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於西紅柿的各種言論一直不少,最近又有言論稱:
西紅柿多是被催熟的,食用對身體有害;尖頭西紅柿是激素使用過量造成的,長期食用會中毒甚至致癌;被催熟的西紅柿,外表雖然紅紅的,但果肉吃起來又酸又澀,可以通過看顏色、外觀形狀辨別是不是催熟。
這些說法,或許就有一個曾經出現在你的家族群中。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如何委婉地告知長輩又不被拉黑呢?今天就一起揭曉。
1
「催熟劑」到底是啥?
人們口中常說的「催熟劑」也被叫做「植物激素」,其實就是一種「乙烯產品」。
西紅柿等植物在自然生長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種乙烯,作用就是「調控植物的生長和成熟過程」。
但如果在它們自身還沒有產生乙烯之前,人為施加「乙烯」,植物就會加速生長和成熟。
為了方便可行,一般使用的是「液態乙烯—乙烯利」。噴灑到植物上,就能釋放出乙烯。
雖然一直以來催熟劑(植物激素)都備受爭議,但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它有毒致癌。且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生過任何由於催熟劑殘留所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
就算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使用催熟劑,對於消費者而言也不會存在安全風險。
催熟劑雖然也屬於農藥範疇管理,但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防蟲、除草的農藥,它們大多都低微毒性。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植物激素,比如乙烯利和赤黴素,國家對於它們的使用都有著明確的管理規定,在使用類別和用量方面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它們對植物的作用非常重要,對於人體沒有什麼危害,所以一定要理性看待。
2
催熟的西紅柿,不能吃?
「催熟」這個過程並不特殊,也不「神奇」。
西紅柿成熟的過程,本來就會生成乙烯,就是一個自我催熟的過程。
人工催熟不會產生「自然成熟中不存在的物質」,但由於光照時間、生長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催熟的西紅柿可能會在某些物質的含量上有所變化。
所以,「催熟西紅柿有毒」的說法不科學,也就不存在「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問題。
3
「催熟劑」殘留對身體有害嗎?
催熟劑會不會因為殘留量超標對身體造成損害呢?這也是很多人心中存在的疑問。這可以從三個方面解釋:
用量及殘留限定
雖然乙烯利超量食用會危害健康,但是蔬菜水果中使用的量本身就有嚴格規定,殘留量也有嚴格規定。
國標GB2763-2016《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量》中有具體的限定,乙烯利的人體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0.05毫克」,西紅柿中的限定殘留量是2毫克/公斤。
一個60公斤的正常人想要吃西紅柿吃到「乙烯利中毒」,需要每天都吃3斤以上的西紅柿,一次性吃到中毒是不太可能的。
乙烯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使用過量本身容易導致植物成熟過快而加速腐敗。
乙烯利可以洗掉
乙烯利易溶於水,就算西紅柿等植物表面有所殘留,買回家後也可以通過水洗的方式將其去除。
4
「生的西紅柿」,吃了會中毒?
有人說,沒有成熟的西紅柿,再便宜也別買,吃了就會中毒。
長相為青色的西紅柿,的確含有一些龍葵素(糖苷生物鹼),吃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大量攝入會導致食物中毒。
但是未成熟的西紅柿中所含的龍葵素並不多,一次生吃一兩個,不能致人中毒。
不過沒有成熟的西紅柿,口感往往不好,澀中帶苦。
所以,還是等西紅柿成熟後再食用最好。
5
西紅柿畸形,就是過量使用激素?
有人說「西紅柿畸形或者尖頭」是由於過量使用了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確實會讓西紅柿果實一定程度上變大,但濃度過高也有可能會導致空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催熟西紅柿」靠肉眼無法分辨。
西紅柿本身品種眾多,長相各異,就算是一個品種的西紅柿,可能也會由於施肥、溫度、光照等因素長出不同的個體。
所以無論是尖頭還是圓頭,都不一定是經過催熟的,沒辦法靠肉眼去辨別「催熟西紅柿」。
來源:科普中國、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