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21秒,在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一飛沖天,2186秒後器箭分離,探測器成功入軌,中國無人月球探測階段收官之戰開了一個好頭。
搭載嫦娥五號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起飛瞬間(來源:CLEP)
最後一步走
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立項,更為人所熟知的名稱是「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從遠景看可分為無人探測、載人登月、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即「探、登、駐」)。其中無人探測階段的工程目標通常被概括為「繞、落、回」三步走。2007年的嫦娥一號和2010年的嫦娥二號實現了「繞」月探測,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降「落」月面,2019年嫦娥四號更是創造了人類首次月面軟著陸。按照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是實現月球取樣返「回」的至關重要的環節。然而要實現有去有回談何容易。除了「繞」、「落」階段所掌握的繞月、落月的技術外,還有很多新的讓人撓頭的新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怎麼獲取月壤樣品,如何從月面發射返回,如何在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和樣品傳送,如何離開月球軌道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如何以大速度再入地球大氣……為此,早在2009年探月二期工程(「落」)實施的同時,探月三期工程(「回」)的方案論證和預先研究就已經開始了。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來源:CLEP)
有人說,我們「神舟」飛船都已經上上下下那麼多次了,月球取樣返回那還不容易麼?告訴你幾個數字吧。在此之前,人類成功實現月面取樣返回共計9次,最後一次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其中美國6次「阿波羅」飛船共帶回了約381千克月球巖石和土壤,但那都是太空人親手「搬」回來的;無人取樣這件事只有蘇聯人幹過,而且僅成功3次,帶回了區區301克樣品,是的,連1斤都不到!而嫦娥五號的目標是取得大約2公斤,也就是2000克樣品!
月巖、月壤採集記錄(數據來源:NASA 制表:水兄)
史上最複雜
於是乎,一個中國航天史上技術最為複雜的項目誕生了。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像「合體金剛」一般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整體上說,主要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總重約8.2噸。這些部件各自派什麼用場呢?我們把地球和月球之間分成這樣幾段,或許能幫助你理解:A、地球外——月球外;B、月球外——月球表面;C、月球表面——月球外;D、地球外——地球表面。軌道器在A段工作,是往返地球和月球的交通工具;著陸器解決B段,負責把「挖掘機」送到月面;上升器在C段工作,負責把樣品送去軌道器,好比是劃條小船把貨送到停泊在深水港的大船;返回器僅在D段工作,是最後投送快遞的小哥,負責保護樣品安全降落地面。
嫦娥五號「四件套」組合體模型圖(來源:CLEP)
嫦娥五號任務全程概覽(來源:CLEP/水兄)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1、「胖五」CZ-5 Y5火箭把嫦娥五號組合體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分離×1】
2、嫦娥五號組合體在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3、嫦娥五號組合體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
4、組合體分離成兩個小的組合體——留軌部分(軌道器和返回器)和下降部分(著陸器和上升器);【分離×2】
5、著陸器在月面分別進行鑽孔取樣和表面取樣;
6、將樣品送入上升器封裝;
7、上升器點火起飛,與著陸器分離,帶著樣品返迴環月軌道,著陸器被丟棄;【分離×3】
8、上升器與留軌部分交會對接;【對接×1】
9、將月球樣品從上升器轉移至返回器內;
10、留軌部分與上升器分離,上升器被丟棄;【分離×4】
11、軌道器點火,帶著返回器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12、軌道器月地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13、返回器與軌道器分離,軌道器被丟棄;【分離×5】
14、返回器再入大氣;
15、回收返回器。
你看,整個嫦娥五號探測任務將面臨飛行狀態多、任務模式多、分離面多的情況,技術複雜度相當之高。光探測器本身就包含了多達5次的分離過程,這在專業上叫5個「分離面」,每一次分離都要做到萬無一失。相較之下,「神舟」飛船只有2個分離面。
上升器與著陸器分離動畫(來源:New China TV)
毫無疑問,嫦娥五號一定會伴隨產生多項記錄,實現我國航天技術的多項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有以下幾條:
1、首次鑽取月壤並實現無汙染封裝
2、首次從月面起飛
3、首次在月球軌道實現交會對接
4、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返回器再入地球大氣將採用「打水漂」的方式以減少大氣摩擦(來源:網絡)
落點有講究
經過4天飛行後,嫦娥五號將進入環月軌道,隨後擇機降落,目標區域為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Mons Rümker)一帶。這一區域是月球上的一個大型火山綜合地貌。呂姆克山中心月面坐標301.9°E、40.7°N,佔地近4000平方公裡,高出周圍地平面200~1300米,75%為緩坡。美蘇當年的取樣點全部是月球中低緯度地區,相對而言嫦娥五號的著陸區緯度是最高的。我們都知道,想要了解一個星球的地質演化歷史,必須獲得足夠多的樣本,包括空間上,也包括時間上。嫦娥五號選擇呂姆克山地區是人類探測器尚未到達的地方,從這點上講意義重大。
月球正面取樣點(來源:Nature/CLEP)
火山穹丘(volcanic dome)是呂姆克山地區最突出的地貌特徵,研究人員依靠環月探測器高解析度圖像和地面雷達共識別出22個火山穹丘,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它們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火山活動階段。光譜分析表明,呂姆克山被低鈦玄武巖所覆蓋,主要的鎂鐵質礦物是高鈣輝石,但也發現了高地物質和玄武巖混合的跡象。三個主要的玄武巖的年齡在35億年至37億年左右,東部月海的玄武巖更年輕些,而陡邊的穹丘可能是高原上最年輕的火山,有跡象表明它們直到愛拉託遜紀(Eratosthenian,月球地質年代,約32億年前~11億年前)一直保持活躍。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就是價值連城了,因為阿波羅帶回的樣本都來自月球中低緯度地區,樣本地質年齡都偏大,愛拉託遜紀中的記錄幾乎沒有,嫦娥五號的樣品很有可能填補這片空白。
呂姆克山地形剖面(來源:Jiannan Zhao et al. 2017)
嫦娥五號任務在在圈內圈外、國內國外都備受關注,不說別的,就衝這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取樣返回,便值得大書特書。有人說,如果成功帶回月壤,雖然只有2公斤,就將成為第三個掌握月球取樣返回技術的國家。而事實上,考慮到美國僅依靠人工帶回樣品,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再也沒有飛出過近地軌道,因此中國將成為當前唯一掌握月面無人採樣返回技術的國家。不僅如此,科學目標也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有望創造巨大的學術價值。期待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祝好!
嫦娥五號著陸器及其表採機械臂效果圖(來源:New China TV)
參考資料:
[1]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
(http://www.clep.org.cn/n5982341/c6810489/content.html)
[2] 嫦娥五號即將升空 「挖土」之旅或可改寫月球歷史
(http://www.clep.org.cn/n5982044/n5988857/c6810516/content.html)
[3] Zhao, J., L. Xiao, L. Qiao, T. D. Glotch, andQ. Huang (2017), The Mons Rümkervolcanic complex of the Moon: Acandidate landing site for the Chang』E-5mission, J. Geophys. Res. Planets, 122,1419–1442, doi:10.1002/2016JE005247.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on_rock
打 賞 通 道
訂 閱 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