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4月22日報導:今天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正式開放。園區以上海溼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營造為主,展示在這兩種生境中棲息的動物物種,既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水獺、獐、豹貓、華南虎、東方白鸛等,也有豬獾、狗獾、貉、綠頭鴨等本區域的代表性物種。
鄉土動物區成員——丹頂鶴
三萬平米溼地丘陵營造「家」的環境
據介紹,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於2017年8月在原小獸園和豹房地塊進行改擴建,建成之後的展區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不設「園中園」門票,凡購買上海動物園門票皆可進入參觀。
以往,遊客們總是更關注大熊貓、獅子、金絲猴等明星動物,卻對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動物不甚了解。其實,上海是一座建立在溼地上的城市,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著長三角地區近90%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我們定義的鄉土動物,是指在上海或周邊鄰近區域生活的,或歷史上在該區域有分布但現在消失的野生動物。」動物園相關人士表示。
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是國內第一家以「鄉土動物」冠名的展區,以上海溼地生活環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態為特色,儘量讓動物生活在模擬自然的展區裡,表現出其原本的天性。走進鳥區可以看到,整片區域由湖面、淺灘、溪流、小島等溼地景觀組成,不僅有利於展示鳥類的自然行為,還能吸引許多本地的野鳥,豐富了整個鳥區的自然生態。而在獐和黃麂的展區內,斜坡、草坪、灌木叢,足夠大的空間滿足了小鹿們躲藏、奔跑的需要。貉、狗獾、豬獾等小獸展區則營造了以灌木、水池它們喜歡的生活環境,並輔以各種樹洞和土穴。
鄉土動物區成員——果子狸
「人造」食物鏈提升小動物福利
在鳥區的溼地環境裡,種植了很多水生植物,並放養了部分小魚、螺和蝌蚪。動物園在島上還搭建了一個「昆蟲旅館」,選擇了生態環保的材料。在一些廢棄的科普木盒裡,放置了稻草、枯樹枝、枯樹皮等材料,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蟲。這些昆蟲和部分水生植物同時也成為鶴類的食物。與此同時,飼養員還會不定時投放一些麵包蟲和蟋蟀在島上,讓鶴類自行捕捉。
細心的遊客會發覺,展區裡安放著各種造型的大小樹杈,有真有假,看似雜亂,其實別具匠心。「它們都是供動物消遣娛樂的神器,還原了動物在野外的生活環境。」工作人員揭秘。
鄉土動物區成員——華南虎
隨著人們對自身環境的日益重視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人類和動物生存環境的重要性。上海動物園表示,長久以來園方一直在努力從傳統動物園向現代動物園轉變,將野生動物科學研究、綜合保護、科普教育和生態保護宣傳作為重要使命,並付諸行動,鄉土動物區的建成即是一次重大的實踐。
鄉土動物區成員——黃麂
你能在鄉土動物區裡邂逅它們
丹頂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每年9-10月,丹頂鶴都要向南方遷徙過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線的一個重要的遷徙點。據傳,上海浦東的航頭地區曾是丹頂鶴棲息地,有史書紀錄唐代大墨客李白和劉禹錫都曾來過當地,並寫下不朽的鶴詩。
鄉土動物區成員——水獺
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上海動物園於1982年實現該物種的國際上首次繁殖。東方白鸛的種群在上海地區主要分布於南匯東灘、橫沙東灘、崇明東部和北部。近十年來單點單次最高數量10隻(2017年11月,橫沙東灘),近年來種群數量不穩定。
貉:正宗的上海土著動物,是一種小型而古老的犬科動物是一種古老的犬科動物。在上海動物園就生活著野生貉,運氣好遊客還能在道路旁及灌木叢中「瞄」到它們。近年來,有好幾則關於在上海住宅小區內發現貉的新聞,野生貉在上海地區的遇見率呈上升趨勢,這也從側面驗證了上海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鄉土動物區成員——獐
狗獾:上海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上海現存體型最大的獸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廣布於上海郊區。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上海野生狗獾的數量日益稀少。從2003年開始,市野保管理部門聯同華東師範大學開展了狗獾的生態恢復項目,用了10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狗獾的野外種群得到了發展。
獐:上海地區重引入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紀末其數量還相當多,曾一度充溢於青浦、奉賢等地的市場。但由於長期的自然環境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的影響,20世紀初獐在上海地區絕跡。2006年開始進行獐的重引入,開創了國內大型哺乳動物重引入城市綠地的先例。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華夏公園,都有獐的圈養種群。
華南虎:中國特有的虎亞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根據上海各縣誌和鄉鎮志中的記載,最早記錄今上海地區有老虎活動的蹤跡是從元代開始,共有20餘次老虎在上海活動的記錄。但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後,上海地區再也沒有老虎的蹤跡了。上海動物園作為華南虎種群保護與復壯的發起單位,圍繞華南虎種群保護的相關項目已經開展。