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動物園鄉土區正式開園 20多種「土著」動物喬遷新居
上海的「土著」,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家。今天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上午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正式開園,成為我國首個以「鄉土動物」冠名的展區。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展區相當於4個標準足球場,打造了溼地生境和丘陵密林生境,入駐了20多種鳥類、食草和食肉動物,包括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水獺、獐、豹貓、華南虎、東方白鸛等,及本區域的代表性物種如豬獾、狗獾、貉、綠頭鴨等。
圖說:丹頂鶴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下同)
四大展區有特色
上午,記者探訪鄉土動物區,溼地芳草萋萋,木棧道曲徑通幽,觀虎橋下猛虎穿梭。鳥區以溼地為基調,湖面、淺灘、溪流、小島等為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鴛鴦、綠頭鴨、黑水雞等鳥類提供了豐富的棲息環境。島上的「昆蟲旅館」用廢棄的科普木盒放置稻草等,吸引不同昆蟲。「丹頂鶴為什麼頭頂上沒有一抹丹紅?因為它們不到2歲,是小夥子小姑娘。」有趣的步道講解吸引眾多遊客駐足。
而在小獸區,小爪水獺吃魚的樣子也令人忍俊不禁,爪中按一條,口中吃一條,從尾部開始吃得津津有味。這裡主要展示一些生活在上海的小型野生動物,包括貉、果子狸、豬獾、狗獾、豪豬等。
圖說:小爪水獺在吃魚
此外,食草動物區展示了黃麂和獐等,猛獸區則展示了華南虎和豹等。不同於其它動物園猛獸以平視為主,一條「觀虎橋」令遊客能換一種視角,從高處俯瞰猛虎。
設計負責人上海園林工程公司何翔宇介紹,鄉土區設計的特點包括打造「沉浸式」展出方式,讓遊客產生「到動物家裡做客」的體驗。「雨水花園」則能蓄積雨水,自然淨化和降解動物的糞便。另外,木棧道、觀虎橋能讓遊客多角度、多層次地觀賞動物。展區中還設計形成了「人造食物鏈」,可增加小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也能讓遊客更近距離地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
鄉土動物有趣事
展出的鄉土動物中,獐是在上海動物園首次亮相。獐是上海地區重引入的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19世紀末數量還相當多,曾一度「泛濫」於青浦、奉賢等地的市場。但因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20世紀初獐在上海地區絕跡。2007年,本市從浙江舟山獐養殖場引進種獐,飼養在浦東新區的華夏公園。通過10多年的飼養繁殖,目前已形成了100多隻的圈養種群,成為上海市獐重引入項目的重點種源繁殖基地,並嘗試野化和野放。目前上海明珠湖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華夏公園都有獐的圈養種群。
圖說:躲在樹洞裡進食的兩隻貉
展區中的其它動物也有趣事。比如貉,近年本報多次報導其出沒於閔行燕南居等住宅小區,引發社會熱議。近年,野生貉在上海外環綠帶和上海動物園內都有發現,種群數量有所增長,在上海地區的遇見率有上升趨勢。
再如狗獾,是上海現存體型最大的獸類,屬上海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廣布於上海郊區,特別是松江、金山、奉賢和嘉定等,但隨著城市發展數量日益減少。不過從2003年開始,市野保管理部門聯同華東師範大學開展狗獾生態恢復項目,用10年時間,建立起一個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狗獾的野外種群得到發展。
還有華南虎,根據上海各縣誌和鄉鎮志記載,最早在元代就出沒於上海地區,共有20多次活動記錄。但清乾隆二十六年後,上海再也沒有它的蹤跡了。
圖說:豪豬在進食
希望成為「活體博物館」
上海動物園園長裴恩樂表示,園方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動物園和城市的動物保護結合起來,「遊客往往關注大熊貓、金絲猴等,但對我們身邊的動物卻不甚了解。但其實,上海已記錄到鳥類484種,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也分別有15種和34種。」因此,趁改造小獸園的機會,歷時一年半打造了國內首家「鄉土動物園」,希望讓動物園成為真正的「活體博物館」。
據悉,鄉土區每周將推出全程步道科普講解導覽,每周四、五、六、日的下午2時,鳥區的飼養員開講,每周二、三、六、日的下午2時10分,小獸區的飼養員為遊客進行講解導覽。此外還將通過科普展板、科普教育片、科普小推車等為遊客介紹鄉土動物知識。由於區內多為夜行性動物,今年夏天或將舉辦「夜遊鄉土動物區」活動。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金旻矣 責任編輯:姚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