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點亮生活~點擊關注我們哦!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託舉著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珍貴的月球「土特產」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返回地面。人類時隔44年再次迎來月球樣品。
嫦娥五號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在月球正面風暴洋東北部的呂姆克山一帶後,就在這裡展開了採樣工作。採用鑽取(通過鑽具鑽入月表下2米深,採集0.5公斤月球地下樣品)與表取(通過機械臂鏟取1.5公斤月球表面樣品)兩種方式採集了寶貴的月巖樣本。
嫦娥五號攬月歸來的消息讓無數人熱淚盈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嫦娥五號的風採,同時也對嫦娥五號歷盡艱辛才帶回地球的1731克月球「土特產」十分好奇。大家都想知道這些月球「土特產」到底長啥樣嗎?
根據國家航天局發布的《月球樣品管理辦法》,明確月球樣品原則上分為永久存儲、備份永久存儲、研究和公益四種基礎用途。據悉,研究樣品借用期原則上不超過一年,公益樣品借用期一般不超過兩個月,而實地採樣最珍貴之處,在於樣品背後孕育的無限可能。
2月22日,據國家博物館消息,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已運抵國博,策展團隊正在策展、布展中,即將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盛裝月壤的容器由人造水晶精心雕刻而成,整體造型借鑑自國博館藏的系列青銅「尊」造型。月壤儲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之中,讓月壤呈現出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徵。 這些來自於明月之上的「土特產」蘊含了來自宇宙的奧秘,它最珍貴之處,就在於樣品背後孕育的無限可能。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躺在搖籃之中,而研究這些來自於地球之外的樣本,就是我們邁向太空的重要一步。來源:新華社
編輯:林娜
審核:梁卓
湛 江 科 技 報
科技點亮生活
科技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