤一個是有汙染,一個就是中國還缺水。大家都知道,可能有些人對這個煤化工了解,要搞煤化工一定要用水。我們到底怎麼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我先給大家看一看煤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別以為煤就是個炭,不是的。你要把煤仔細看到裡面,它有很多分子。自然界經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跟水什麼東西弄在一起,氫同碳弄在一起就變成不同的芳烴。這樣一個烴的分子後面再埋在地下去以後,這些分子慢慢就在這個裡面了,這些分子好多都是我們需要的。

那麼大家在想,有沒有可能直接把煤用催化劑把它像剪刀一樣剪下來,變成我們需要的東西呢?大家知道,石油煉製它是用催化劑把這個油品剪斷以後,拿出我們需要的東西來。那麼那一天有沒有可能這個煤也找到一個催化劑,或者怎麼樣把它剪斷,不就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了嗎?

1924年,有兩個德國人,一個叫弗朗茲·費歇爾,一個叫漢斯·託羅普施,他們就把這個過程弄出來,叫「費託過程」。九十多年來,一直是這樣一個過程。「費託過程」是怎麼做的呢?是用一個水跟一氧化碳反應,變成了氫氣加二氧化碳,就是水煤氣變化反應。接下來再用氫氣把一氧化碳的氧給拿掉,變成了水,一氧化碳跟氫反應就變成了CH2(低碳烯烴)。我們現在做了個什麼事呢?這十幾年我們就做了一件事兒,就是不用費託反應這個催化劑了,而用另外一種氧化物作為催化劑,直接用催化劑把這個一氧化碳跟這個氧反應,變成了二氧化碳,這個碳跟這個氫反應變成了這個東西。一個優點就是不用水了,再循環是沒有了;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把這三步的反應最後變成一步了。

現在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比如做烯烴,也就做到58%的轉化率。我們就用這個反應去做,因為它選擇性高了,它一下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幾的轉化率。大家知道,這個百分五十八同百分九十幾可是差別很大了。這件事情出來以後,我們不光是就做這樣一個反應,我們把這個概念進一步推廣,它實際上是一個平臺,最起碼可以少用水,少排二氧化碳,少耗能,因為這個過程就節能,而且它的反應選擇性高。所以這個過程也就是一個綠色的過程,我為什麼講催化能夠來支撐綠色發展呢?支撐這個協調發展呢?那這個也就是我們做的一件事,就通過催化在煤化工當中來支撐綠色發展這樣一件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能源革命是搶救資源、搶救生命、保護環境的...
    來源:中國能源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何滿潮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何滿潮在「第2020能源轉型論壇暨第十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上指出,煤礦智能化開採不是綜採與智能化的簡單疊加
  •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能源革命是搶救資源、搶救生命、保護環境的革命行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何滿潮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何滿潮在「第2020能源轉型論壇暨第十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上指出以下為發言內容:煤炭是我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預計到203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仍佔能源消費總量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煤炭開採沿用1706年英國研發的古老開採方法,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全國煤炭採出率不到50%,基本採一半扔一半,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山西省年產約10億噸煤炭,按港口均價600元/噸計算,年損失約6000億元。
  • 【中國科學報】能源安全 「煤」有辦法---中國科學院
    能源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在中國,能源安全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日益凸顯。中國富煤、貧油、少氣,想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境地,很多人將希望寄託於煤化工的發展。  11月9日,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成都有潛力建成「天府氫都」四川盆地有望建設成為「西南氣大慶」
    9月18日,正在成都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鄒才能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就高度點讚了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區域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的潛力。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談新時代能源中的硬科技
    在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上,剛剛獲得能源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分享了他研究的新時代能源——納米發電機。記者 王健 攝什麼是新時代能源?王中林院士稱,未來的能源是發散式、分布式、移動式、不確定數目居多的能源的集成,這就是新時代能源。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為化學學院師生開展學術報告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程方益 攝影 張秋)1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來訪化學學院,做了題為「氫能與能源科技產業的發展淺議」的學術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院長陳軍主持學術報告會。化學學院師生代表參加。
  • 煤炭「變形記」:從能源到原料
    「煤炭由能源走向能源和原料並重是國家倡導的發展方向。未來,煤炭原材料化的比例會逐漸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由於能源資源的稟賦特徵,近年來,我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我國自主研發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煤制烯烴技術以及率先開發的煤制芳烴技術,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未來,煤炭利用走向何方?
  • 包信和接替萬立駿任中科大校長(圖/簡歷)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8日訊 據「聊時局」微信公眾號消息,6月8日上午9點,中央宣布包信和院士接替萬立駿,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十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1997年8月-2000年8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和副所長;2000年8月 -2007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2009年3月-2014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2013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15年7月起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
  • 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科學技術。其根源在於以燃燒發熱為源頭構建的一次能源釋放轉化過程的高度無序化,造成巨大的能勢下降、有效能損失和能量無效損耗,並產生大量汙染物,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汙染和破壞。如煤燃燒將煤炭化學能轉化為無序的熱能,熵增極大,熱工轉化過程又造成大量能質損失和無效能量損耗,並產生大量SOX、NOX氣體、溫室氣體CO2和粉塵顆粒等汙染物的排放。
  • 尹浩院士: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是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6月21日,2019年中國工業信息安全大會在北京召開,針對工業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提出,保障的重點應是工業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工業數據安全以及工業智能產品的安全。  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
  • 院士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發展之路
    11月10日,以「低碳轉型、智能發展、多元融合」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在北京召開。圍繞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能源如何轉型、各類能源的未來發展路徑等議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 《煤炭學報》2020年第7期「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專輯特邀主編致讀者袁 亮  董書寧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和煤炭地質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煤炭地質保障系統的整體架構、研究內容、保障目標、配套技術等逐漸發展成熟,其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和完善,迄今為止歷經了:①煤炭開發地質資源保障、②「雙高礦井」 建設地質保障、③
  • 院士專家聚首張家口,為能源發展精準把脈!
    中國和英國在能源領域始終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兩國可以持續加強合作,創造出更加清潔更加綠色的星球。 致辭環節結束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等多位行業專家,從碳中和目標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創新構想,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未來全球低碳發展圖景。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2016年推薦免試生(含直博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是高技術基地型研究所,主要從事能源環境、先進材料和綠色化工三大領域的應用基礎和高技術研究與開發。
  • 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籤約
    梁琛 攝 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中北大學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協議在中國科學院籤署。 白春禮充分肯定了中科院與太原市多年來的合作成果,並對共建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提出明確要求。他指出,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是中科院第一個四方共建的科教融合學院,是中科院、山西省和太原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的重大舉措。要紮實做好近中遠期發展規劃,促進科教資源集聚發展、共建共享,實現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聚焦新能源,建議在川創辦「西南能源大學」
    川觀新聞記者 李欣憶 鄧翔灃 攝影 李強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鄒才能,與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能投集團籤約合作,聘任天府新能源研究院名譽院長。
  • 兩會獨家丨包信和院士:煤炭應儘量少用於燃燒發電、多實施高效轉化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如何做好「清潔高效」的大文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認為,在未來能源體系中,煤炭應儘量少用於燃燒發電、多實施高效轉化。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針對重大和共性問題,學部組織院士開展三農問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能源戰略、空間科學等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的重要專題預研,並向國務院呈送了諮詢報告。  近年來,學部更加注重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發揮國家思想庫的重要作用,把握國家的戰略需求,針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主動向國家建言獻策,圍繞能源與資源、科學教育、生態與環境、醫療衛生、學科發展戰略等方面提交的諮詢報告受到國務院領導和有關部委的重視,部分諮詢成果已經體現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決策中。
  •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2020-08-27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能源董事長會見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 交流碳纖維產業發展
    1月6日,河南能源董事長梁鐵山與來訪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成會明會談,雙方就碳纖維產業發展相關事宜進行了深入交流。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光敏,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副總經理萬善福出席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