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劇照 本文圖片蕙質 攝時隔11年,「越劇王子」趙志剛重新回到了上海越劇院的大戲舞臺,主演已經暌違13年的代表作《家》,和他同臺的,是當年的「初代」梅表姐單仰萍、三少爺許傑,而這一次同臺,距離他們上一回攜手此劇,已經過去整整13年。這一晚,上海大劇院座無虛席,黃牛出現在了幾百米外的西藏路口。謝幕時,觀眾掌聲雷動,幾乎無人離開。趙志剛站在舞臺中央,幾度激動哽咽。而劇組的每個演員也都感慨萬千,短短幾句的感言,卻是十幾年彈指一揮間的情感、經歷和圓夢。
「這些年,我們的編劇兆芬老師一直和我說,志剛,你什麼時候再演《家》。一直沒有機會。今天終於有機會了,這個夢想終於成真了。但兆芬老師卻已經走了。我想,今天的演出,是對她的最好告慰。」趙志剛含淚說道。然後,他和女主演單仰萍緊緊抱在一起,無言,卻讓全場動容。
1月4日,越劇《家》就以這樣的氛圍拉開了「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的序幕。
《家》劇照趙志剛13年後再演《家》,是意義特別的「回家」《家》這部作品,對趙志剛來說,非常特別。在上海大劇院後臺,他又一次感慨,這部作品,可能是他藝術生涯裡最重要的一個作品。
而這一次在上海大劇院演《家》,對趙志剛的意義就更是特別。「我離開越劇院已經10年了,這是挺長的一個時間,這次的《家》可能對我真的有三層『家』的意義,首先是劇目上的《家》回來了,再是我回到了上海舞臺上海觀眾這個家,而上海越劇院也是我永遠的家。」
當年,為紀念巴金百年誕辰,上海越劇院創作了這部《家》。而在劇中主演覺新的趙志剛可以說是這部劇的「始作俑者」,期間,他自籌資金,完成了這部越劇現代戲的製作和創作。這也是他第一次嘗試當製作人,之後又有了《趙氏孤兒》等一系列作品。
2003年,《家》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之後獲得了文華新劇目獎,而趙志剛也因為這部劇,獲得了中國戲劇的最高榮譽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
《家》劇照2010年,趙志剛與陳湜離開上海越劇院,而自從13年前最後一次演出這部劇後,趙志剛就再也沒有演過《家》。不過,這部劇如今成為了上海越劇院年輕一代的傳承劇目,也是男女合演的經典劇目。回憶當年的創作,趙志剛說,「我覺得在我當年新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家》可能是最好的一個。」他還說起,「當年巴金女兒李小林老師曾經跟我這樣說,這是我看過改編巴老作品裡面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希望你們不要把它輕易地丟掉,希望能夠長遠創新。」
這部劇也是越劇著名編劇吳兆芬的代表作,全劇清新哀婉的風格既是越劇的特色,也是吳兆芬劇作的特點。「洞房悄悄花燭搖,世事如夢夢縹緲」「寂寞也是清淡趣」「為愛付出終不悔」,一段段唯美秀雅的唱詞讀來令人口齒噙香;而陳姨太勸鳴鳳改嫁時的「十八個『子』」又充滿了世俗諧趣。
對於原著的理解、對於演員的了解,讓吳兆芬筆下的梅芬與覺新,既體現出巴老筆下人物的特性,也帶著演員本人的影子。在劇中扮演梅表姐的單仰萍說,她最喜歡的舞臺人物有兩位——一位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另外一位就是《家》中的梅。因為這兩個角色「最像自己」。
趙志剛也說:「有很多人都覺得我是覺新和覺慧的結合體,我自己也這麼認為。」
而全劇的導演楊小青更是賦予了這部劇空靈的舞臺,唯美的越劇詩畫,以及更符合當下觀眾審美的敘事和節奏。兩位作曲藍天和陳均更是讓這部越劇極為動聽難忘。
十幾年間,吳兆芬和楊小青每每遇到趙志剛都會問起,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你們演《家》。而13年後,這個願望終於在「越·聚黃金一代」達成。
《家》劇照原班人馬重聚,演員一聽到音樂就會流淚在這一次《家》的重聚中,5位主演中有4位是原班人馬,包括趙志剛、單仰萍、許傑、陳湜。因為多年的期待,這部劇的重排過程也充滿了特殊的情感,每個人都「憋」了一股勁,一定要把最完美的舞臺呈現奉獻給觀眾。
趙志剛說,我們在一起排練,演員們一聽到音樂眼淚就出來了。真的是非常感動,我們找回來十幾年前大家一起創作的那種青春的朝氣。也希望能夠把當年對《家》的這種熱愛,再度呈現在舞臺上,也能夠讓大家看到彼此在藝術上是怎樣的。」
和單仰萍的再度合作尤為開心。「應該說仰萍就是我心目中的梅芬,能夠再度聯手去演繹巴老這樣一個經典名著,我覺得特別的開心,前一個星期我們天天在一起排練,恢復,但是又會有很多新的激情的東西在舞臺上爆發。」
「許傑是我老同學,更是兄弟。我們倆在表演上我覺得一直是相互刺激的,相互感染,這都取決於對手是不是特別熟悉的那個人。」
而經歷了十幾年的人生和舞臺沉澱,每個演員對角色也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兩地洞房」的哀婉、「梅林重逢」的悵然、「鳴鳳投湖」的悽美,還有「兄弟相爭」的交鋒與和解,飛雪漫天中的追尋……劇中的每場戲都被演繹得十分動人,而每位演員的演唱都依然「寶刀不老」,每隔幾句都會引來如雷的掌聲。
一位曾經在十幾年前看過這部《家》的觀眾在當晚看完演出後感慨萬千,「今天,再次走進劇場,依舊是熟悉的《家》。歲月從不敗美人。他們,似乎都沒有變。十多年過去了,還是當年的他們……而我們,被這一場暌違十數年的《家》打動,何嘗不是因為尋找?尋找那些美好的記憶,那些逝去的青春?今晚,被一句唱詞感動——縱然往事不堪尋,堪尋處,尚有梅林少年心。」
《家》之後,「越·聚黃金一代」的熱烈與懷舊仍將持續。(袁範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甄嬛》(上下本)、(經典版)《紅樓夢》將先後上演於上海大劇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