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 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科學大爆炸

  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

  「23天,終於成了!」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艙落地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裡一片歡騰聲,剛剛通報過落點信息的北京總調度劉建剛說出了這句話。

  23天這個數字,劉建剛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之日起就已經計算過無數次,如今終於定格,不再改變。

  在充滿挑戰與困難的2020年,嫦娥五號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月面起飛」載入史冊,「旗開月表」振奮人心,「太空擁吻」驚險浪漫,如今則是「採擷月壤」太空歸來。

  歸來日挑燈夜戰

  12月16日,又是一個挑燈夜戰的日子。這天深夜,距離嫦娥五號回家前3小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揮大廳裡比嫦娥五號發射當天的人還要多出一些,一些並不在值班崗位的科技人員,也自發來到現場,想要見證即將到來的重要時刻。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遙操作主任設計師張寬就是其中一位。這天晚上,他本該輪休,卻出現在指揮大廳,和他一樣的還有十幾位,他們都是月面採樣遙操作團隊的成員。

  張寬告訴記者,「我們連續幹了48小時不停歇採集到的月壤,一定要親眼見證它完整無缺地回歸草原。」

  12月3日,在嫦娥五號月面採樣任務圓滿結束後,遙操作團隊在整個任務中的工作已經完成。但張寬告訴記者,整個團隊自發決定,投入到飛控崗位值班中去。

  「這麼做既是因為中心值班崗位壓力大,許多控制都在凌晨,加入他們可以緩解同事值班之苦,也是因為想要守護來之不易的『月壤』,想看到大家的勞動成果成功歸來。」張寬說。

  嫦娥五號回家前1個小時。零點的時針早已走過,大屏幕上顯示出了12月17日的時刻。

  就是這一天,時間一點點逼近。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現場,各個崗位的科技人員明顯更為忙碌了,操作和口令聲也更為密集。

  在這個肅殺的冬日凌晨,飛控大廳裡卻氣氛熱烈,每個人臉上多少都有20多天持續奮戰留下的疲憊痕跡,但精神面貌卻異常昂揚興奮。幾乎每個崗位的人,在工作間隙,都不自覺會抬頭望一眼大屏幕上那個今晚的主角——嫦娥五號返回艙。

  事實上,對現場堅守在崗位上的人來說,只管看著手裡的數據就能夠掌握嫦娥五號的動態,可還是忍不住想要看著仿真圖像,看著它在軌道線上的位置,才能更安心。

  對於呈現這些畫面的李貴良來說,保障好三維顯示圖像的責任也顯得格外之重。這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軟體室工程師的機位,在大廳後側的終端機房,是鮮有人關注到的位置,可是他控制的圖像卻最為大家矚目。

  工作11年來,李貴良承擔過大大小小上百次航天任務的顯示工作,說起來各個太空飛行器的樣子他如數家珍,想要看到它們在太空中呈現不同姿態,對李貴良來說也是注入數據、生成而已。但是比起仿真的圖像,他心裡還是對實時顯示的畫面更情有獨鍾。

  12月17日1時33分,隨著劉建剛的口令通報:「嫦娥五號返回艙再入大氣」,大屏幕上出現了嫦娥五號返回艙的實時畫面。

  畫面裡,嫦娥五號返回艙如流星一般划過夜空時,李貴良的心跳突然加速,「激動,異常的激動!」他告訴記者,「描繪了『嫦娥』在太空中的各種姿態,原來真實的她,是這般絢爛模樣。」

  現場的科技人員和他一樣,再嚴肅冷靜的工作人員也無法波瀾不驚,有的人甚至不自覺發出了感嘆。現場的通信調度馬忠正此時無暇顧及其他,因為任務全程和即將展開的搜救活動,他都要保證圖像話音等各路信號的暢通,需要確保指揮調度能夠及時到達著陸場,現場的工作情況也能夠實時反饋回北京的飛控大廳。

  馬忠正告訴記者,通信調度的聲音是觀眾聽不到的,但在各個崗位之間,他們的聲音卻是最為密集的,他們在幕後調度指揮著這場舉世矚目的畫面,為所有關注嫦娥五號任務的觀眾送去獨家視角。

  再入大氣層26分鐘後,嫦娥五號返回艙順利落入四子王旗著陸場,直升機、搜救車眾多搜救人員動作迅速,在紅外(影像)顯示的畫面裡,夜幕中的他們渾身反光,追尋著這位歸家「遊子」的身影。

  馬忠正說,內蒙古的深夜大雪封路,在北京飛控大廳裡的科研人員雖然聽不到搜救隊員的聲音,卻和他們一樣同頻心跳,急促呼吸。

  「找到了嗎?」這樣的問題不斷被提及,10分鐘,20分鐘,終於,「雄鷹報告,直升機目視返回器著陸……」

  「滿載而歸的嫦娥五號返回艙被我們找到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現場沸騰了,有人擁抱,有人歡呼,還有人喜極而泣,不同的慶祝方式,蘊含著同一種心情——嫦娥五號任務成功,中國航天迎來又一裡程碑。

  「月壤」入住新家

  12月17日晚上,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0多名五院航天人夾道歡迎「嫦五」和任務試驗隊隊員凱旋。

  當天20時,五院廣場上彩旗飄揚,玉兔燈依次點亮,月球燈熠熠生輝,用紅毯鋪就的歡迎通道正式開啟。在代表探月工程走過16年歲月的16響禮炮聲中,載有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運輸車緩緩駛入五院大門,停在院科研樓前接受家人們的檢閱。5位「嫦娥」在廣場中央翩然起舞,慶賀嫦娥五號將月壤帶回祖國。

  興奮激動之餘,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月壤」,帶回來的月球「土特產」究竟有多少,去向如何?

  這天晚上,嫦娥五號返回器就已完成了開艙及相關處理工作,五院科技人員順利取出了月球樣品容器,並做了全面檢查。

  12月19日上午,國家航天局局長、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向中科院院長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

  這之後,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被送入位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這也是我國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至此,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正式「安家落戶」。

  經初步測量,月球樣品約1731克。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說,從工程任務角度來看,帶回2公斤的月球樣品只是一個設計值,但並不能把達到2公斤這個數值作為評判任務成功的一個硬指標。1.7公斤的樣品,滿足工程總體下達的月球樣品要求。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土」似乎也不少了。40多年前,我國接受美國贈送的1克月球樣品開展研究,並由此產生了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就是該研究的帶頭人。

  在12月19日月球樣品接收的當天,這位滿頭白髮的老院士穿上正裝出席,他回憶說,當年的1克樣品只有小黃豆大,研究團隊用樣品一半的0.5克開展研究,另一半送給北京天文館保存展出至今。但就是這0.5克的樣品,讓科研團隊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

  歐陽自遠說,這一次,嫦娥五號從月球取回1700多克樣品,又建成專門的月球樣品實驗室,國內現在擁有一大批相關科研人才和一系列先進科研設備,他相信一定會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

  橫向來看,這些「土」也有其獨特價值。

  嫦娥五號的著陸點,是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這是人類探測器此前從未到訪過的地方。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說,這裡相對較年輕,富集鈾、釷、鉀等放射性元素,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獲得這些年輕玄武巖的同位素年齡,將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這可以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活動研究的一個重要空白。

  據他介紹,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3次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但總共只帶回了326克月球樣品。這是由於蘇聯當時沒有掌握在月球軌道的無人交會對接技術,所以採用上升器從月面起飛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為此,其上升器需要攜帶大量燃料,從而攜帶月球樣品的能力極為有限。

  當然,備受矚目的阿波羅計劃帶回了更多「月壤」。龐之浩梳理發現,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通過發射阿波羅11號-17號載人飛船,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除了阿波羅13號因發生故障中途返回,其餘6艘飛船均完成了載人登月,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上了月球,共帶回月巖樣品380千克左右。

  然而,這些都已是40多年前的研究樣本。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採集的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龐之浩說,此前對美、蘇獲取月壤樣品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然後減弱並停止。但對月球表面的觀測發現,某些區域可能含有最近10億至20億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巖,這與嫦娥五號著陸地區的年齡相仿。如果嫦娥五號採回的樣本能夠證實這段時間月球仍在活動,將改寫月球的歷史。

  目前,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已安全進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表示,後續,國家天文臺將按照任務既定要求和目標,精心操作、安全解封、科學處理、妥善存儲,做好樣品分發管理,組織開展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力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首次公開亮相:人類時隔44年再迎月球樣品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託舉著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珍貴的月球「土特產」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返回地面。人類時隔44年再次迎來月球樣品。
  • 時隔44年,嫦娥五號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繞、落、回」三部曲的第三階段目標,也意味著人類時隔44年將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上一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是的,從1969年到1976年,6次阿波羅任務和3次月球號任務帶回了月球表面9個區域共計38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從量上來說,並不少。
  • 時隔44年,嫦娥五號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行星事務所
    ,它不僅標誌著我國「嫦娥」工程將完成「繞、落、回」三部曲的第三階段目標,也意味著人類時隔44年將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上一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 是的,從1969年到1976年,6次阿波羅任務和3次月球號任務帶回了月球表面9個區域共計38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從量上來說,並不少。
  • 今晨,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時隔44年,將再次帶回月球樣本
    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返回地球。這將是44年之後,人類再一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嫦娥五號將如何完成探月「繞落回」三部曲的最終章?此次採集的樣本有望改寫我們對月球的哪些認知?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長徵五號 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探月工程收官之旅開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 嫦娥五號順利升空 時隔44年再從月球挖土
    「嫦娥」工程從遠景看可分為無人探測、載人登月、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即「探、登、駐」)。其中無人探測階段的工程目標通常被概括為「繞、落、回」三步走。2007年的嫦娥一號和2010年的嫦娥二號實現了「繞」月探測,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降「落」月面,2019年嫦娥四號更是創造了人類首次月面軟著陸。按照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是實現月球取樣返「回」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這則喜訊也很快登上多家外媒的版面。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這就為未來幾十年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中國成為美蘇兩國之後唯一成功在月面著陸的國家;2019年1月,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和巡迴勘測,玉兔二號月球車現在仍在月球背面工作。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時隔44年再由月球取樣返回 將模擬載人登月
    由於涉及到落月、採集月壤以及返回等任務過程,所以這次月球探測也將成為中國航天史上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中國航天幾乎所有的先進技術都將得到使用。中國探月任務始於2004年,在這16年當中中國以「三步走」的形式進行了六次探月任務。
  • 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將展出!放大40倍後月壤顆粒長這樣:一睹為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帶回了月球正宗「土特產」——月壤,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品。
  • 嫦娥帶回「土特產」 儀器探究月球奧秘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約1731克月壤樣品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降落。時隔40多年後,人類再次從月球上採集到土壤樣品並成功返回。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裡程碑式的成就,也將為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帶來巨大的進展。
  • 嫦娥五號帶回的2千克樣品,有怎樣的價值?
    圖/北京天文館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12月17日凌晨,歷時23天,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兩千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這趟旅程困難重重、充滿風險,嫦娥五號執行的多個任務都是中國首次嘗試。拼命帶回的這2千克樣品將會帶來什麼研究成果,會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 中國探月工程收官之旅開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為我們帶回月球的第一抔土,實際上正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最後一步。由於月地間的距離遙遠,在返回地球時,火箭的溫度會隨著速度不斷上升,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可能會因為溫度問題再入失敗。第三個難點在於封裝——為防止月壤樣品分別在離開月球、再入的過程中不受影響,「嫦娥五號」將進行月面封裝、月軌封裝兩步。要全程自動完成這項細緻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將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按照任務計劃,嫦娥五號將獲取2公斤左右的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若成功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對人類而言有多重要?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首次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將帶回月球樣品,美國發來賀電:這回真不簡單
    據英國《衛報》12月2日報導,據北京航天局介紹,中國派往月球的探測器已成功著陸,目前,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即分裝,接下來就將帶回來時隔44年後的第一批月球樣本。這是中國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月球上的這一區域。
  • 嫦娥五號將帶月壤歸來,無價的月壤,美國卻開價1美元購買
    今天,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在軌將樣品容器轉移至返回器中。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擇機返回地球。這也是第三個國家將月壤帶回地球,在中國嫦娥五號將帶回月壤的時刻因為月壤的價值幾何,美國自己也清楚,不如不會和中國要。月壤的價值月球上蘊藏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例如矽酸鹽、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自然金屬等礦產資源,以及三斜鐵輝石、鋯石等地球上未發現的新礦物,據推算,月球鈦酸亞鐵,和二氧化儲量分別高達200和100萬億噸。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 將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按照任務計劃,嫦娥五號將獲取2公斤左右的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若成功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對人類而言有多重要?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首次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從1976年前蘇聯月球20號探測器最後一次月球採樣返回算起,這是時隔44年後人類再次採回月球樣品。一、為什麼選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
  • 嫦娥五號乘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執行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分別是:①首次月面自動採樣;②首次月面起飛上升;③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④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1731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落戶國家天文臺
    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將國家航天局移交的重1731克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給國家天文臺,並向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頒發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責任狀。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時間要多少天 嫦娥5號什麼時候回來
    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點火起飛後,上升器經歷垂直上升、姿態調整和軌道射入三個階段,進入預定環月飛行軌道。隨後,上升器將與環月等待的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者將等待合適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