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覺
侯超覺帶領團隊開發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全傑 實習生張雨歆)隨著人類社會的極速發展,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一批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應運而生。然而,垃圾分類能更高效、更精準、更便捷嗎?有這樣一群創造者在反覆思考著。
垃圾分類達人侯超覺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底,憑藉公司原有的物聯網及網際網路技術基礎,侯超覺帶領著團隊轉向智能化垃圾分類系統的開發。今年夏天,這套智能分類系統已趨於完善,已在廣州夏港街麗江小區進行測試,即將實現更大面積地推廣。
這套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能實現投放過程自動化,並可通過系統溯源至垃圾投放者。
侯超覺笑稱實現垃圾分類的全自動化可是他的一個「理想」。他談到這個想法的起源,「很多時候垃圾二次分類、處理中一些玻璃碎片、有傷害性的化學物質會傷害環衛工的手,希望能在這些環節實現自動化,用機器替代人力。」
實現投放過程自動化的關鍵在於對應四類垃圾類別的四色垃圾袋。「不同顏色的垃圾袋袋身上有二維碼,只要在分類投放點進行紅外線掃描,就會有相應的垃圾桶蓋打開。」 侯超覺解釋道。
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垃圾袋與投放者之間可進行溯源聯結。這是由於這套智能分類系統實行個人帳戶積分兌換垃圾袋的模式,在獲取垃圾袋的過程中,使用者與垃圾袋之間將通過數位技術產生聯結。
侯超覺表示:「今後約兩年間,我們都會採取向社區免費提供垃圾袋的模式。每一個區間號碼的垃圾袋對應每一個使用者。」同時,他表示,通過24小時兌換機器也可以獲得相應的垃圾袋,且這些垃圾袋是利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製作而成的。
在後續垃圾分類處理的過程中,侯超覺提到也有相應的檢測設備保證垃圾的分類準確性,「分類過的垃圾可以被機器檢測其分類質量,如存在其他類別的垃圾,可利用機械手進行二次分揀。」
面對居民若將餐廚垃圾和包裹垃圾的垃圾袋一起投放,就會導致餐廚垃圾中混雜其他垃圾的問題,侯超覺提出:「在後期處理的過程中,可利用機械臂破袋,分離餐廚垃圾中的塑料垃圾袋,這樣免於居民手動破袋,又保證了餐廚垃圾的分類質量。」該功能已在麗江小區的試運行中實現。
可見,從垃圾分類投放到二次分揀,大體上都可實現自動化。
同時,機器檢測產生的分類準確率也可反饋給相應的垃圾分類投放者。同時,這個溯源機制也是另一層面的監督機制。「實名制」的垃圾投放相較於「匿名」的投放,更易使人們自覺地做好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